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顺成
〔河南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探讨
高顺成
〔河南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互联网+背景下,创新高校教学模式应着重从如下模块入手。首先,从课程网络资源和师生网上互动交流视角构建网络辅助教学模块。其次,从课程出勤率、课堂表现、课程期中和期末考试、在线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在线跟踪管理等视角构建成绩管理模块。第三,从课程动漫、重难点知识串讲、案例分析与欣赏、个人创意空间和创新实践等视角构建教学反馈与师生创新能力拓展天地模块。上述各模块互相联系,互为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可有效推动高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互联网+;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徐进功指出在传承人类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推进文化创新方面,高等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国家创新人才、为“全民创新、万众创业”提供智力支持的“国之利器”,对加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保证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趋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智力保障。但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智能手机在高校的普及,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面临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挑战。学生上课“不带书、不带本、不带笔,只带一部手机”的“三不带一带”现象在有的高校出现。探索全新的计算机网络教学、现代科技与智能手机互为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对于互联网+背景下创新高等教育服务模式问题,国内学者已有一些探索。严嘉棳,朱丹(2014)对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路径做了研究[2],吴青熹(2014)对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学校管理变革进行了分析[3]。但他们的探索偏重于从理论视角进行描述性研究。包健(2015)指出在互联网+背景下改革高等教育服务模式应做到:进一步加强高校核心课程在线资源建设,积极推动建立高校“非核心”教学资源共享化机制,推广混合教学模式[4],至于这种混合教学模式由哪些部分构成,如何推广实施,作者未能涉及。Rong Yu(2012)基于实地调研发现,当代大学生一天中有24.43%的时间花费在网络上,消磨时光的主要方式包括QQ、MSN等,互联网对学生学习有好的一面,但其弊端不容忽视[5]。Reid Bates,Samer Khasawneh(2007)的实证结果表明:正确利用在线学习系统可有效提高大学生自我学习效能,二者间显著正相关[6]。Ahmad Althunibat(2015)研究认为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通道,凭借其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便捷性、建立在信息通讯技术变革的服务方式的多样性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7]。U.M.Azeiteiro et al.(2015)基于案例分析和扎根理论,指出移动互联网对高等教育而言,其优势表现在:拓宽教育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查阅需要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实现师生交流互动和教学情况的在线反馈;实现对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在线动态评估与反馈;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所接受[8]。Adina-Petruta Pavel et al.(2015)研究证明,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和网络化学习(E-Learning)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和课堂参与性,拓展教师教学手段、拓宽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加强师生间信息交流与反馈,二者共同作用可有效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质量[9]。尽管国内外学者普遍赞同移动互联网+与高等教育关系密切,但如何利用互联网+构建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创新高等教育服务模式的研究成果却不多,探索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通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大量使用冲击着传统教育服务模式和服务手段。“老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逐渐从大学课堂消失。抛弃笔记,拷贝老师课件、用手机拍摄老师的PPT、微课学习已成为当今大学课堂极为普遍的现象。至于课堂上拷贝或用手机拍摄的PPT,学生在课后是否会认真学习则不得而知。伴随着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当代大学生学习特点逐一暴露。
1.课程学习缺乏目的性和主动性
与社会接触少,多数学生对课程学习缺乏目的性和主动性。调查表明,近70%的学生学习某门课程的目的就是不挂科,拿到规定的学分并能够顺利毕业。由于学生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确定,缺乏社会实践,社会角色单一,不知道自己将来会从事何种职业、需要积累哪些知识、应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职责和义务,对所学课程能积累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能帮助自己解决哪些社会实践问题等并不清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意识不到如何通过持续的学习缩小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不能及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更谈不上进行创造性学习、创新性劳动。“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成为不少学生奉行的学习“标杆”。更甚者,一些三本院校和高职院校,学生上课出现“三不带、一带”现象,学生对待学习出勤不出力、到课不听课的应付心理由此可见。
2.学习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弱
自制力是抑制力的自我体现,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的手段。由于大学生的课程学习与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之间并无太紧密的联系,对知识的获取缺乏目的性,决定了课堂学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职业需求导向性弱、自身需求动机性弱,加上大学学习的自由性、开放性、对学生管理的松散性、学习的随意性、学生自我管理的无约束性等原因,大学生学习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弱,难以形成对课程学习的专一性和持久性。管理的松散和无考试压力则间接地增强了学生学习惰性、松懈性和对舒适闲暇的过度追求。社会上各种推销活动对大学校园的频频侵蚀、种种利益诱惑使得一些学生更加缺乏自制力。
3.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强
