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歌会”里的秘密
——我教《云南的歌会》

2016-04-17 04:23江文锦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对歌歌会山野

江文锦

(福州第二十四中学,福建福州350000)

藏在“歌会”里的秘密
——我教《云南的歌会》

江文锦

(福州第二十四中学,福建福州350000)

笔者围绕着《云南的歌会》实际教学解读遇到的“什么是歌会、歌会在哪里”等系列问题,调整文本内容顺序,沿着“金满斗会”最是歌会、“山野对歌”也是歌会、“山路漫歌”胜似歌会,层层解开了藏在“歌会”里的秘密,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体会到了传歌的乐趣,对歌的情趣,齐歌的野趣,体会到作者对自然、对人、对民俗艺术的喜爱,感受到诗歌的云南处处是歌,是热爱生活、充满活力的生命之歌。

核心点;歌会;秘密

《云南的歌会》删改自沈从文一九六三年三月于北京写的散文《过节和观灯》之二《记忆中的云南跑马会》,呈现在我们师生面前的教材不再是纯粹的《记忆中的云南跑马会》散文原作,而是编者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的删改,同时标题也另拟为“云南的歌会”。所以,我们要选取和确定准确的核心教学内容,既要体会编者给删改文重新拟标题的用意,也要把握住这篇散文作品增加的教学价值。

从题目的结构看,我们不难发现“歌会”是最关键的题眼,也是本文阅读教学的核心点。为此,我设计了以“歌会”为主线、“特色”为重心、“趣与美”为切口,由表层感知进入深层探析的教学思路,希望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对人、对民俗艺术的喜爱,感受到诗歌的云南处处是歌,是热爱生活、充满活力的生命之歌。这是一个理想的教学目标预设,但是在实际的文本阅读中,我们就遇到了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歌会?参考《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会:进行某项活动的聚会;歌会:表演或比赛歌唱的集会。从词义可见,歌会是有一定数量的表演者或歌唱者在一起的。所以,当我们对“歌会”的词义进行仔细揣摩,就会对作者所写的三场民歌表演是否是“歌会”性质产生了质疑。全文写的三场民歌表演,能符合“歌会”诠释标准的就是第三场“金满斗会”。它是集合了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在村寨传歌;而另两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是很值得商榷的。第一场“山野对歌”的人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互不见面,即使写到最精彩的一个年轻妇女唱败三个对手的场面,也是个人对抗赛,算是歌会吗?至于第二场“山路漫歌”中赶马女孩三三五五在山路自由歌唱,无论规模还是形式都与歌会的释义标准有差异,能是歌会吗?带着这样的阅读质疑与思考,我大胆调整了教学环节,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的板块顺序,将第三场“金满斗会”调到最先的教学内容,再接回文本的原场景顺序第一场“山野对歌”、第二场“山路漫歌”,这样展开教学能由浅入深,从形象到抽象引导学生体会到“歌会”的场景,也更贴近学生对文本内容由感知向体验、理解的心理逻辑。

沿着破解“什么是歌会”的阅读之疑,我们就遇到了第二个问题:“歌会”在哪里?为了更明确作者所写的“歌会”在哪里,我们就必须从文本内容中读出藏在“歌会”里的秘密。

秘密一:“金满斗会”最是歌会

沈从文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中的“金满斗会”感兴趣呢?其实通过阅读分析我们发现云南的歌会中,“金满斗会”是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唱法是极其有意思的,更是“十年难逢金满斗”。金满斗会,金是指六十干支辛巳的纳音五行为金,满是指建除十二之第三个值日,斗是二十八宿的斗宿值日,只有这三个日子碰到一块儿才为“金满斗”,所以十年难逢的金满斗会自然成为云南人民最期待的最热闹的盛大歌会。它是民歌的展览,更是民歌的课堂,有最淳朴古老的风俗、最漂亮夺目的衣饰、最原始神奇的口口相传、最热情出色的歌师傅、最盛况空前的场面,全场人物唱歌的过程中始终充满欢乐的气氛,他们以歌显俗、以歌庆节。

