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凯,于晓爽
(1.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3;2.上海海洋大学信息学院,上海201306)
·专题·
层级式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姚凯1,于晓爽2
(1.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3;2.上海海洋大学信息学院,上海201306)
“面向全体、分层施教”的创业人才培养方式遵循人才发展的个性与共性,符合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改革政策的基本原则。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层级式创业人才培养方式的目标依据、教育心理学等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阐明层级式人才培养方式的内涵,即:对低年级学生实施全面的创业基础培养,再对三分之一左右的中年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性培养,最后实现创业项目孵化落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层级式创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层级式
当前,创新驱动成为我国的新经济增长引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李克强总理在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的批示中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因此,高校担负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使命。如何有效培养创业人才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说明层级式创业人才培养方式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是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据近些年各级各类调查显示:每年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比例可达20%-30%,大约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真正走向创业的大学生比例;而我国真正创业的大学生比例平均不足2%[1],相比较而言,同济大学5%的创业率已经很高了;而创业成功者占创业大学生的比例又不足5%。从这些数据表现出的现有状态看,我国创业人才培养的起点不高,那么创业人才培养就应该遵循全面育人、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基本教育原则,兼顾人才发展的共性和差异性,实施层级式创业人才培养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创业教育目的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分层体现。第一层,针对全部低年级学生的创业普惠性教育,使之掌握基本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创业精神;第二层,根据创业意愿的数据,针对三分之一的中年级学生开设各类创业实践类课程和创新指导;第三层,高年级时,对第二层中的一部分人进行有针对性的真实的创业孵化帮扶,参照创业率比较高的同济大学,短期内这一部分人比例为总毕业生人数的5%左右。三个层次总结为创业基础培养、创业实践性培养、创业项目孵化落地。
(一)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依据
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适当的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引领创业人才培养沿着适应经济并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径前行。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有两种人才培养目标——狭义和广义的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狭义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企业家,该目标对应了美国大学派为代表的狭义创业观点;而广义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人的创业态度、行为、技能,这对应于以欧盟和美国创业教育协会等创业教育组织对创业的广义定义[2]。Johannisson(1991)将创业教育设定的五大目标[3]——know why(培养学生正确的创业动机和态度)、know how(培养创业所需的技能)、know who(清楚再创业中的交往和合作关系)、know when(对实际有敏锐的洞察力)——很好地诠释了这种广义的人才培养目标。事实上,广义和狭义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存在层递关系。广义人才培养目标是狭义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狭义人才培养目标是广义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结果。高校的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基于更广阔的视野,包含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总框架下,与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互融合,即都应该基于人的发展过程来设立。人才培养是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而创业教育是高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动态、复杂环境下具体实施的一种手段或者方法[4]。狭义创业人才培养目标适合以少数精英群体为培养对象,而当前就创业人才培养对象的大众化以及个体差异来说,高校创业人才更应选择如上的广义目标。基于这种广义角度,可以按照夏人青等人(2010)的方法来设立一个总括目标和三个分层目标。总括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创业素质的人才”,分层目标包括“具有良好创业素质的社会公民、自我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和新兴企业的创办者”三个层次[4]。创业人才培养在该层级式目标指导下,自然也需要分层次进行。
(二)层级式创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教育心理学依据
我国古代就有关于尊重人个体差异的丰富教育理论。孔子曾说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其本质是“因材施教”;《学记》提出,“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拂”[5]。层级式创业人才培养方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心理学
创造心理学首先承认人人都有创造性[6],创业也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因此创业人才培养时首先应该让所有学生接受一定程度的普适性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从一开始就针对一小部分学生。但同时创造心理学又强调个体差异,尤其是智力差异。研究表明,智力和创造力在程度上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创造力与非智力因素也有关联,那些具有更强事业心、进取心、坚定意志和善于高效率独立行事、社交能力强、外向型的人具有更高的创造力;或者说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智力因素)+创造性人格[7]。从纵向角度来说,每个人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最高时期未必在大学毕业前后达到;从横向角度来说,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适合在大学期间或刚毕业就创业,甚至大部分人面对激烈的竞争在整个一生中都不适合创业,因此更高层次的创业教育应该集中于少数更有创业素质的人。
2.掌握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本杰明·布卢姆,针对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大学精英式教育的培养现状,提出了“为掌握而教”“为掌握而学”的掌握学习理论。他认为教育应该面向所有学生,而不能只关注精英群体。只要有适当的教学外部条件和环境、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充分的时间,绝大多数学生能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强调接受教育时的外部因素差异导致他们不同的掌握程度(这是该理论的缺点)。掌握学习理论既包含大众化教育思想,也包含因材施教的思想。根据该理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找到既考虑个别差异又能促进个体最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显然个体的最充分发展道路应该依据个体不同能力而界定。
