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亮妹
(福鼎市沙埕中心小学,福建福鼎355204)
小学语文听说读写育“语感”
黄亮妹
(福鼎市沙埕中心小学,福建福鼎355204)
语感能力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核心层面,是对语言文字迅速领悟和敏锐感知的能力培养。现行语文课标中多次阐明语感培养的重要性,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依据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文章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入手,对诱发、积累、强化、升华语感上做了具体论述。
语感;听说读写;语文教学
对语感的理解在学界中有不同的声音:夏丐尊认为是对文字的灵敏感觉;叶圣陶认为是对语言文字的了解力;吕叔湘认为是对语义、语音、语法的敏感……由此可见,语感,无论是针对语言文字敏锐感知力、理解力,还是针对语言运用、生成等能力而言,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都要重视对它的培养。对于小学生语感培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明确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它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学生语文素质水平高低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致力于语感培养,让学生达到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读就懂,一写就通,并且听得清,说得好,读得真,写得美。学生在听读中形成语感,在说写中运用语感,听读是说写的基础,说写是听读的核心,在听、说、读、写中感悟到语言文字美,使语感在语文课里散发出真正之魅力。教学中教师要多尝试,多训练,利用语文教材,从听、说、读、写入手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言语的输入对于一般人来说只有两道门户:眼睛和耳朵。耳朵输入语言由听觉语感来掌管,眼睛输入语言由视觉语感来掌管。听觉语感有言语对象的语音语调可资利用,而视觉语感由于失去这一客观依据,语调语气的感知成了无米之炊,但视觉语感能把握文字形体,激活丰富的表象,引发活跃的联想,如若视听合一,诱发学生入情入境,视听觉语感更能得以培养。小学语文教材中,内容大多浅显易懂,也极富儿童情趣。为了使学生更容易体会思想感情,深刻感受鲜活形象画面,教师就要积极创设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应用感官参与,让学生思想与作品情感内容产生共鸣。教学中笔者时常通过提供画面,设置背景音乐来展现课文情境。如在教《山行》中通过画面与语言进行渲染,让学生们一边看着美丽的深秋枫林图,一边听着悠扬舒缓的古筝曲,当笔者绘声绘色描述“我仿佛走进枫林中,看到眼前一丛丛,一簇簇火红的枫叶,犹如天边的晚霞那般绚丽多彩,让人深深地陶醉在山林秋色之中。夕阳下的枫林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使我情不自禁地停下车来尽情欣赏,不由自主的吟诵出……”,这时学生受到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思想随着音乐画面进入到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诗人情感共鸣,感同身受,异口同声地与笔者一同吟诵:“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此时的学生都陶醉般地吟诵出由景及语,由景感而达诗语。这样的情景交融,正是视听感受中诱发出的语感所为,其本质是听、视觉语感的作用。
语感培养需要积累。朗读是一种培养学生书面语感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朗读也是一个“入乎耳、著乎
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的多重思维、感觉不断积累的言语动态过程。朱熹老先生也提到朗读要做到眼、口、心三到,其中三到之中,心到最为关键。要让学生做到这点,朗读时笔者向学生提出四点要求:1.读时注意三到:心到、口到、眼到,要聚精会神,谨防有口无心。2.读准字音,声音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漏字,不重复字词,停顿把握恰当。3.要掌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注意语气轻重缓急,朗读速度与节奏控制自如,不矫揉造作,感情流露要自然。4.学会边读边想象,脑海里呈现画面,有感情地读,理解性地读,自我陶醉地读。
朗读中还需强调让学生用两条视线并行读书:一条是生理视线,即眼睛视线;一条是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也就是让学生既要读得声情并茂,又要在脑海里呈现所读内容的画面,做到心眼一致,读得琅琅成韵,成为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对语言的语调、节奏、结构掌握自如,能深刻感受语言的严谨,体验语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错落有致,在大脑中能呈现出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一幅幅画卷,进而感悟文章之真谛,书面语感之美好。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春笋》一课时,笔者利用低年级学生童真童趣和好胜之心特点,让学生来“听范读,想画面”比赛,从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再通过角色转换方式,让学生们扮“春笋”,边想象在沉睡中被唤醒的春笋破土而出的样子,边表演边朗读文中生动句子,活动中学生的表演达到了忘我境界,朗读中充满了对春笋的喜爱、赞美之情。因此,感情朗读非常到位。特别在《春笋》最后两句话“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通过师范读,生自读,小组间比赛读,评读等方式,学生情感得到激发,书面语感在体验中得到积累。
在朗读教学中,对学生还需加强朗读的点拨指导,将品味词句、感悟课文内容与体会思想情感有机地融合起来。如《乌鸦喝水》中“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的教学,笔者采用学生自读,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品词悟句。朗读后学生评议到“读得太快,读不出感情来”,教师就顺势利导说:“小朋友想想乌鸦当时的心情怎样?”(着急的,难受的)“你怎么会知道它那么难受和着急呢?”进而引导学生抓住“到处”“口渴”等词,进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去想象小乌鸦当时口渴难耐到处找水喝的情形。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此情此境下学生自然而然地去强调重读轻读,用声音长短及动作配合等方式把乌鸦的形象、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从而达到朗读时语感的抑扬顿挫之美,在品词悟句中巩固书面语言内容,掌握技巧,渗透情感。这样的朗读指导才能达到深刻的理解课文,鲜活的感受课文。感受基于理解,理解又加深感受。坚持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慢慢摸索到朗读的感觉,逐步形成朗读的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不仅提高朗读水平,还能积累书面语感。可见培养语感,必须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某些书面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咀嚼、深入品味,才能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即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1]的境界。
