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汝武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永安366000)
特色专业引领专业集群建设的实践探索
高汝武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永安366000)
摘要:专业集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特色专业建设,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和特色专业教材建设,形成优秀教学团队,并搞好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教学资源优化配置。一系列有效措施与实施,有力推进了教学改革,带动了专业集群的发展,提升了学院的办学水平。
关键词: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教学团队;专业集群发展
特色专业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之一,是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专业适应社会需求水平的重要工作,也是教师成长进步的平台,同时也对学生发展起定向和规范作用,特色专业建设成效决定了一所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专业集群是由1到2个特色专业和若干个培养方案、就业方向相近的专业组合构成,集群中各特色专业有着相同行业背景、相近课程体系、共享的实验实训条件和共同的师资力量。专业建设是提高教学水平、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础,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也是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必要环节。专业集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通过学科精品课程、教材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形成优秀教学团队来辐射引领专业集群的发展,全面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创建于1929年,办学历史悠久、有较大影响力的水利电力类专门学校,学院紧紧依托行业,抓住水利电力特色专业建设,辐射带动了与水利相关的建筑类专业、与电力相关的机电类专业,引领带动了学校专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特色专业建设是专业集群建设的龙头,学院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形成了适应行业需求的水利、电力、建筑、机电和信息等5类专业,凸显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学院高度重视特色专业建设,建立了有效的保障机制:1.加强专业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做到有组织、有人员、有目标、有经费、有考核,为专业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2.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评选表彰各级教学名师、教学新星、教坛新秀、教育先进工作者等活动,调动广大教师参与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对专业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系、教研室和个人进行奖励;3.设立示范性专业建设专项经费,在人员培训、设备购置与教学业务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有效的建设机制,使学院的特色专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如把水利类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电力类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作为建设重点,围绕两个骨干特色专业加强调研、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配备和培养,使其成为首批省级精品专业,对水利、电力专业的发展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
学院大力实施教学名师工程,名师是特色专业建设领头人和支柱,名师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教学效果好,是高职院校高质量的形象代表。特色专业可以吸引优秀的人才到学校任教,也能吸引优质生源来报考和就读,它可以凝聚专业人才,形成教学科研团队来带动特色专业和全院专业集群的发展。为此,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围绕特色专业建设,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做到走出去、引进来不断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具体做法如下:1.加强内部培养和校外引进相结合,大力支持在职教师提升学历,与武汉大学等知名大学举办研究生班,专业教师的学历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2.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和对外技术服务,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学院建立了清华大学院士工作站,水利类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得到明显的进步与提高;3.努力做好高层次人才和生产一线技术人才引进补充到专业教师队伍中,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客座教授,参与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工作,使专业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例如水利类专业、电力专业所有教师定期到省内著名水电企业参与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等现场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经过多年的努力锻炼和实践,学院的师资队伍已形成了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专任教师,老中青合理搭配的梯队结构,在完成大量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此外学院还专门聘请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授、教师,主要从事教学业务指导和实训教学工作。目前,学院有教授与研究员12人、兼职教授6人、副教授62人,硕士学位教师占52%,专业教师双师比91%,有省高校教学名师7人,全国水利职教名师3人,水利职教新星3人,形成了年龄、职称、学历合理的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优良的师资为特色专业建设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保障。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通过专业主干课程建设与改革,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整体要求和专业不断发展的情况,学院制定了各特色专业教学改革目标,通过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师考核办法,抓好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以此来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从而带动相关课程教学和专业培养工作水平的提高。
学院十分重视该特色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工作,制定了《学院特色专业建设条例》和《关于加强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的决定》,成立院、系两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积极组织申报和建设省级、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电力专业主干课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优质资源课程,全院共建成包括水利、电力、建筑、机电和信息5大专业集群省级精品课程13门,院级精品课程27门。