3.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由前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原本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有能力的同伴陪伴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当教学程度超出最近发展区,因为困难使儿童难以接受,教学无效;当教学程度降低到最低界限时,因为重复了儿童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使得教学枯燥乏味,使儿童提高较小;只有适合儿童发展区的教学才是有效的[8]。虽然该理论针对大学前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但是该理论的延伸含义(强调教学的主导功能和激发功能等)对高等教育改革仍然有很强的指导、借鉴意义。类似于最近发展区,学者们提出教师时刻概念——学生接受某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最佳准备状态。每个学生的最佳准备状态和最近发展区都是有差异的。从这些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地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大学阶段,针对所有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即是提高所有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更高层级的创业教育只适合那些与其最近发展区相匹配的学生,这一层级的创业教育应着力使学生的潜在水平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激发出来,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
事实上,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是比较丰富的。例如,我们可以基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确立多元人才观。在帮助学生发觉自己的优势“智能”过程中,高校教育应该能保证使那些在创新、创业方面具有优势的学生有更大的才能发挥舞台。
(三)层级式人才培养方式的现实依据
2010年7月29日我国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该纲要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中,育人为本是核心内容,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这种育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出教育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对分层次教学提供了宏观的政策指导。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象的大众化,决定了大学生整体队伍的多样性。只有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确定出不同的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有利于多样化的高素质创业人才的形成。在这方面,英国和美国的实践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英国高校经过多年实践逐渐形成了创业意识、创业通识(形成企业家思维)和创业职业三个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而美国针对理工创业教育不同的施教对象和教育“输出端”,构建了“选修、必修通识课与专业课教育模式”“资格证书教育模式”“辅修学位高等教育模式”“科技创业资格证书教育模式”以及“专业培养教育模式”等不同层次的个性化培养模式,较为成功[9]。
目前,基于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已经在全国各高校大范围地铺开,但是总的来说,还存在“认识不到位、理解不到位、落实不到位、保障不到位”的问题。高校首先应该从顶层设计系统的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如设立专门的部门或创业学院,梳理、整合现有的创业人才培养资源,完善薄弱甚至空白环节,以逐层实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第一阶段:创业基础培养
创业教育的基础培养一方面包括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另一方面包括创业知识的系统性培养(主要包括一般性创业基础知识和与具体专业相结合的创业知识),目的是希望全体学生掌握创业基础,了解创业风险,塑造创业过程中所需的创新精神、坚强毅力、团队合作精神等。因此设立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变得尤为重要。
这一阶段以完善创业课程设计、进行正规完整的创业知识教育为主,以实现创业教育的广度和基础;实现途径主要是以教学为主、以校园氛围引导为辅。思想政治类教育课程可结合案例、情境设置、具体拓展训练来培养学生的企业家品质;通过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与专家、创业成功者座谈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创业类一般课程设置应该涵盖创业各个环节,如创业前的积累、市场调研方法、风险分析、金融知识、创业开始的具体流程、企业管理、公司制度、经济法律常识等,还应设计与具体专业结合较好的创业类课程。通过各专业较为典型的创新创业案例,来分析各专业创业契机、创业经验,探讨创业如何与专业相结合。腾讯教育-麦可思2015年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最需要的是创业实务操作方面的指导类课程。
(二)第二阶段:创业实践性培养
创业实践性培养举措包括:一、鼓励学生依据专业知识进行创新性研究。充分发挥学校的创业创新实验室资源,加大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提升专家指导、硬件设施质量和便利,提高科研奖金幅度,设置科研和正常考核要求的兑换机制,组建团队以赛促创。二、模拟创业训练。在学校范围内建立由各专业组成的微型虚拟市场经济,虚拟货币作为虚拟奖励分值,由校内导师加校外导师作为监管者,模拟真实市场情境,进行创业演习。三、校内开展班级、院级、校级创业计划大赛。在该举措实施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校内创业计划大赛和政府的常规性创业计划大赛衔接,形成系统、合理的创业计划大赛时间表;注重原创性和市场可行性分析,避免形式主义,参赛项目既可以是接地气的小型创业项目,也可以是“高大上”的创新项目;形成系统的创业计划大赛培训机制,专人指导。四是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设计某种合适机制使学生深入参与企业。通过对企业的研究既能了解专业和产业结合方式、企业运作方式、企业发展规律、企业可能面临的困境等,又能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本阶段主要面向大三以上学生(少数大二学生),将普适性教育的基础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将创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创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探索欲望,这是本阶段的培养功能。本阶段还有发现功能,即为具有创业潜能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发现真正可行的创业机会和项目。为避免从学校和教师角度对学生形成主观定位,这一阶段允许学生根据本人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是否参加实践项目和参加哪一类实践项目,鼓励50%并至少实现30%的学生参与实践培训。在实践锻炼基础上,指导那些有科技创新项目、商业创意项目的同学组建创业团队,进一步将科技创新、创意项目完善化,做创业前期的核心准备工作,这一部分学生比例力争达到全体学生的10%-15%[10]。这一层次的实践导向教育使学生对创业的掌握更贴近社会实际,锻炼学生的创业思维和实际能力,使创业素质有本质提升。这一阶段的实践项目应该具有社会真实性,实践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应该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第三阶段:创业项目孵化落地
本阶段主要是将可行创业项目孵化、推向市场,创办企业。该阶段针对大四学生或者第二阶段已形成的创业团队。这样的团队或者个人应该是少数具有创业诉求、具备创业精神和技能,有可行创业创新项目的群体。参照同济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力争这一部分精英式培养对象平均达到全体学生的5%左右。这一阶段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一是配备专门的导师团队进行整体指导,把握新创企业方向;二是制定完善的扶持、优惠政策,确保扶持工作保质保量开展,确保创业资金到位和有效的风险评估及分担;三是完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资源,调动社会其他团体力量,实现孵化基地的配套设施建设、办事代理、拓宽融资渠道、企业合作等。第三阶段作为第二阶段的延伸,共同实现了创业教育的深化。
