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恩菊
(寿宁第二中学,福建寿宁355501)
让诵读教学重回语文课堂
叶恩菊
(寿宁第二中学,福建寿宁355501)
当今语文课堂教学,诵读一环往往缺失。教师不够重视导致久违朗朗书声,而诵读重返课堂能让学生焕发激情。诵读一篇文章,字词就过关了;边读边悟,逻辑思维能力就上去了;诵读有积累,写作时信手拈来皆成文,口语交际见涵养。
口诵心惟;语文素养;赏读;品读;美读
诵读教学,古已有之。我国古代语文的教育,就特重视讽诵,重视反复诵读。因为诵读能让课堂焕发激情,能让学生触摸作者内心真实的情感。语文的课堂,应当是充满朗朗的读书声,应是诵读的天堂。诵读抓好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会随之不断提高。
尤其是古诗文阅读教学,如果没有诵读,通常比较沉闷。以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为例,老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诵读,感受词作所具有的声律之美;2.理解情景交融,用典明志中细腻的感情表达;3.感受辛弃疾以个人挑战时代的个人英雄主义悲剧形象。教学重点在于通过诵读把握作品蕴含的情感。目标中的2、3两点都比较枯燥理性,第一点声律之美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可以点燃学生的激情,如能以诵读贯穿课堂带动对二三两点的领悟,课堂就能一扫沉闷而充满激情。
许多专家都认为一堂成功的阅读教学课要能体现以下四个方面:1.师生积极互动,2.学生参与体验,3.注重情境生成,4.突出知识探究。由此探讨一堂成功的古诗词吟诵教学课堂策略要把握以下两点:首先,应该定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作为吟诵主体在参与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从吟诵中体验诗词的情思和旋律,把握停顿、快慢、高低、强弱、轻重的内在节奏,熟练运用各种语调,恰当调节和表现诗词的情感,把它读得抑扬顿挫、感人肺腑。其次,结合诗词的文体特征,注意把握诗词的韵律美。诗词讲究平仄和押韵,而且词经常换韵,比如这首《水龙吟》双调,一百零二字,仄韵;句子长短结合,跌宕有致;词的音韵和节奏多变。正是诗词与生俱来的声律之美,成了诵读教学理想的范本,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诵读使声与心通,口诵心惟;浑然一体的诵读,便于对作品整体的理解。
西方完形心理学曾提出“格式塔质”的观点,即认为作品的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文学作品具有“格式塔质”,它虽由各个部分构成,但作品的意蕴超过各部分的总和。[1]这正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张力之所在。诗词最适合整体诵读,最忌碎片化。整体诵读古诗文,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作品,领会其言简义丰的内涵,以期达到对浑然一体、融合无间的审美境界的追求,这就落实了“完形心理学”所阐发的文本解读、欣赏的整体性特点。它为短小精悍的古诗词运用反复的、渐进的诵读方式进行整体阅读教学提供了可行性理论依据。
在当今语文课堂上,诵读少、不诵读的现象不在少数。即使有诵读,教师也缺乏有效的指导,有时点燃了学生的激情,又没意识到因势利导,匆忙间转向下一个教学环节,教室里取而代之的唯有暗哑的沉默与茫然无助的眼神。
最近一堂公开课听课的体验,它触动了笔者写作此文的念头。在这位老师的课上,最初请同学们齐读全词,效果平淡。再请一生表情朗读,仍不尽如人意。其实,这是所有语文教师都能遇到的情形,无可厚非。接下来,教师亲自出马,放声诵读——全场震撼!都为他的诵读功底所折服。至此,全体师生的情感都被点燃起来了,他在那一刻让人印象深刻……
就在那一刻,在场的师生有多少的期待,多少的渴盼,渴望经他指点,我们也可以如他那般感情饱满,抑扬顿挫的吟一曲《水龙吟》呵…这时候,如能趁热打铁,指导诵读,谁人不参与?谁人不配合?但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还有对比阅读的预案计划,对文意稍作梳理之后,他开始转舵了,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的探索。而笔者在这一刻则更期待他能用诵读法指导学生来完成这堂课的教学任务。
自2006年始掀起的经典诵读比赛热潮,吟诵渐为国人认识,古诗文诵读教学也由之前的沉寂到如今的再度热门,想到袁枚的《祭妹文》中有一句这样写:“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朗朗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光是书声朗朗已经是令人不觉莞尔,更何况是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由此想到这位教师是否可以缘着自己诵读的绝对优势将古诗词的诵读教学推上一个更高境界?引导学生在放声朗诵中,心与神会、物我两忘,穿越时空与诗人、与抒情主人公交流、碰撞,用自己的想象、联想去再现、补充、发展作品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融入作品所提供的艺术境界,品味其意蕴,思考其意义。
诵读教学强调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内悟性,要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文本,强调主体情感投入,把作品还原成完整而鲜活的生命体,强调自我身心灵的体验,让自身的情感融进作品的情感,达到美的熏陶和升华。因此,“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惟其意”[2]的诵读法,就是通过反复诵读的再创造,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实现审美经验的积累、提升与内化。