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要以说话训练为中心。说,是学生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口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强化口语语感上起到推动力的作用。由此教师努力创设情境,要求学生说时思维积极活跃,语言组织迅速,口语表达准确、连贯、得体。小学生都有表达欲望,为巩固学生说的兴趣,教师要注重让学生由想说,会说到说得好。教学中多教学生说的方法,引导他们有话可说,有信心地说。如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教师应教给他们基本句式:“谁干什么”“谁怎么样”“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并要求每教一个新知识,每回答一道问题,要他们把话说完整,说具体。在教学中教师还要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会说。笔者常利用周一到周五早会课上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应用上教师所教的基本句式,从自我介绍开始:说出自己的名字、年龄,到自己兴趣爱好,介绍家人朋友等等,从会说一句话到逐渐能说几句话完整话,在循序渐进的练习中增长知识,说的能力得以提升,多运用言语来增强口语语感。可见教学活动中多开展诗歌朗诵会,举行故事大王比赛,课本剧表演会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不断地引导学生参加朗读、说话、演讲、复述、转述课文内容中领悟语言内涵,强化口语语感。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说与想象相结合,让学生在扩散性思维中体悟语言的优美,词汇的精炼,课文内容的传情达意。如在执教《秋游》一课时,在教学第二、三自然段,教师先展示多媒体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到
天空和田野的美,当展示“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时,还是什么是一望无边的呢?”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上“()的()一望无边”句式,说出了大海、草原、稻田……都是一望无边的。当说到“云朵是个魔术师,变幻无常,有时像……有时像……”学生通过图像加联想,能积极运用文中的关联句式,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在农田里,稻子黄了,黄得像……高粱红了,红得像……棉花白了,白得像……”学生都能说出黄得像黄灿灿的金子,红得像一串串鞭炮等等,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表达积极性高昂,想象力丰富,语言描绘生动形象,秋天美景也随之深深印入学生们的心间。教学上这样不加拘束,畅所欲言,学生不仅受到来之课文优美的语言文字渲染,还能在自主体验中强化口语语感。
语感的培养是感与悟交融的过程。教材中每篇文章无不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当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时,想象与思维被激活,就会产生情感的传递,经验的融通,这正是文章语言文字与学生生活经历、经验相融通而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使之有感而发。“勤于动笔也是训练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2]如果教师给孩子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及表白时间,将积蓄在内心的所思所想用文字彻底地宣泄出来,足以达到积淀语感,升华语感的目的。如在执教《九寨沟》这篇课文第四自然段时,笔者抓住描写四种动物特点的词语来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善于奔跑的羚羊,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体态粗壮的金丝猴以及行动敏捷的小熊猫,“你喜欢这些动物吗?同学们请用惊喜的语气来朗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在这么神奇的境界里还有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动物呢?请同学们按自己的理解模仿文中的句子接着写下去吧。”顺着教师的引导,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顽皮淘气的小猴,五彩缤纷的孔雀,机灵小巧的松鼠,美丽可爱的蝴蝶,凶猛无比的老虎等等,学生们不仅写出了许多自己喜爱动物的特点,还能声情并茂得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虽然有的词句表达不一定准确,但也说明学生开始思考,并积极地运用恰当的文字来形容自己想要描述的动物。学习是为了运用,在活动最后一个环节里,笔者以设计导游词的活动来引导学生活用、内化语言,“小导游们”兴致勃勃地设计出如诗如画,引人入胜的导游词。在写作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体悟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笔头语感培养也随之得到进一步升华。
总之,语感是一种直觉能力,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需要多训练,多引导,多体验,多感受。语文教学具有重读写、重实践、重体验等特点,因此也为激活并训练学生的语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手段,指导学生体悟语言、培养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3]教师要在如何培养好学生语感的道路上坚持不懈。
[1]唐彪.读书作文谱.[EB/OL].[2011-11-07]http: //www.360doc.com/content/11/1007/17/7791111_154084 509.shtml.
[2]张庆.我的小学语文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0.
G471.2
A
1673-9884(2016)09-0042-03
2016-09-25
黄亮妹(1972-),女,福建福鼎人,福鼎市沙埕中心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