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芳
(宁德市高级中学,福建宁德352100)
“时政+论坛”模式在高三政治复习备考中的实践与思考
袁小芳
(宁德市高级中学,福建宁德352100)
全国卷文综(政治)命题以重大时政热点为背景设计试题,重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核心素养。因此,笔者通过“时政+论坛”模式引导学生积累时政资源,培养时政素养和政治认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高高三时政备考有效性的同时,也希望本文能为政治教师在新一轮高一教学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时政备考;核心素养;可持续发展
全国卷文综(政治)命题以重大时政热点为背景设计试题,重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夯实基础,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和素养,尤其是时政素养。笔者任教的高三文科实验班学生的学科基础较扎实,但时政素材积累不足,分析能力有待提升。笔者尝试通过“时政+论坛”模式,将教师的时政专题复习与学生的“时政论坛”进行融合,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本校学情的备考之路。
下面,笔者以论坛主题“供给侧改革”为例,谈谈这种“时政+论坛”模式在高三复习备考中的实践与反思。
1.2016年1月8日(周五),学生小组提出主题“供给侧改革”
笔者建议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角度整合资源,模拟全国卷38题中经济与政治的命题特点设计两道试题,在周日晚自习之前完成论坛的PPT制作;笔者通过班级微信群提供素材,要求学生也同步学习;小组成员进行任务分工。
2.2016年1月10日(周日晚),小组向笔者汇报了论坛的设计思路
成员介绍了“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实施的背景和改革措施,选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中关于“五大政策支柱”内容设计了两道题。笔者建议将问题(1)修改为措施类题型“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应如何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14分)”,在答案的设置上,笔者建议从宏观调控的知识(必要性、目标、手段)、材料信息和时政知识三个方面来梳理;建议把问题(2)的政治主体修改为党和政府,“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12分)”,并要求分主体分必要性和意义两个方面来梳理答案;小组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修改。
3.2016年1月15日(周五晚),学生代表主持“时政论坛”,围绕“供给侧改革”,提出问题,并分析解题思路
在点评中,笔者肯定了小组代表在问题(1)的说题中做到了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要抓住“主体+措施”,同时也指出了他们对问题(2)分析的不足是只谈原因未分析意义。笔者在点评之后还提出要求,作为青年学生不仅要关注“供给侧改革”的国家顶层设计,还必须关注与此相关的民生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好因“去产能”而失业的人员再就业问题。
经过高三一、二轮复习备考的实践,“时政+论坛”模式已经完成了15个时政热点专题的宏观或微观的分析,学生在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规范答题的能力上均有提升,省综合质检成绩的进步说明了本模式的备考成效已初显。
1.“时政+论坛”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政治学科自信
在一轮复习的初期,“时政论坛”主要是由学科能力较强的学生“强强联合”来完成的。他们通过参与时政论坛的学习和探讨,对命题材料中“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一带一路战略”等时政热词的理解更为深入,时政剖析能力在逐步提升。小组成员在论坛中的优秀表现和政治成绩的显著进步极大激发了同学们参与论坛的兴趣。一些相对薄弱的同学不满足于“看和听”,也陆续加入到小组中来。“以优带劣”小组模式,成了中后期论坛成员构成的常态。到了二轮复习,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每天收看新闻的好习惯,原本性格内敛的学生也主动要求主持论坛,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政治学科自信也提升了。
2.“时政+论坛”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
在高考政治重点考查的四种核心能力中,“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关键。小组成员必须围绕主题对信息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筛选和归纳,从而整合出适合模拟命题的背景材料,而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在说题环节中,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按照“知识+材料”的模式规范答题,实现有效信息的提取与理论知识的调动运用上的无缝对接。
“时政+论坛”模式也是提高学生个人修养、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等能力素养的途径之一。论坛的主题、内容设计和成员构成均由学生自主决定、分工合作完成,无论是“强强联合”还是“以优带劣”都有利于小组成员在学习和探讨中互相尊重、求同存异、扬长补短、共同进步。在前文中的“供给侧改革”论坛中,笔者还要求学生关注因“去产能”而失业的人员再就业民生问题。此举不仅仅拓展了学生的复习思路,更引导学生自觉将个人未来的职业规划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百姓的人文情怀。
3.“时政+论坛”模式促进高三政治教师备考指导能力的提高
笔者对论坛内容进行初核和指导,因而在点评环节中可以快速捕捉亮点,及时对不足之处进行纠错和适当拓展,促进学生对论坛主题的思考向纵深方向发展。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论”是有备而来的展示与分享,而教师的“评”看似动态生成,实则是精心预设之后的随机应变,这对指导教师的时政备考能力、教育教学智慧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挑战,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时政新知、研究国家大政方针,才能给学生更精准的指导。
笔者在“供给侧改革”论坛之后收到一些同学的疑惑:《经济生活》中“国家的宏观调控”与《政治生活》中“政府职能中的宏观调控”有何区别与联系?笔者抓住契机,在专题复习中要求学生以“宏观调控”为核心词列表,将《经济生活》中“宏观调控三手段”与《政治生活》中“政府的职能、人大的职权”一一对应,化解这一易混易错的重点知识。
1.尊重规律,因材施教
在“时政+论坛”模式的实践中,笔者针对近几年全国卷政治高考高频考点,指导学生以最新的时政素材为载体进行模拟出题和说题,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重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的内容,把握和遵循了全国卷的命题规律。
同时,教师还必须针对学生小组的实际能力提供个性化指导。前文中谈到的“供给侧改革”例子,如果这组成员换成是学科能力较弱的学生组合,那么笔者就只要求他们完成对时政材料整合并建构“宏观调控”的知识网络。如果这组成员是“强强联合”且提出本主题的时间是2016年3月18日(周五),那么笔者就会增加《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供给侧改革”的内容,并建议学生按全国卷第39题哲学、文化和探究题的组合来进行尝试模拟命题和解题。
2.坚持适度原则,循序渐进
每期论坛的准备时间为一周,代表发言控制在20分钟以内,不影响各科复习进度和晚自修的自主安排。
在高考一轮复习阶段,“时政论坛”中学生设计的模拟试题主要是用2015-2016年度的时政材料替换上一年度的原题,问题和答案则稍作改动。进入二轮复习,笔者指导学生由简单的“换材料”到“换设问主体”,再到“换知识范围”或“换题型”进行命题,并尝试按照高考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整理答案,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等创新能力,转变时政复习备考方式。
3.在探索与尝试中不断完善
在本模式的实践中,笔者并没有对论坛内容进行终审,学生暴露出的薄弱之处正是教师的教育契机。另外,论坛中的互动更多的是教师对论坛的点评和补充,而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较少,因此,每一期论坛结束后,学生会提出疑问,由笔者在下周的政治课前进行答疑,以弥补论坛的不足。
目前“时政+论坛”模式只在高三文科实验班中试行,虽取得了一定的备考成效,但是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时间很有限的情况下难免陷入“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如果能在高一阶段开始推广本模式并延续至高三,则会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郝社会.浅谈政治学科能力的培养[J].学生周报,2014(6).
[2]张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核心素养研究及其启示[J].教育导刊,2015(7).
[3]唐海燕.高中时事政治教育:意义、原则与方法[J].当代教育论坛,2015(2).
(责任编辑:黄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