诵读教学强调以诵读为核心。通过诵读一篇文章,字词就过关了;边读边悟,逻辑思维能力就上去了;诵读有积累,写作时信手拈来皆成文,口语交际见涵养。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学习,教学的任务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下面就以辛弃疾的这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为例,来谈谈诵读教学的课堂流程设计。
第一阶段:初读、自读。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真正走近诗词。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产生诗人即我、我即诗人的感觉[3]。开课教师以“倘若你是算命先生,觉得‘辛弃疾’此名吉凶祸福如何?”导入,这是激趣导入法,鉴于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好几篇辛词,这个导入颇有新鲜感。接下来的齐读只是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感知的活动,学生并未进入佳境。再请一生表情朗读,学生也不可能完全读出词的韵味。稍作交流探讨,教师亲自出马,他的范读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情境,把在场的一百多号师生都带到了八百多年前的南京城外的赏心亭上:“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此刻,仿佛你就站在他的身旁,或者你就是他,你了解他的境遇,他的追求,你随着他的喜怒哀乐而情潮澎湃……开课教师已经把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起来了。
第二阶段:重读、赏读。学生带着求索的热情,依照预习要求,结合课文注释开始梳理文句。重在引导学生自己来悟出重读点,所谓“重读”,即在朗诵中加重语气,增大音量,以强调所读内容。[4]诗句中哪些词语需强调?为什么强调?教师要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作品重要词句的理解。首先要求读准字音,读懂词义,比如这句“倩(qìng)何人唤取,红巾翠袖”,“倩”字在这里是“请托”的意思,读错字音就有可能会错意。其次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诗词讲究平仄押韵,讲究节奏停顿,它的韵律美就体现在这里。再次要读出意蕴,把握作品蕴含的情感,找出诗词中情感变化的关键点。比如,这首词,开课教师设计的这个问题:“词中有哪句直抒胸臆的话高度概括了所抒发的情感,作者具体有哪些情感无人领会呢?”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使学生快速抓住关键点,并导入更深一层的诵读探究。
第三阶段:品读、悟读。针对上一个问题:“无人会,登临意”的“意”具体是什么?小组合作探究,转入了对文本意象,用典手法的理解。进而把握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以及对辛词豪放中不失细腻的艺术风格的理解。至此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放松,进入角色,进入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里,甚至适当运用表情动作来增强表达效果,适当的肢体语言也是让学生融入角色的有效方法。比如读到上阕的最后一句:“把吴钩看了,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上下阕之间的停顿要能做到声断情不断,还有下阕结尾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可酌情适当放缓语速,拖长音节,产生意犹未尽的效果。在审美活动中,“延留”是指对古诗词的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是诗词中的美感继续留存于大脑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态。[5]最好的方式便是对结尾一句适当进行一定的处理。可放缓语速,并将最后一个音节稍稍延长,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第四阶段:美读。课上到这,既是尾声也是高潮。学生带着美感的诵读已是水到渠成。在这个环节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入情入味的诵读以满足学生获得成就感是很有必要的,还可选些同类文章让学生对比诵读,使感悟会之于心,诵读出之于口,心口相应,相得益彰。这样,学生反复经历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诵读训练,语文素养就自然而然提升了。
[1]徐志伟.漫谈古诗文诵读教学[J].古典文学知识,2006(6).
[2]刘会成.我的诗歌教学观:诗人即我,我即诗人[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6).
[3]谈论古代诗词的诵读技巧[EB/OL].[2015-10-16].www. docin.com/p-1322929181.html.
[4]古代诗词的诵读技巧简述[EB/OL].[2013-10-03].www. docin.com/p-707382218.html.
[5]王红梅.如何构建高效课堂[J].博览群书:教育,2016(1).
(责任编辑:石修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