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兰
(集美区杏北小学,福建 厦门 361022)
图文结合助力中年级习作
林燕兰
(集美区杏北小学,福建 厦门 361022)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三年级的习作教学容易陷入瓶颈——高不成习作、低不就写话。那如何帮助学生由“写话”过渡到“习作”呢?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着在课内外以图画为载体,通过课内巧借插图学文、课外借助图画学技巧、化题为画妙习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课内插图;课外图画;思维导图;习作起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到:“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第一学段的写话,往往提供给学生最直观的素材——图画,学生按图索骥,易于达成写话目标;而到了第二学段,习作的伊始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无图无直观素材地独立构思一篇完整的习作。跨度之大、难度之强令学生手足无措,强扭之下的习作之瓜自然不甜无味。笔者在连续两年执教三年级的过程中,发现课内外以图画为载体,能有效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写话到习作的平稳过渡。
(一)文中有图,借图学文
人教版的课文中大多配有插图,但这些插图“说画”环节,往往会被不少教师利用课堂中的各种“内容分析”占去。但事实证明,“说画”环节比内容分析更有利于学生感悟习作技巧。
如人教版第五册《我们的民族小学》中配的图即为课文第三自然段中“上课了”一节的文意。在课文学习中,笔者让学生先看插图,描述自己眼睛所看到的,而后综合学生的发言形成文字为:“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认真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朗朗的读书声吸引了猴子、蝴蝶和小鸟。”告诉学生:这样语句通顺的文字,就把画面说清楚了。接着出示原文,圈出文中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运用对比等教学策略感受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之美后,将原文与学生发言形成的文字再对比,碰撞出写作技巧:将事物写具体,就能把画面写生动。紧接着出示绘本《花婆婆》[1]中卢菲丝小姐因背部受伤只能躺床上,望着窗外的图片的,看图练笔:这时候,窗外十分美丽……学生谢某某写道:这时候,窗外十分美丽。蝴蝶与蜜蜂共舞。娇嫩欲滴的花儿在微风的吹拂下尽情舞动。放眼望去,阳光下的大海就像一位变幻莫测的魔术师,一会儿风平浪静、悄无声息;一会儿又汹涌澎湃、连绵起伏。浪花跳跃着奔向岸边,撞击着岸边的岩石,溅起无数朵晶莹的水花,不过一会儿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通过对比感受将文本与插图、绘本结合,手把手教会学生说清文中画、理清文中意、习得写中技,胜过千篇一律的内容分析。
(二)诗中有画,短话长说
中段的习作要求学生“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写清楚”三个字意味着语言表达的通顺以及描述的清晰度。但现实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习作仍像低段写话一般平铺直叙,短短一段敷衍了事。于是,笔者便运用古诗与插图来教学生如何短话长说。
古诗的精炼而富有画面感,值得我们细加揣摩,巧加利用。如人教版第五册《语文园地一》中的《小儿垂钓》,在理解诗意后,让学生根据诗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插图,引导学生充分调动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而后,在“说画”的基础上,布置小练笔——我能用我自己的话来写一写这个故事。如雷同学就将28个字的古诗扩成了200多字的小故事,童趣横生,稚子形象跃然纸上。
借诗说画,借话写作,调动诗中情、画中意,辅以动作、语言,这就是将一件事说具体、写清楚,写作一条线清晰可循。
课堂中的争分夺秒仍不足以垒成习作大楼,课外的添砖加瓦必不可少。笔者为学生准备的砖瓦是一个“画匣子”——内装一堆的明信片与照片。明信片一般为风景,湖光山色、名胜古迹、国外风光;照片则或来自学生的生活照,或来自于网络择选的人物、事件图片。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随机在“画匣子”中抽取一张明信片或图片进行“说画”。针对名胜古迹,引导学生学会用“远远看去……走近一看……”“映入眼帘的是……”“我站在××向上(下)看……”说画中内容,注意观察顺序与景物特点;针对湖光山色,除了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顺序外,引导学生由画里说说画外,如由这幅画想起了自己去过的哪些地方,想起了哪些诗句、名人等;针对人物,引导学生说说人物外貌、猜猜这个人心里在想些什么;针对事件,引导学生起因长话短说、经过短话长说……如笔者在班级出示一张花海的明信片,让学生描述画面。学生饶晓锳这样写图中花海:走进花田,一股夹带青草芳香的香气扑鼻而来,令人不禁闭眼沉醉。张开眼睛,迎面而来的是一大片争奇斗艳的鲜花。它们姹紫嫣红,美不胜收。一阵微风吹过,花儿们摆动自己的腰肢舞蹈着,叶子成了它们的舞伴。有的像英俊挺立的男孩,有的像亭亭玉立的姑娘。
“画匣子”引得学生竟纷争。说说笑笑间,画内情、话外意,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如何将眼睛所看到的画面转化成通顺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真情实感传达给读者;教会孩子开启习作之门的钥匙。
眼中画,往往是教材或教师给予的直观素材。但习作,反其道而行。正如高诗佳老师所说:“对老师而言,具有创意和趣味化的思考引导,才能摆脱生硬、僵化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不再害怕写作,进而产生学习兴趣。”[2]对此,我们的“说画”、“写画”到习作的步骤也得也要顺势而改,逆流而行——精选素材、以画物话,即读清题意、变选题为画面、说画。
三年级的习作往往要求学生写清楚一件事、一个人。如人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要求:“机器人越来越能干了。它们可以进入险区,排除险情;可以潜入海底,寻找宝藏;还可以进入人体,查病治病……让我们展开想象,说一说自己想发明什么样的机器人,它有哪些本领。然后评一评,看谁的想象既合理又奇特,谁说得清楚明白。”在题目中要求很明确:机器人的样子、本领。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学生想要设计创造的机器人各不相同,如何才能更直观呢?那就是先画设计图,再说“画”。如学生黄心悦在完成设计图后这样写道:它叫“糖糖”。它就像一朵大大的棉花糖。我给它加上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神气的,不可一世的翘鼻子,更使它增添了几分俏皮相和小小的樱桃嘴“住”着两颗小虎牙,它的肚子圆溜溜地犹如一个壮壮的“将军肚”严重影响了它的运动。别说跑,跳啦,就是多走几步也会累得气喘吁吁。如果你想吃棉花糖,把料放进机器人的嘴里,然后按一下鼻子,机器人的肚子就开始搅拌了。“咔嚓咔嚓”的声音连连响起。再按一下鼻子,棉花糖就从嘴里“砰”的一声蹦出来。“糖糖”把棉花糖送到我的跟前:棉花糖真甜真好吃。我的心里美滋滋。我想这么好吃的棉花糖一定要和同学们一起分享,那才是最快乐的事。如此一番,说清楚了,再落到笔头上,习作中心明确、符合要求。同理,写人、写景、写物的习作一脉相承,触类旁通。
黄国才老师提到:“每一篇习作都不一样,犹如每个儿童;每一篇习作都需要呵护和完善,犹如每个儿童都是活生生的。”所以“教师要像对待婴儿一样对待小学生的习作,构建习作教学的生态文化。”[3]而“说画”,就是呵护学生乐于表达的童心,更是引领学生积极思考,掌握观察、叙述顺序,明白将画面说清楚就是写生动。而“说画”后学习作,点拨学生学习让习作呈现画面的立体感,则有如水到渠成。
[1]库尼.花婆婆[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2]高诗佳.让学生不想下课的作文课[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
[3]黄国才.语文课:用心做语文的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G622.0
A
1673-9884(2016)05-0040-02
2016-04-25
林燕兰(1987-),女,福建龙岩人,厦门市集美区杏北小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