学院各专业集群深入研究行业发展趋势、区域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按照岗位群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的能力素质与规格,构建课程体系[2],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1.水利专业群形成了“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2.电力专业群创建了“一轴三翼”立体式阶段式人才培养体系;3.建筑专业群建立了“岗证融通,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4.机电专业群探索实施“2+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5.信息专业群实践“创新课程+创业实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集群根据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国家、省、院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有效的推进了学院专业教学改革,特别是专业培养模式与教学手段方面的改革。
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专业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的重要保证[3]。学院非常重视教材建设特别是特色专业的教材建设工作,选择了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经验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和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特色专业作为教材建设的试点。具体做法:1.成立了课程与教材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2.加强国家、省级和院级精品课程的教材建设,重点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优质资源课程,水工建筑物、施工技术和电力系统等省级精品课程重点进行教材建设;3.认真组织全国高职院校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在2003年组建高职学院初期发起并参加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组织的高职电气类规划教材共25部教材的编写,有28名教师参加,其中7部专业教材由学院教师主编,编写教材320万字[4]。该轮教材的编写为学院电力类特别是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教学提供了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材,参编教师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专业教师业务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也为学院教材编写和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9年“发电厂及电力系统教材建设”项目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总结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基础上,学院努力联系同类高职院校,先后与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和黄河出版社进行“校校社”教材联合建设,发挥出版社编辑出版专业优势和同类学校师资优势和教材需求优势[5],先后编写教材232部,其中学院教师主编139部,教材建设成果因此成为学院的重要成就之一。
优质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要有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一流的实验实训设施和实训环境。一流的实训条件才能培养出满足行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才能实现学校教育与就业无缝连接,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因此,高职学院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实训教学体系,在建设资金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努力搞好校内实验实训建设,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加强实训条件建设关键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作为具有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必须采用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和行业主管部门投入为主,自筹资金为辅的资金筹措模式,以特色龙头专业实验实训条件为重点,建设设备先进、环境优良的实验实训条件。学院实验实训建设主要采取以下做法:1.围绕各个专业集群的核心特色专业,根据行业需求、技术发展水平和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由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定适应该专业办学要求的实验实训整体建设方案,分步实施;2.对核心专业辐射下专业集群中的相关专业,找出必须的补充建设方案,以满足各专业集群所有专业的教学需求,真正实现资源合理配置;3.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学院共建成国家财政支持的水利水电工程、新能源发电技术和建筑技术校内实训中心3个,省财政支持的智能电网、机电一体化、光电子技术等8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自筹、国家财政支持和与企业合作多种方式,使学院的校内实训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现有室内实训场总面积23600 m2,室外实训场总面积15200 m2,仪器设备总价值3860万元,生均设备价值和面积都达到同类学校先进水平;4.校企合作建设共建、共用、共享训练中心,例如与当地供电企业紧密结合实行校企共建,建设了资源共享的输配电综合训练基地,营造了与电力企业生产一线相一致的职业环境。
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工程,学院省级示范专业达到7个,已经形成了以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为龙头,带动辐射发电、供电、输电、用电等8专业;以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为龙头带动6个水利类专业,以建筑工程技术为龙头带动辐射9个专业的建筑专业集群,凸显了学院的办学特色。水利电力类专业在校生已经达到3050多人,占在校生人数的52%。“发电厂及电力系统教材建设”和“供用电技术专业‘一轴三翼’立体式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先后获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福建省高等职业教学成果一等奖,使学院专业建设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色专业引领专业集群建设的工作取得了成效,学校办学实力得到增强,学校也因此成为福建省A类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
参考文献:
[1]柴达.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形成路径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
[2]崔勇.打造特色专业集群助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6).
[3]杜怡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3).
[4]高汝武,包晓晖,高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教材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
[5]俞幽兰,杜学美.质量管理体系与“十五”教材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84(2016)01-0092-03
收稿日期:2015 - 10 - 20
作者简介:高汝武(1962-),男,山东沂水人,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