剡晓婷 杨淑萍 马伟琴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的设计、内容的编排及不同版本的对比分析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本文以人教版、苏教版生物教材为研究对象,以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专题中的细胞分子组成模块为例,从教材的内容设计、图文编排、课程容量、内容难度、编写体例等多个维度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版教材均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及探究能力,采用图文结合的编排形式;苏教版教材的课程容量与课程难度均大于人教版教材;两版教材的编写体例凸显出不同的教育方法体系。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生物教材 教材比较
“生物学教科书是依据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编写,学生使用最多且在师生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材,它既体现了中学培养目标,又体现了生物学科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我国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版本主要有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中图版、浙科版、河北版等,其中人教版教材在全国使用地区较为广泛,具有普适性,苏教版教材则是在我国教育发达地区使用率较高的版本,选择以上两版教材进行比较分析,易于发现两版教材存在的差异之处。本文选取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专题“细胞的分子组成”模块进行比较分析,此模块是高中生物学习的开篇,是学习其他生物学知识的基础,因而,从两版教材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探究能力引导、教材课程容量、内容难度、编写体例等维度的异同进行分析较具代表性,以便教育者更好地了解两版教材的独特之处,继而能更精准地领悟新教材观的理念实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促进高中生物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
一、两版教材的共同特征
1.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及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教学的出发点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尤其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探究、进行合作性学习,并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两版生物教材均在内容设计上融入了这一理念,不仅注重培养生物学基本知识与技能,更加涵盖了与学生紧密相关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内容,始终将培养学生的基本生物学素养,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整个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两版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又尽可能地体现当今社会生态教育所倡导的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理念。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两版教材均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实验:人教版教材编排的“问题讨论、实验、思考与讨论”等板块;苏教版教材编排的“边做边学、课题研究、积极思维及课外探究”等板块。教材中的实验内容遍及各个章节,且两版教材在编排部分实验活动时,均没有直接给出相关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动手操作、数据分析、结果讨论等得出相应的结论。环环相扣的实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巩固、升华所学的新知识,在构建学生知识系统结构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究合作,提升学生实际操作与解决问题的知识应用能力。
2.图文结合、色彩鲜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两版教材在板块设计上,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编排,教材中涉及大量的摄影图和绘画图,具体形式有:显微镜下多样的细胞图、生态系统结构图、人物图、示意图、对比图、概念图、遗传图等。通过图示对生物体的结构形态特征、生殖和发育变化、生活场景以及自然界的生态环境等相关概念的关系进行生动的描述,摒弃单调的文字叙述,使学生在感官上具有更深层次的体会,教材图文并茂、色彩鲜明的展示,有益于抽象复杂的知识具体直观化,并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建构生物知识体系。笔者统计图示使用情况后发现,两版教材仅在 “细胞的分子组成”知识模块中,为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就使用了大量的插图,人教版与苏教版教材在此模块中均使用了17张图示,图示类型分别为:摄影图、结构图与示意图等,部分图示中还不只采用了一种图示类型。如:人教版教材在“蛋白质的功能”知识点编排中使用了多幅插图,这些插图均包含在“图2-7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示例图示”中,其中插入了羽毛、肌肉、头发、蜘蛛丝等摄影图,辅以胃蛋白结晶的结构图、血红蛋白示意图等,其目的在于阐释蛋白质在细胞中所具有的多种功能,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同化新概念,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两版教材的差异之处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主体之一,教材的文本研究是教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从教材的课程容量、内容难度、编写体例、设计风格、呈现风格以及课程的综合性进行研究。[4]本文选取课程容量、内容难度以及编写体例三个维度,对两版教材进行对比分析。
1.课程容量
