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莹莹
(福建教育学院党委宣传部,福建福州350025)
彰显学校个性生成道德文化
——朱子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宁莹莹
(福建教育学院党委宣传部,福建福州350025)
校本课程“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其开发必然依托学校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同步改造过程,影响着学校文化的走向。以“跨界”统整的方式和开放的策略多学科、无边界渗透校本课程,有助于推动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的相长。以提升教师领导力为核心的校本研训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助力学校永续发展。校本课程在与学校文化良性互动中生成道德文化,是学校回归育人本位的应有之意。
校本课程;学校文化;道德文化
“以校为本,以师为本,以生为本”是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也即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聚焦学校这一场域,与学校的文化氛围、内涵和特色相联系,不仅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学校的文化传统、办学定位等方面,以文化建设支撑校本课程实施。朱子学校位于南宋理学家、教育思想家朱熹的家乡武夷山市五夫镇,是全国唯一一所以朱子直接命名的学校。学校以朱子理学文化为核心理念,将朱子文化引入学校生活全域。以校本课程开发搭建朱子文化融入课堂、融入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推进朱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
广义上来说,学校课程指学校内能够实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内容,包括学校各门课程以及各项教育活动。由此来看,学校能够传承下来的东西,包括学校文化都是课程。学校文化与课程建设不可割裂,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对学校原有文化进行利用与改造、以及再生成新的文化的过程。文化具有育人功能,校园环境的优化、学校精神的培育有助于创造良性的氛围,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因此,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自主性、创造性和文化个性的集中体现,无可避免地在开发过程中融合了学校文化传统和独特办学理念,其实施亦是学校文化理念传承、学校文化个性生成的过程。
1.校本课程开发必然依托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作为是课程的一部分,课程中融合了学校文化内涵,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必然要在综合考虑学校历史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因校制宜。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对学校文化传统进行研读和重新激活,是构建学校文化的过程,学校育人的本质又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以价值为核心的道德文化培育的过程。
朱子学校在办学之初就确立了朱子文化立校的办学定位,在研读和梳理学校前身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利用朱熹故里的地域优势,结合当地紫阳楼、贤兴书院、古街等朱子文化遗存,充分挖掘朱子文化中的育人因素,将朱子文化作为学校校本课程,组织学校教师编写《朱子小学读本》《中华蒙学经典之小学》《朱子文化读本》《紫阳流风》等校本教材。分年段设定主题,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使朱子文化校本课程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亮点。
2.校本课程开发引领学校文化走向
学校要发展怎样的文化特质,就需要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依托学校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要不断审视自身办学历史、办学定位和核心价值观,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在澄清问题的同时形成学校文化个性,[1]由此,校本课程便会无可避免地蕴含着学校文化的特质。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学校文化再改造的过程,在丰富学校文化内涵的同时,将学校中蕴含着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挖掘出来,引领、规范着学校文化的走向,发挥着育人功能。
首先,从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校教育活动最本真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健全成长,为其未来生活做准备。但学校生活和环境并非都有利于学生健全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种种限制学生发展的不利因素,朝向更贴合学生实际的学习内容、更高效的教学策略和更科学的评价方式。学生道德观念的发展、道德行为的养成都是在与之相契合的文化环境中内化而成的。校本课程的最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为学生营造道德、和谐的学校文化氛围,使学校真正成为发展学生个人情感、认知、价值观、养成良好习惯的良性土壤。[2]
其次,从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的角色来看,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无论其是否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都要与校本课程产生联系并受其影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考验着每位教师的专业素质,而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对校本课程的研读程度直接关系着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