如果有的同学还有不理解之处,只要与自己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到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就会发现“金满斗会”为什么最是歌会的秘密了。它的场所是村寨的院子两楼、长长屋廊,没有特意搭建,多以乡村山野为舞台;表演者是未经专业培训的乡村男女老幼,其中服饰精心的妇女占多数;参与对象是来自四面八方,从事着形形色色的职业,不同年龄的传歌人;规模达百多人,场面壮观;时间连续三天,内容包罗生活万象,不忌讳唱什么,即兴而作,随意而发;形式上六人围坐一桌,三十来桌轮流低唱,老人经常在每桌轮流走动;互动氛围相对自由灵活,唱和、传歌、学歌;“金满斗会”的作用表面上避疫免灾,实际上主要作用是传歌,为了让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好听歌声,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其中最当行本色的是歌师傅——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的唱下去,除爱情故事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如此的热闹活泼的场面,如此自然淳朴的百姓自然使云南的歌会更有着无限的趣味。在这里最能看到了云南独有民俗风情画卷,也最能感受到云南人民对歌声执著热爱、生生不息的传承。所以,“金满斗会”是云南歌会中大型的、大众化的的民歌集会,最具民俗人性美,它堪称最是歌会就不再是秘密了。

秘密二:“山野对歌”也是歌会

如果说村寨的“金满斗会”最热闹,那么文章只要选择这个场面不是足够典型代表了云南的歌会吗?但作者在写它之前却用了许多笔墨写了前两场民歌演唱,这是为什么呢?先看第一场山野对歌,学生不能确定它是否算是歌会?但我们仔细阅读,会发现作者在原作中的一句话,“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认为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其中“有意思”一词恰恰泄露了“山野对歌”的秘密。在对歌中什么是“我”认为有意思,感兴趣的呢?是生面别开的场所,是种种不同的对调子方式,还是才情智力大比拼的对歌。仅从沈从文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这个对歌场景足以让人难忘,无论是“轻轻、理理、拍拍、笑笑”系列叠词动作,还是“打了个吆喝、站起、拉着、走过、解口渴”即兴所为都生动展现了年轻女子对歌若无其事,心情轻松快乐,性情开朗活泼,生活悠游自在,还带着几分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乡野气息。我们也可以猜测出被唱败了的三个对手表现,他们虽然唱败了,但也是心服口服的。所以,我们就不能简单地用“女汉子”来标签她的个性,因为这些年轻妇女对歌并不在乎胜败,而是享受唱歌的快乐感觉,她们可能不是真正的音乐人,但绝对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这样的对歌“我”自然认为有意思,我自然发自内心的感兴趣。

这种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场所,年男女蹲踞在林沟中,互不见面,生面别开的对调子场景对自己的“眼”是一种鲜活的饱览;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三个对手,乡野之音穿透荆条丛,犹如脆鸣袭耳而入,对自己的“耳”是一种未闻的天籁;一股股活泼自在的率真开朗的生命力,犹如清风扑面而来,对自己的“心”是一种未有的震撼。这种场面不是城市的象牙塔似的音乐会、演唱会所能给予、替代、比及的。这是独有的云南乡野淳朴自在的优美生命,无拘无束地以歌会友、以歌示悦,彰显着这里的歌声活泼而野性,所以“山野对歌”虽不如“金满斗会”大型,但也是一场独有“情趣”的小型的“歌会”,又丰富了“我”的见闻,分析至此,“山野对歌”是否算是歌会也不是秘密了。

秘密三:“山路漫歌”胜似歌会

如果说金满斗会领略到了最热闹的歌会场面,百多人传唱让沈从文先生感到无限欣喜,逢到了十年难逢的极有意思的盛会;如果说山野对歌感受到了松树林子、灌木丛沟凹处、荆条丛生里最率真的乡野对歌,让沈从文先生感到无限激动,有如此活泼机智而野性十足的对歌存在,那么在山路上赶马女孩的自由歌唱是歌会吗?学生的回答在不是与不够确定间徘徊,只有个别认为这是歌会,但也无法说清其中之由。