课程容量是教材对比分析的重要指标,是指教材所设计的知识总量,常常通过课程内容的多少来体现,即一节课教师备课时设计的教学内容。当然课程的容量不是越大就越好,需要同时考虑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学生在课堂中思考、讨论、总结与收获知识等行为,总体来说课程容量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交互过程,是促进教学相长的一系列内容安排。因此,笔者就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的课程内容分布进行比较分析。
课时安排,即完成本章节教学所用的总课时数,通过表1可看出人教版教材在细胞的分子组成模块中所需课时数为8,而苏教版教材则需6个课时。两版教材章节的排列与课程内容的设计顺序上有所不同,人教版教材将整章内容分为五个小节。苏教版教材将整章分两个小节,其中内容安排具有差异的地方为:首先,苏教版教材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无机化合物”将人教版教材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细胞中的水和无机盐)”安排在此小节中;其次,苏教版教材第二节“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将“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独立安排在第二节的第一板块中,人教版教材则将此放在了第四节“细胞的糖类与脂质”板块中;再次,“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放在第一节,苏教版教材将其分散安排在了相应的各个生物大分子板块中。
经对比后发现其他内容设计无明显差异,两版教材均依照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进行编写,但所用课时数目有明显差距。首先,苏教版教材在第一节中的内容设计远大于人教版教材中的内容,但所用课时仅为人教版教材的1/3;其次,在蛋白质与核酸内容的课时安排上也少于人教版教材,还并未将实验内容的板块计算在内,还要考虑到学生参与课堂、思考问题、探讨交流的环节。由此可见,苏教版教材的课程容量大于人教版教材的课程容量。
2.内容难度
教材的内容难度,即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将两版教材的内容难度进行量化,采用可靠的数据与课程标准做以比较,为教师使用教材提供有效参考。影响教材内容难易程度的因素主要有课程的时间、课程的广度、课程的深度。其中课程的时间可用课时的多少来量化;课程的广度是课程内容所涉及的广泛程度,采用知识点进行量化;课程深度反映课程之间的设计顺序、编排和组织的逻辑深度以及潜在的思维深度,可以根据教材中知识的要求程度来量化。课程内容难度分析,采用课程难度模型来量化,公式为:
N=(?琢·S/T)+(1-?琢)G/T
其中,N代表课程难度,S代表课程深度,G代表课程广度,T代表课程时间,S/T代表可比深度,G/T代表可比广度?琢,代表加权平均数(代表可比深度与可比广度的侧重各占一半),课程内容难度实际就是可比深度与可比广度的加权平均值。[4]
课程时间可用课时进行量化,课程标准中规定“细胞的分子组成”模块所用课时数为7,因此T3=7,人教版教材在此模块所需课时数为8,苏教版教材为6课时,则T1=8, T2=6。课程广度可以用知识点量化,“人教版教材知识点共计24个,苏教版教材知识点共计22个”[1],故G1=24 G2=22因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给出知识点数量,则在此取平均值G3=23。课程深度可以根据教材中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量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目标要求分别为: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模仿水平等[5],对此进行赋值:1,2,3,4…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水平,此模块相对应的课程深度值分别为: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2;核酸的结构和功能1;糖类的种类和作用2;脂质的种类和作用1;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2;水和无机盐的作用1。计算课标的深度系数S3=(2+1+2+1+2+1)÷6=1.5,同理可计算出人教版教材的课程深度系数S1=1.5,苏教版教材的课程深度系数S2=1.333。课程标准的可比广度值(G/T)为3,可比深度值(S/T)为0.188,带入公式,得出课程标准的难度系数N3=1.75;同理,人教版教材的难度系数N1=1.594;苏教版教材的难度系数N2=1.945。从课程难度计算结果可看出人教版教材课程内容难度系数为三者中最小值,低于课程标准,与课程标准较为接近,差值为0.156;苏教版教材课程内容难度系数为最大值,高于课程标准,与课程标准相差较大,差值为0.195。
3.编写体例
编写体例是指教材的结构方式,具有不同编写思想、编写理念的编者常常形成风格各异的教材编写体例[6],下面以两版教材中“细胞的分子组成”模块为例进行比较。
(1)人教版生物教材编写体例
人教版教材编写体例由“问题探讨”“正文”“课外阅读”“课后巩固”四个板块构成。每一章节首先通过“问题探讨”引入教学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好奇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第一节通过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含量,引出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
正文部分包括主栏和旁栏。主栏重在阐述本节主要知识点,涉及知识点的构建、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调查、实验、技能训练等环节,各环节紧密相扣、环环深入,知识点逐渐延伸、拓展、印证进而通过调查、实验、技能使得知识点不断巩固、内化,此栏目既有知识点的理论讲解又有实践技能的强化,栏目各环节的设计与新课程所倡导的课程理念相吻合。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习目标、实现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正文部分还设计了旁栏,旁栏内有:本节焦点、知识链接、相关信息、旁栏思考题等。课外阅读部分包括:科学史话、科学前沿、科学家的故事等,目的在于向学生传递科学的思想以及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课后巩固包括:练习和自我检测,目的为巩固、掌握基本知识点,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2)苏教版生物教材编写体例
苏教版教材从编写体例来看,有别于传统生物教材的知识传授体系,将教材横向分为“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两大板块,从整体上统一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1] 教材以“自主学习”的活动为主,包括:积极思维、边做边学、课题研究、放眼社会、回眸历史、评价指南六个小版块;辅以“自我发展”等知识拓展栏目,包含有历史长河、知识海洋、继续探究、走近职业、拓展视野五个小版块。教材首先由相关知识引入,介绍与章节内容有关的小资料或最新科学发现、成果等,让学生产生兴趣,主动建构目标知识。