再次,校本课程开发是对学校进行改造的过程。校本课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学校文化环境,学校文化、学校管理和学校内涵与课程之间应当达成协调。校本课程开发依托的是地区和学校现实,服务的是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既是对学校文化中良性因素的继承和发扬,更是对学校中消极和不良方面的改造,其开发必须建立在对学校文化的全面把握上,以达成文化氛围与校本课程实施之间的和谐。
朱子学校将朱子思想精髓融入校本课程,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与学校文化的相适应,寻求学校文化的同步建设和改造,以求学校环境和精神风貌的改善。
校本课程如何取得实效,关键在于与学校文化的完美融合。校本课程应朝向师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其明确学校文化取向,并将这种文化取向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和外在行动,以课程实施带动学校文化建设。朱子学校通过校本课程多学科渗透、校园文化同步建设、校外实践交流等多种形式,统整各学科教学,在学校常规活动中落实校本课程,实现校本课程的无边界、开放式实施,将朱子文化植入学生内心,在全校形成学习、崇尚朱子文化的氛围。
1.“跨界”统整,多学科渗透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实施的主渠道是课堂,课堂文化直接关乎学校文化的氛围,学校文化的深化离不开课堂教学。统整学校各学科教学资源,与校本课程融会贯通,有助于打破学科间的界限,解决校本课程挤占其他课程时间的问题,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的和谐。朱子学校组织教师对学校各科内容进行梳理,挖掘能够与校本教材内容进行整合的部分,形成融合不同学科内容的统整内容。学校将校本教材《紫阳流风》与各学科教学有机融合,语文课上进行朱子诗词赏析,诵读经典;书法课组织学生学习并书写朱子家训;音乐课为朱熹诗词编曲创作进行演唱……开展朱子文化主题班会课等,挖掘朱子思想中有益学生道德素养和健全人格养成的因素,生成了优质教学资源,并在教学中主动融入。统整的方式实现了教师间、师生间以及原有三级课程的“跨界”,校本课程实施空间和时间得以拓展。
2.“全面”融入,开放式实施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实施不仅在课堂中,更应当融入学校日常生活和学生各项活动中,以开放式的策略,将校本课程融合进学校生活全域,打造学校文化特性生长的良性土壤。文化具有育人作用,良好的学校文化,除了包括以生为本的教学文化,还应当包括全校师生认同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念,以及有助于陶冶情操、润泽心灵的物质文化等。校本课程的“全面”融入,正是改造学校物质环境、建构与校本课程目标相契合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的过程,能够促进学校良性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创生新的优质文化。朱子学校不断拓展校本课程实施空间,将校本课程融入学校环境建设、融入学生校园文化活动、融入学生社会实践,校本课程得以校内、校外无边界实施。
首先,课程融入学校环境建设。朱子学校确立以“明德、正心、格致、知行”为校风、“活源毓秀、继往开来”为校训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建筑、校园景观等物质环境对师生的熏陶作用,在进行校园环境规划时,力求使一砖一瓦都能彰显朱子文化内涵,将校本教材中的内容体现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如建设宋代风格的大门,镌刻朱熹手迹校训“活源毓秀,继往开来”,在校园中树立朱子铜像,利用学校宣传栏展示朱子生平事迹,建成朱子讲学堂和朱子文化园……每处景观均与朱熹思想紧密联系,朱子理学全面融入学校文化内涵。
其次,课程融入学校文化活动。朱子学校结合朱熹诞辰纪念日、海峡两岸朱子文化节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朱子文化艺术节”、《朱子家训》《朱熹诗词》等经典诵读、“成人礼”、书画创作、“朱子文化常识”问答互动等校园主题文化活动。将敬师礼活动打造成校本课程中的特色活动,复原传统敬师程序,进行拜文公朱熹礼、学生呈束脩礼、呈拜师帖、呈敬师茶、教师教诲赠笔等仪式,形成“尊师重教、见贤思齐”的文化氛围。组织学生参与“美德少年”评选和征文演讲比赛,开设朱子文化专题讲座报告,营造积极学校文化氛围的同时,使学生在活动接受朱子文化洗礼。学校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组建朱子家训朗诵队、舞蹈队和合唱团,在演唱朱子诗词、诵读家训中深化学生对朱子文化的理解。
再次,课程融入学生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有助于深化学生的课程理解和体验,拓宽学校文化建设路径,是知识“外化于行”的重要途径。定期组织学生作为讲解员到当地朱子文化博物馆、朱子巷、兴贤书院等朱子文化遗迹为参观者讲解朱子事迹和历史典故。自2008年起,学校与台湾学校结成友好关系,开展“朱子之路”研习营,邀请台湾师生来校共同研习朱子文化、寻访朱子求学之路。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教师是主力军,教师的个人素养和专业能力直接关乎校本课程实施成效。如何为教师实施校本课程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互动交流的平台,如何通过提升教师课程建设能力和课程领导力为学校发展提供长效保障机制,是校本课程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校本研训是基于教师专业提升的需求,为解决学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的教研活动。校本研训利用的是本校资源,聚焦课程领域出现的问题,通过专家引领、课题研究、专业研讨等方式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是提高教师校本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手段。而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深化了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理解、开发和实施能力,作用到学校文化建设中,为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内涵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1.校本研训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