同发达国家比,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但是探索、发展有效的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的积极性很高。上海理工大学作为上海市首批试点创业教育的改革院校之一,2007年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通过十几年不懈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上海理工大学所采用的创业人才培养策略,从本质上体现了“分层递进,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核心目标。该校从满足各专业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将创业通识教育有机地融入专业中,即“专业+创业”。通过在2015级新生培养方案中加入一个4学分“创新创业大作业”的方式,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基础培养,当然这部分学分的认定范围非常广泛。在创业课程设置上,将创业通识教育课程-创业辅修-创业专业教育三个不同层级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分别聚焦于全校学生-部分理科生-创业目标明确的精英[11]三层培养对象。实际上,上海理工大学将人才定位为研究型、应用型、创业型三类,三种类型的比例分别设定为25%、70%和5%。针对这5%创业目标明确的精英学生,上海理工大学依托工商管理专业,设置了以创业为专业的创业试点班,学生需通过选拔且自愿的方式进入试点班。创业试点班首期毕业生刚毕业就创业的占42%,目前这一比例已经超过76%。该校进一步通过将创新创业课程由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向以实践体验为主,创新创业项目由以学术研究为主转向以科技应用为主,创新创业导师由以校内教师为主转向校内外专兼结合,创新创业平台由分散配置转向系统集成协同育人的“四个转变”,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和资源整合力度,开辟出了一条有声有色的创业人才培养之路。
创业基础课程、创业实践性体验和创业项目孵化三个不同阶段,是受教育者创业知识、技能的不断积累和创业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逐层实现创业普惠培养、选择性创业人才实践培养、创业精英培养的过程。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的正常发展过程,也是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以上这些措施实施的有效性需要以高校内强大的经验丰富的创业人才培养队伍、合理的创业人才培养考核等制度为保障。除此之外,创业教育这一复杂、长期性的系统工程,不单是高校的任务,政府、社会都有义务为培养创业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创业人才培养涉及的一些法规、制度等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应该按照“鼓励支持、积极引导、完善服务、保障权益”的方针[12],在贷款担保、行政审批、法律环境等方面扫除不利于创业人才培养的障碍。有社会责任的企业也应积极配合大学、政府的行为,为创业人才培养搭建更多实践平台。总的来说,要打通“产、学、研、用、创”,为创业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1]李云鹏.人社部:大学生创业率约为1%面临很多难题[EB/OL]. [2015-11-01].http://news.china.com.cn/2014-05/21/content_ 32448745.htm.
[2]孙纬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0 (1):57-74.
[3]JOHANNISSON B.University Training for Entrepreneurship:A Swedish Approach[J].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1991,3(1):67-82.
[4]夏人青,罗志敏.论高校人才培养框架下的创业教育目标——兼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 [J].复旦教育论坛,2010,8(6):56-60.
[5]周光明,彭红军.尊重差异 因材施教构建“和谐”教学新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7(6):69-71.
[6]杨淞月.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及培养策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
[7]林崇德.创造性心理学的几项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9(6):5-14.
[8]徐美娜.“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对教育的影响与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5):14-18.
[9]姜慧,殷惠光,徐孝昶.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3):27-32.
[10]李秀娟.“两平台、三层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156-158.
[11]张昊民,杜蕾,马君.基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创业教育实践研究——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 [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1):38-43.
[12]曹剑辉,周合兵,罗一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195-198.
On the Delaminated Mode of Entrepreneurial Talent Culti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YAO Kai1,YU Xiao-shuang2
(1.School of Management,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2.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China)
Nurturing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has become an urgent requirement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The entrepreneurial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characterized by a combination of generality and delamination,which conforms to the general and specific features of talent development,is in line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hina's policy on higher education reform.The authors conduct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rationale for the delaminated mode of entrepreneurial talent culti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objectiv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practice.The connotation of the delaminated mode is summarized as follows:basic education for all low-grade students;practical training for about one third of middle-grade students;the promotion of the entrepreneurial projects'incubation.Concrete measures of the delaminated mode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e paper.
Entrepreneurial Talent;Cultivation Mode;Delamination
2015-12-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7211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YJA630114);2015年上海市教育科学决策咨询重大项目(JA1502);复旦大学2015年精品课程“大学生创业导论”。
姚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于晓爽,上海海洋大学信息学院讲师,复旦大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