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东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商学院,河南郑州451150〕
郑汴一体化的产业结构优化效果测度与评价
王东东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商学院,河南郑州451150〕
城市群在实现整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内部少数城市率先实现一体化、同城化的现象,例如长株潭、广佛、长吉、郑汴、沈抚、西咸、乌昌、太榆等。中原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为把开封发展成为郑州的功能城市,于2005年官方提出郑汴一体化。目前郑汴两地在一体化方面已经实现电信和金融同城、开通城际公交、共建郑汴新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并在努力推进产业和生态同城、资源共享,郑汴“五同城一共享”已基本实现。郑州、开封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和新兴副中心城市,推进两市的一体化发展,实现两市的产业升级,最终强化两市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经济增长极的地位,是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战略重点。2015年河南省政府各工作报告提出开封要建设开港经济带、郑汴产学研结合示范带、沿黄生态带,打造郑汴一体化升级版。
论文以郑汴一体化作为研究对象,国内学者对此已经进行了诸多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一是郑汴一体化对开封的经济影响,如李小改、沙爽(2007)分析了开封发展优势,进而提出开封在郑汴一体化过程中的发展方向;郭永强(2011)在分析郑汴金融同城中开封面临障碍的基础上,提出共同建设金融产业集聚区等建议。二是郑汴旅游产业融合问题,如邝金丽(2007)基于两市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及其整合效应,提出基于一体化的郑汴旅游资源整合思路。三是郑汴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如王旭东、陈莹(2011)以带形城市理论为基础,从产业
城市间实现一体化的过程中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化包括高度化和合理化两个层次,呈现螺旋上升态势。引用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和产业协调指数对郑汴一体化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郑汴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优化还未完全实现,合理化的优化只是初显趋势。郑州做强优势第二产业,同时向开封转移部分非优势产业,重点提高第三产业在GDP所占比重;开封要把发展第二产业作为重点,提升经济总量,把和郑州共同的优势产业进行合理分工,形成分工协作格局,将之作为发展的重点。
中原城市群;郑汴一体化;同城化;产业结构
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对郑汴一体化展开实证分析。如李旭、陈德广(2011)运用最近邻指数R、B指数、C指数三种指标和基尼系数对郑汴地区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表明该区在空间上符合核心-边缘分布结构,总体上呈集聚型分布;关中美、史新宇等(2013)运用生态足迹法对郑汴区域的人均生态赤字和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研究,表明该区正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张杰、芦落伟(2013)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偏离-份额分析法和产业经济贡献率,对郑汴一体化进行系统分析,认为郑汴一体化现阶段的发展重点是整合郑汴旅游业和实现郑汴工业的转型升级;任星、许家伟等(2013)认为工业中各行业的静态和动态集聚指数均表明,郑州和开封是实施一体化的理想区域。
城市间实现一体化的过程中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经济效应评价自然成为衡量郑汴一体化效果的重要指标。国内学者对郑汴一体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上,实证研究开展较晚且相对缺乏。产业结构的优化包括高度化和合理化两个层次,一般来说,先发生高度化,再经过合理化后为更高层次的高度化提供基础,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态势。本文引用产业结构层次系数(靖学青,2005)和产业协调指数(龚唯平、赵今朝,2010)对郑汴一体化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进行实证分析,据此对两市一体化后的经济效应进行评价。
1.产业结构高度化测度
根据已有的文献研究成果,本文采用郑州和开封1999-2013年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的数据,引用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对郑汴一体化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效果进行测度,产业结构层次系数表达式为:
其中,R为产业结构层次系数;n为该区域的产业数量;q(j)是将这些产业由高层次到低层次加以排列后所得的比例。
本文采用的郑汴地区三大产业数据,根据现代经济结构演变规律,产业层次排列顺序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郑汴及全国产业结构层次系数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郑州的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9-2013年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而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有升有降,产业结构层次系数有升有降,变化不大,说明其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变化不大,目前依然是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最大,第三产业其次,第一产业占比最小;而开封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9-2013年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明显上升,尤其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增长幅度最大,其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处于明显的上升趋势,增长速度较快,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其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得到快速提升;最后,郑州和开封两市产业结构层次系数的差距呈现出明显的减小趋势,至2013年,虽然郑州的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依然高于开封,但相较1999年,两市产业结构层次系数的差距由38.9减小到25.12,说明郑汴一体化后开封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提升显著。
2.产业结构合理化测度
根据已有的文献研究成果,本文采用郑州和开封1999-2013年三次产业产值的数据,引用产业协调指数对郑汴一体化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效果进行测度,模型描述如下:
假定2000-2013年郑州和开封的技术进步是有限的;三次产业已经包含了所有的产业门类;总投入以及三次产业的总产值不发生变化。经济增长函数为:
其中,Yt、X1t、X2t、X3t依次为t年份国民生产总值、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β0为常数项,β1、β2、β3分别为三次产业的产业产出弹性,ε为随机扰动项,各产值均采用以1999年作基期的实际产值。郑州和开封为本经济体,用C1表示,郑汴合计为参照经济体,用C2表示。首先对参照经济体C2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经济计量模型:
以上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通过检验,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度很好。因此,该模型为郑汴一体化后新经济体C2的生产函数,其产业结构系数分别为0.0935、0.5075、0.4021。这表明,郑汴一体化后,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为第二产业,贡献率超过50%,其次为第三产业,而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小。
