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宁
(福建教育出版社,福建福州350025)
以专业为引领提升片域教研工作水平
——基层教学科研工作之我见
叶宁
(福建教育出版社,福建福州350025)
教研工作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适应性的研究。教研员要充分尊重个体教师的经验积累,因为教学有大量缄默的知识与能力。真正的专家站在高位,视野开阔,却又尊重常识,善于做小事,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这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一个标准。
教学科研;研学;缄默知识;人文情怀
这几年,教研的转型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一个方向,即重视“学研”——对不同层次、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适应性的研究。这使教师或教研员不仅要重视传统的“研教”,而且要重视“研学”。因此,以“学研”促“教研”作为抓手,来改革课堂教学面貌,不再是一句大话、空话,而成为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词。我们编写出来的教辅,在“教”的方面,是教学的一种资源,在“学”的方面,是学生学习的一种载体,它的作用或评价标准,最终在于要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如果我们在创新的同时不能采取有效的训练方式(比如题型、题干的改变,提问角度的变化等)来帮助学生,也许学生能力的提高就找不到恰当的切入点。
课改已经十几年了,各路名师风采精彩纷呈。在这种情形下,教学的差异化、学生水平的分化,只会越来越明显,而不是越来越趋同。这是好事,教师不能再以不变应万变了,这里就蕴藏了经验的多元化,以及新的课堂资源或教学资源的产生契机,也给后起之秀、新的名师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事实证明,任何一种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只有相对来说从某一个维度来看显得比较好;原因很简单,因为教学的对象是人,不是物。
教学科研,既需要有教研员在教研专业内涵上的引领,又需要有一线教师在课堂实践智慧上的融会贯通,需要双方的合作。
一般来说,教研员更注重理念的创新与方法的引领,这是教研员的责任,教研员的担当。教研员不是官,但它在具体工作中确实是业务的领导,是个承上启下的业务领导,这个角色很难当,管理与业务两手都要硬。所以,教研员不仅要有专业修养和一定的学术水平,还要有对基层教师教学的人文情怀,就是不仅仅下指令,提要求,提标准,还要懂得充分尊重个体教师的经验积累,以及经验中蕴藏的各种教学情境下所表现出的复杂性、合理性,去帮助教师对这些课堂经验进行提炼和整合,从而做到“在叙事中聚焦问题,在经验中提炼理论”。教研员要解决教师的课堂教学问题,不能光做结论,提批评,也要常常去帮助教师,以一种平等的和身体力行的情怀去鼓励教师,安慰教师,与教师一路同行。
尊重个体经验的理由在于,教学不仅有一般的显性知识与技术,还有大量隐性的、缄默的知识与能力,这些方面的资源多半以经验的方式呈现,它们属于“个人实践性知识与能力”。海面上露出的冰山只是一角,而“实践性知识与能力”才是教育教学海面下的冰山,这是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规律的最好诠释。
编写教辅要有专家水平,要有涵养,要有通识水平,要有一定的阅历,不是随便一个上过课的教师就能写得好的;但是,在编写的具体过程中,面临的又是一道道题目,呈现出的似乎又是一件件小事。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我觉得,关键是你自己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心目中对专家的认识是怎样的。根据我的阅读经验和人生经历,我认为,真正的专家绝不是只会高大上的人,不是那些只会摆弄高深理论,摆出一套又一套,把简单问题讲得越来越复杂的人。真正的专家一定是那些站在高位、视野开阔,却又尊重常识、善于做小事的人,是有能力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人。科学家写科普读物,就属于大人物做小事的人。这个事情,我们年轻的时候,因阅历有限,往往看不清楚;稍有读书,年过四十,阅人无数,就看得很清楚了。甚至可以说,编写教辅,就是类似科学家写科普这样的小事。
著名戏剧评论家约翰逊说:莎士比亚能用日常生活中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达普通的人和事,化平凡为精粹;能把遥远或生疏的事写得平易近人,把不可思议的奇异写得通俗亲切。所以他的文体永远也不过时。这段话从常识的角度表达深刻的哲理,这应该成为我们向往并为之努力的一个标准。
(责任编辑:赖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