互联网信号完全覆盖大学校园,便捷的上网工具和上网途径使得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日益增强。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全方位改变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网上订餐、网上读书、网上娱乐、网上背单词、网上提交作业等等,一切的一切几乎都可以在网上完成。课堂上、校园里,随处可见拿着手机聊天、打游戏、刷微博、发微信的学生。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沟通、社会交往、了解时事的重要平台。个别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手机游戏中的虚幻世界不能自拔,甚至影响到日常课程的学习。随着4G技术的普及,互联网电脑登录逐渐被移动互联网+终端登录所取代,智能手机的强大功能为学生上网提供了极大便利,碎片化时间大多被移动互联网+占用,做作业、写论文、写报告、甚至写一份入党申请书都离不开互联网,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已经到了严重依赖的程度。
当前全国80%的高校在自己的网站上均向本校学生提供网络教学资源,主要形式有在线学习与资源建设平台,校级、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开放课程运动(Open Course Ware Movement,简称OCW),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简称MOOCs-慕课)等。有形的校园被虚拟的教育取代,大学几乎被互联网+取代。喧闹过后,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下问题:各种网络课程的受众是谁?对课程是主动的学习还是被动的完成学习任务、拿到学分?通过在线学习,课程受众接受到了什么样的知识和思想?这种学习形式能否适应当代大学生学习特点?能否实现大学教育的多元化目标?缺乏与老师的互动交流,师生之间活生生的人际关系、面对面的知识传授如何在网络上体现?诸如此类的问题迫使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开创互联网+教育新模式。
余胜泉,何克抗(1998)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特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10]。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这种教学模式带来一定冲击。荆全忠,邢鹏(2015)指出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加快探索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效果评估等教学过程的在线化[11]。虽然PPT课件、精品课程、OCW、MOOCs以及微课等网络课程形式多样,但受大学生学习特点限制,现实中这些课程形式并不被多数学生认可,对资源的利用率也不高,不少在校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精品课程和OCW。多数大学仍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网络课程、PPT课件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教学辅助手段,由于缺乏趣味性而不被学生接受。提升高校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必须基于互联网+技术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升级,将课堂讲授、网络课程辅助教学二者有机结合,增加网络课程趣味性和增强学生参与度,才能真正发挥互联网+优势,有效提升高校教学质量。
传统的课堂讲授仍是当今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流,与一般静态的、缺乏学生参与的精品课程网页不同。如图1所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应由传统的课堂讲授、网络辅助教学、课程成绩管理、教学效果反馈和拓展天地五个基本模块组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每一模块所承担的不同功能,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提高教师课堂讲授效果、提升学生课上和课下学习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师生共赢。
图1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示意图
1.课堂讲授模式
通过在多所高校的实地调研发现,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下,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课堂参与性差,玩手机游戏、发微信、QQ聊天、睡觉、逃课、旷课等现象普遍。仅仅靠有形的教材、讲义、教案等资料已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改革传统课堂模式迫在眉睫。
2.网络辅助教学模式
网络辅助教学模式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主要由课程资源和交流互动两大模块构成,核心是通过辅助课堂教学为学生课下自学、师生交流互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供一个便捷的平台。课程资源模块与传统的网上精品课程有一定的相似性,区别在于该模块重点提供课程教学基本资源如课件、讲义,课程基本目标、课程基本思想、课程社会地位与用途等。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这一课程,应该掌握哪些基本知识,学会这门课程对自己的成长和未来就业将产生什么作用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学生可以借助电脑或手机网络随时进入该模块自主学习。交流互动模块是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辅助教学重点建设的模块。目的是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将静态的、无生命的课程网页建设成动态的、赋予生命的、能够实现人机对话、师生对话、师生心与心交流的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教师借助电脑或手机可随时辅导学生学习、与学生交流研讨,是一种移动互联网教学管理平台。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手机微信、QQ视频交流等移动网络通道随时面对面解答学生学习疑惑、获知学生对自己授课的意见或建议,掌握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动态。通过网上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时完成网上作业、网上练习与测试等课下学习任务,教师通过手机或电脑网络评阅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并将成绩输入系统,由系统自动累加到学生平时成绩管理模块。学生通过分组学习与讨论、创新交流社区可以对课程学习体会、学习方法探讨、知识获取等进行交流讨论,实现信息和知识共享。
3.成绩管理
大学课程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大部分构成。平时成绩管理松散,缺乏统一标准,一些平时经常旷课、很少提交作业、期末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通过投机取巧等不正当手段达到及格,拿到学分。这种成绩管理模式对于平时学习踏实勤奋的学生而言极不公平,课程成绩管理模块可以有效杜绝这一现象,实现学生成绩的公平管理。该模块主要由课程出勤、课堂表现、课下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课程考试及学生跟踪管理与建议等子模块构成。教师可以利用手机视频扫描或指纹录入系统实现对学生出勤的移动网络化管理,将学生出勤、作业完成情况、在线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课程考试等信息保存到管理系统,实现对学生成绩的自动化、公平化管理和评定。学生也可以随时登陆系统查询自己的平时成绩、学习目标完成状况等。教师则可以通过学生跟踪管理,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建议,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4.教学反馈与拓展天地