其次,将本经济体C1的三次产业产值代到模型当中,得出同城化后郑州和开封的新国内生产总值,并计算出协调指数E(E=Y’/Y),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郑州和开封的协调指数均小于1,说明郑汴一体化目前还没有为两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带来明显的提升;1999-2013年间,郑州的协调指数明显趋于减小,但都基本上接近1;而对于开封,协调指数明显趋于增加,由1999年的0.8401增加至2013年的0.9561。这说明,郑汴一体化对于郑州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不显著,甚至有负面影响的趋势,对于开封有呈正向的影响趋势。
表1 郑汴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和协调指数
1.结论及原因分析
综上所述,实证检验表明,郑汴一体化给郑州和开封的产业结构带来了调整和优化。本文分析结论有如下三点:
(1)郑汴一体化对郑州和开封的产业结构带来了一定程度高度化的提升,郑汴都形成了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是当前郑汴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产业。郑州和开封产业互补性强,郑州以重工业为主,开封以轻工业为主。郑汴重合的产业包括10种非优势产业(金属制品业、仪器仪表业等)和3种优势产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业等),并在优势产业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工。郑汴一体化带来生产要素流动性的便利,会加速两市基于产业互补的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提升。两市第二产业都呈稳步增加的状况,并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说明两市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提升目前还没有完全实现,还有提升的空间。
(2)郑汴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优化还未完全实现,合理化的优化只是初显趋势。郑汴一体化对郑州和开封的产业结构带来了调整,但处于初级阶段,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虽然有增加趋势,但还没有占据主导,郑汴一体化后对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的拉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高度化还有提升空间的情况,制约了郑汴一体化后对郑州和开封各自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优化。
(3)郑州是郑汴实现一体化的主导力量。郑州和开封的经济差距很大,郑州的GDP总量是开封的4倍多,而且差距还呈不断扩大的趋势。郑汴一体化提出的背景就是把开封打造为郑州的功能城市,以解决中心城市郑州的过度膨胀,通过部分产业转移至开封,来实现两市产业结构的优化。目前看,郑州获得了从开封转移的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的一定数量产业,郑州对开封第二产业的集聚效应显现;开封获得了第三产业(例如旅游业、餐饮业)被带动的收益,郑州对开封第三产业的辐射效应也有所显现。但开封对郑州第二产业的吸纳效应较弱,郑州功能专业和两市功能互补格局还未形成,导致郑汴一体化带来的两市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还没有实现。
2.政策建议
(1)2013年,郑州土地面积和人口总数分别占到全省的4.4%和8.7%,国内生产总值为6201.9亿元,占全省19.3%,相较其他城市群的首位城市,郑州的首位度偏低。所以郑州的经济发展还需要量的提升。发展第二产业对提升城市生产总量和扩张城市规模是有效率的,郑州需要通过第二产业的发展提升首位度,因此,要做强优势产业,主要涉及战略支撑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和汽车及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包括新材料、生物及医药)、传统优势行业(包括现代食品制造、铝及铝精深加工业、家居和品牌服装制造业)等,同时向开封转移部分非优势产业(如饮料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等),为郑州发展第三产业提供空间,并为发展开封作为功能城市,实现开封对郑州产业的对接提供条件。
同时,重点提高第三产业在GDP所占比重。2013年,我国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10%、43.9%和46.1%。第三产业GDP占比首次超越第二产业,而郑州还是二三一产业结构。郑汴一体化之所以还未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因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够高。所以郑州的经济发展需要结构上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包括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等,为向服务型社会发展打下基础,实现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形象的提升。
(2)开封被定位为中原城市群的新兴副中心城市,近三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位居全省前列,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居河南省第一位,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三产并重调整至目前的二三一结构,但开封的经济规模距离副中心城市的要求还远远不够,所以开封要把发展第二产业作为重点,以提升经济总量规模。现阶段开封还不具备将郑州产业吸附过来的基础条件,也不必承接郑州淘汰的落后产业,可以把和郑州共同的优势产业进行合理分工,形成分工协作格局,将其作为发展的重点。
借助融城的契机带动第三产业发展。郑汴一体化将会实现“五同城一共享”,为郑汴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整合提供基础条件,而与旅游、文化密切相关的餐饮、休闲等行业的发展也必然随之被带动。
(3)郑汴一体化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郑州和开封从中获得的利益并不均等,开封对郑州产业形成对接之势不显著,市场存在开封产业进一步被空心化的风险,因此从市场角度的融城动力不足,政府协调引导还处于首位推动因素。引入省级领导的机制,对已经成立的郑汴领导协调机制进行监督和管理,为市场利益驱使的局部市场融合消除市场壁垒。郑汴新区属于郑汴一体化后共同建设的新经济区,城市联合规划和开发实施较为容易,地区行政壁垒相对较小。重点建设郑汴新区,从郑汴一体化角度进行产业重新整体布局,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1]龚唯平,赵今朝.协调指数:产业结构优化效果的测度[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50-57 +162.
[2]张菊伟,李碧珍.福莆宁同城化的经济效应评价——基于改进的产业协调指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31-37.
[3]任星,许家伟,乔家君.中原经济区背景下郑汴产业的分工与对接[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34-39.
[4]靖学青.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对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03):51-55.
[5]王东东.促进中原城市群融合发展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3(04):81-85.
[6]焦张义,孙久文.我国城市同城化发展的模式研究与制度设计[J].现代城市研究,2011(06):7-10.
(责任编辑:刘 阳)
10.3969/j.issn.2096-2452.2016.03.007
F121
A
2096-2452(2016)03-0031-04带的交通组织、结构形态、功能与效益等方面对郑汴产业带的开发建设进行研究;张小刚(2011)在分析郑汴经济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基础上,对郑汴一体化主导产业进行分析;宋智勇、门大勇(2012)对郑汴产业一体化布局进行研究。四是推进郑汴一体化的思路和具体措施,如王旭升(2007)、赵勇(2008)、杨光(2010)。
2016-05-07
王东东(1979-),女,吉林吉林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商学院副教授。
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项目(编号:2014200);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6-gh-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