正文主栏包括:积极思维、边做边学、课题研究、继续探究等。积极思维: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发展认知技能,建立科学态度;边做边学:主要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传统实验的制作、观察等实践活动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掌握科学方法;课题研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尝试提出问题与假设、设计与实验、交流与合作、结论与反思等;继续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实现科学方法的教育。正文旁栏包括:学习目标、关键词,目的在于明确学习重点及目标。课外阅读部分包括:知识海洋、放眼社会、拓展视野、走进职业等,旨在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课后巩固包括:评价指南或综合评价指南,在于达成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如:每一小节结束后都设计了评价指南,其中包括与基础知识有关的单项选择题以及技能增进题,章节结束后的综合评价指南板块类似于章节小测验,可检测整个章节的学习成果。
三、教学建议
1.合理安排课程容量,促进教学相长
新课改中提倡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理念,因此课程的容量,不仅仅要考虑教师一节课所讲授的知识点,更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通过比较得出,苏教版教材的课程容量大于人教版教材。因此就要求教师首先在备课时,预先设计好整节课的容量,课程容量不宜过多,会致使学生无法全面接受,也不宜过少,将造成学生上课思想不集中,从教学任务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而考虑,以期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其次要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当前所倡导的新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下的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与慕课等教学方式,都应注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思考交流、小组讨论或问题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最后教师应注意的是因材施教,在设计课程容量时,需注意到内容的难易程度对学生的影响,充分发挥师生的交互作用。
2.课程难度参照课程标准,应减去“繁、难、偏、旧”的内容
通过计算两版教材的课程难度系数并与课程标准进行比较,人教版教材课程难度系数为三者最低值:1.594,苏教版教材课程难度系数为最高值:1.945,课程标准的难度系数则处于中间值:1.75,两版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差值分别为0.156,0.195,即人教版教材课程难度系数与课程标准差值小于苏教版教材与课程标准差值。由此可得出人教版教材难度低于课程标准,苏教版教材难度高于课程标准。根据新课改的理念要求减去“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但并不是为了片面提高某些内容的难度,最终要保证教材中保留的是最基本、最有价值的内容。教材的编写应以课程标准为主,课程难度不宜高于课程标准,尽可能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促使教师与学生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3.准确把握教材编写体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苏教版教材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方法体系,在内容设计方面侧重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给予学生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与自我思考的空间,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生物学素养,发展探究思维,并将专业知识的发展与职业选择的知识渗透其中,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另外,教材中部分知识点虽作为拓展内容,但在考试中仍有所涉及,如:知识海洋与拓展视野中就包含了此类知识,这就要求学生有更强的自主学习、思考、总结的能力,对于知识点的补充不依赖于教师的讲授。
人教版教材为传统的知识传授体系,编写体例分为多个板块,由“问题探讨”“正文”“课外阅读”“课后巩固”组成,正文又包含了“主栏”与“旁栏”,很多版块在形式上是与正文主栏的内容区分开来的,需要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面面俱到,这间接的加大了教师课堂的教学任务,如旁栏板块的知识链接、相关信息、旁栏思考题等。总的来说,人教版教材是将技能的要求融入到了栏目活动中,且更加偏向于教师教授性的教学,即学生以间接经验获得知识。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栏目活动中挖掘出科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学生则需要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转换被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才能获取更全面的知识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阳.新课标下五套普通高中生物教材知识体系的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2] 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汪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 孔凡哲,张洽.教科书研究方法与治理保障研究[M].辽宁: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 教育部.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 王学丽.关于改革我国“文选型”语文教科书编写体例的思考——以中学语文教科书为例[D].烟台:鲁东大学,2014.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