教学反馈主要是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授课质量、网络资源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旨在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及时改革、完善和更新教材内容。拓展天地由课程动漫、重点知识串讲、案例欣赏、个人创意和实践空间等部分构成。例如,在课程动漫模块,老师或学生可以将课程中经典的内容和知识点以动漫的形式展示出来。动漫可在教师辅导下根据授课内容由学生集体或个人创作,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横向和纵向思维能力,培育和挖掘学生创新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效果。重点知识讲解是教师以微课的形式对课程每一章节的精华和核心内容进行概括总结的平台,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课程整体框架和重点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课程案例与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课程视野,增加课程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基本理论与概念。个人创意和实践空间是为有创新意愿、喜欢思考和挑战的学生提供一个创新平台。借助这一平台,结合课程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将自己好的创意、灵感、想法等以作品的形式展示出来。
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互为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借助电脑和手机实时登录,随时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交流和讨论。
构建基于互联网+背景下课堂教学与网络辅助教学、学生课程成绩网上动态管理、教学反馈与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天地等多位一体的全新教学模式,是互联网+背景下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效果的有益探索,是弥补传统课堂讲授模式不足、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激活现有网上教学资源的有效途径,是推动教师持续创新、提升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外在手段。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迫使教师不能再安于现状,必须持续学习,不断将新知识、新技术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去,那种“一本教案教数年”的现象将一去不返。利用互联网技术持续进行教学创新探索是高校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仅仅从学生视角构建基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的教学模式,而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若止步不前,这种教学模式将很难发挥效果。所以,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模式创新应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互动的结果,高校管理者必须激发教师创新和终生学习积极性,为教师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技能创新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和推动,创建各种创新平台,实现教学模式与互联网技术同步发展。
[1]徐进功.高等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校理论战线,2012(1)72-74.
[2]严嘉棳,朱丹.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路径探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增):80-82.
[3]吴青熹.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等学校管理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4,(7):57-59.
[4]包健.互联网+技术下的高等教育[J].前沿,2015,(5):131-133.
[5]Rong Yu.The Research of the Internet Influence to the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IERI Procedia 1,2012,1:243-247.
[6]Reid Bates,Samer Khasawneh.Self-efficacy and college students’perceptions and use of online learning system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7,44(1):175-191.
[7]A.Althunibat.Determini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s’intention to use m-learning in Jordan higher education[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5,52 (9):65–71.
[8]Ulisses Miranda Azeiteiro,Paula Bacelar-Nicolau,Fernando J.P.Caetano,Sandra Caeiro.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experiences from Portugal[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5,106(11):308-319.
[9]Adina-Petruta Pavela,Andreas Fruthb,Monica-Nicoleta Neacsuc.ICT and E-Learning-Catalysts for Innovation and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J].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5,23(12):704-711.
[10]余胜泉,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1998(4):58-61.
[11]荆全忠,邢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5,(9):98-100.
(责任编辑:樊 霞)
10.3969/j.issn.2096-2452.2016.03.016
G649.21
A
2096-2452(2016)03-0069-05
2016-03-01
高顺成(1972-),男,河南尉氏人,河南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4YJA630012);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015BJJ043);河南工程学院博士基金项目:(编号:D2014037);2015年郑州市社科联项目;河南工程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Y201510);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6JGZD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