教师课程领导力,指教师对课程及相关活动进行把控、对学生进行引领的能力,[3]决定了教师能够多大程度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发展。课程领导力贯穿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始终,其目的是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引领者和创生者。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有助于帮助教师澄清教学迷思。在解决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问题上,朱子学校基于学校和教师实际,不断盘活学校原有资源,通过邀请专家理论引领、优秀教师专业指导等方式开展校本培训,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等教研活动,以理论引领和行动研究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
首先,开展校本培训。校本培训不仅要改善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还要对教师进行学校精神和师德素养培训。朱子学校成立朱子文化研究会,定期邀请专家来校为教师开展朱子文化讲座,以朱子文化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如邀请朱氏后裔、台湾著名学者朱高正进行《朱熹与新儒学》讲座。学校每季度选派教师参加武夷书院讲坛和武夷书院讲理堂活动,以高屋建瓴的专业讲座丰富教师理论涵养。
其次,组织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是在教师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基于教师的实践经验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十分必要。在朱子文化研究会的指导下,学校“传承朱子文化”课题获得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创先争优活动载体二等奖,《以朱子文化为载体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案例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案例”。校本教研带动了学校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研究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校本课程领导力,使学校“朱子文化”校本课程逐渐形成特色品牌,产生了广泛影响。
2.校本研训助力学校文化建设
校本研训提升了教师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课程作为文化改造和再生产的过程,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必将作用于学校文化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校本研训帮助教师理解课程内涵,更新教育理念,深化对学校文化的认识,教师校本课程建设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朱子学校以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为核心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活动,使教师间形成研训共同体,研读朱子文化、更新课程理念成为教师自发的行为。教师在研训活动中凝练符合学校文化特色的校本理念和课程管理理念,又进一步丰富了朱子文化融入载体,促进学校文化的长久发展。
教育承担着培养健全人的任务,课程建设的终极目的亦是为了学生发展,应当植根于学生和学生生活。学生是学校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与发展者,校本课程的目标就在于在通过学校文化的改善,在学校课程和文化良性互动中使学生接受人文熏陶,过一种道德生活,最终实现身心全面发展。因此,关注学校道德文化建设,为学生打造道德的人文场所,是学校校本课程回归德育本位的应有之意。学校应当明确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校本课程对学生成长价值的帮助,根植于学校文化进行校本课程建设,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风气和道德氛围。历经数年校本课程实践,朱子学校秉承一贯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将朱子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环境和氛围相得益彰。朱子理学成为全校师生耳熟能详的内容,明礼修德、崇德向善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然则,道德文化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回归育人本位,在校本课程和学校文化二者良性互动中进一步探寻实现和谐关系之路径。
[1]顾苏云.学校文化视野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J].江苏教育,2016(2).
[2]郑航.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特征、目标与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6(11).
[3]黄云峰,朱德全.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意蕴与生成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5(2).
(责任编辑: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