为了解决这个阅读的瓶颈,我锁定住“赶马女孩子”设计了一个假设的方案加以讨论:虽然说云南人人会歌,但如果我们把赶马女孩子改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呢?如文“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唱的各种本地悦耳好听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象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年纪六七十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学生寻读有赶马女孩子的原文语句,又换读了人物替换后的语句,一比较,就唤醒了学生思维新奇感与跳跃感,促进学生把人物放置在环境中体验。他们很快就发现人物替换后,她们的年龄、动作、状态似乎与这段环境气氛里的景物不够相称,更不要说歌声了。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是花一样娇嫩灿烂的,她与这里的杂花、山鸟、天空是最合景合境的,所以赶马女孩子出现在有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小山坡的这条山路间,“我”由昆明乡下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的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骑退回。而我”却不急也不恼,因为我正享受着一路美妙有情的歌声,体验着无限的趣味,丰富着“我”的见闻。所以如此朝气蓬勃的可爱女孩,作者是绝对不舍她,一定要写她,唯有她才会与此路、此花、此鸟、此景融为淳朴本色美的民歌画面。

如果说我们都不再质疑这是美的民歌,但我们依然会觉得这不是“歌会”的范畴,而教材的题目又偏偏是《云南的歌会》,难道中心题旨与内容有偏误,其实我们如果遵循散文阅读的精髓“形散神不散”原则,就会发现在山路上随处可以找到“歌会”,因为这里流动着作者对云南歌会的独特情怀。“山路漫歌”很多地方写了花、鸟,而且写得细致,是因为作家认为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山、花、鸟充满灵气,作者坚信这方美的水土才有这方美的人,于是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毫不不吝啬自己的笔墨,大胆地展开自己的想象用诗化的语言将山路的美与趣进行到底,将这场“发乎性情,自然成趣”的自然与人的歌会的盛宴完美地呈现,所以山路漫歌看似不是歌会,其实胜似歌会!因为天地万物都在唱,它躲在每一处、每一景、每一物,每一个生命体的细胞里,只要我们倾听者用心倾听,我们欣赏者用情欣赏,就一定会知道。

歌声伴随着这里每个生命体的细胞,因为在这种优美环境气氛中,赶马的女孩触目的是山花烂漫,侧耳的是鸟鸣悠悠,在这样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里耳濡目染,当然会见物生情,出口成歌,原生态的歌喉在这样淳朴本色的原生态的世界里,不矫揉造作,不论唱什么,都带有原汁原味,所以作者说“充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愈加值得眷恋、珍视。试想如没有一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所以我们进一步的体会到作者的写作选材精心:唯有赶马女孩最淳朴本色,婉转悠扬的歌声才会与最美妙的植物、最可爱的动物、最恬静的风光、最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歌声映衬美丽的景象,景色映衬美妙的歌声,无论什么声音,都是天与人最美妙的天籁之音。

“山路漫歌”,以歌颂美,以歌传情,超越了习俗的人的歌会界定,在云南唱响了最本色的人与自然的歌会,也为我们真正解开了藏在歌会里的终极秘密——胜似歌会的“歌会”应是怎样的?

综述,我们沿着“金满斗会”最是歌会、“山野对歌”也是歌会、“山路漫歌”胜似歌会,调整的文本内容顺序,层层解开了藏在“歌会”里的秘密,体会到了传歌的乐趣,对歌的情趣,齐歌的野趣,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全民性(男女老少参与)、地域性(独具云南地方特色)、本色性(歌唱时保持原生态)、独特性(独特的传承方式)。云南的歌会是人与自然的歌会,诗歌的家乡是处处皆歌,徜徉在歌会里,被这些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风情画卷感染,对这里淳朴自然的本色民俗、对这里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色,对这里鲜活蓬勃的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热情,都情不自禁陶醉,觉得“有意思”,就会从内心“感兴趣”。所以云南的歌会作为民俗,最大魅力在于它是一曲生命的颂歌,是一种民族的声音,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滋养着我们的生命。云南是诗歌的家乡,云南的歌会也是沈从文先生对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与传承的一种深情地呼唤。也许细心阅读的读者,还会发现藏在“歌会”里的其他秘密。

[1]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3]孙绍振.文学创作论[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石修银)

猜你喜欢
对歌歌会山野
B站《夏日毕业歌会》官宣阵容
对歌昆虫
奔赴山野
《山野的风》
龙盘山野
三月歌会好热火
对歌
跳跳龙失踪
花不只在山野烂漫处
我们需要怎样的文本解读——以《云南的歌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