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
法国中等教育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内容浅析
刘艳
【摘要】法国人是一个十分重视文化,并以其灿烂的法兰西文化为骄傲的民族。无论在一般的社交场合还是在在国际交往甚至官方外交中,也常常会引经据典,打“法兰西文化牌”,使对方为法兰西文化的辉煌所折服,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种“伟大的法兰西民族禀赋”的养成,与其国民教育中法国文化内容精心选用是分不开的。本文选择了较有代表性的3册法国中等教育语文教材,其中的人文素养内容主要涉及探索精神培养、祖国文化宝藏知识、面向世界视野的开拓等,使这3部教材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塑造功能。
【关键词】法国中等教育 人文素质养成 爱国主义 国际视野
[Résumé]Les Français se montrent très fiers de leur civilisation splendide.Que ce soit à l’occasion de rencontres sociales dans la vie quotidienne, d’échanges internationaux ou d’entretiens diplomatiques officiels, les Français évoquent souvent dans leurs discours des éléments classiques de la glorieuse culture française qui émerveillent leurs interlocuteurs, ce qui a pour but d’avoir de bons effets inattendus.Et l’obtention de “ce don du peuple français” n’est pas sans rapport avec une sélection de supports pertinents de sa civilisation pour son éducation nationale.Cet article traite, comme exemples représentatifs, de trois manuels de français pour le secondaire où l’on trouve des textes visant à la formation de l’esprit d’exploration, à la découverte de la richesse culturelle du pays et à l’extension du champ de vision, ce qui donne pour cible à ces manuels la fonction de former l’esprit humaniste.
2010年,法国著名中等教育学者卡特丽娜·阿赫(Catherine HARS)、维罗尼克·马舍(Véronique MARCHAIS)、克莱尔-海伦·皮农(Claire-Hélène PINON)和让-查理·布瓦勒万(Jean-Charles BOILEVIN)共同编写的新版中学语文教材出版,定名为“文学天地”系列(Collection Terre des lettres)教材就是法国中等教育语文教材中比较优秀的一种。我们选择了该系列的5年级(13岁年龄段)、3年级(15岁年龄段)和2年级(16岁年龄段)教材为例,分析其人文素养内容及其功能。
根据13岁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该教材第5册选择了法国文学中(其中也有少数外国文学作品)历险小说经典选段作为课文,例如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 、《地心旅行》 、R.L.斯特凡森的《宝岛》、笛福的《鲁滨逊流浪记》等作品的精选段落。例如第5册第2课的课文选了凡尔纳《地心游记》中的一段,这一段故事以第一人称叙述者的一句话“惊人一幕”为题,讲述了一位名叫阿克塞尔的青年人随叔叔——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带领的科学探险队,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地心,找到了他们梦寐以求,令人惊叹的地下世界:
这时,我在这令人惊叹的景观面前呆住了。
“这真是蘑菇的森林,”他说。他没有错。可以想象当地的环境给这种喜爱温暖和潮湿的植物提供了多么有利的条件。这里有高达三四十英尺的白蘑菇,头部直径也有三四十英尺。这里的蘑菇数以千计,阳光达不到它们下面的土地,因此它们的头部下面是一片漆黑,这些蘑菇聚集在一起,仿佛非洲城市里的圆屋顶。
这些文学作品选段不但能让正处于认知范围扩大并开始形成世界观的青少年产生强烈的阅读需求,而且在阅读中培养出探索大自然和各种未知领域的开拓精神和兴趣,为个人的发展打开气象万千的远景。凡尔纳的小说无疑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教材的作者更是有意在课文后面的练习题中设计了一些训练学生想象力的问题,其中的书面作业题中有这样一题:“想象一下,小说主人公接下来在地下森林中遇到一头太古时期的动物……”设计这样的作业题的目的是明确的:想象力不但是文学家的基本能力,同样也是科学家不可或缺的禀赋。毋庸置疑,这样的作业对于正在形成人格特征的初中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心智训练,对于他们未来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法国人文价值观中一个重要成分就是独立精神,法国人从小就被要求自立,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给孩子灌输这种精神。作为育人重要阶段的中等教育,无疑要担起塑造这种人文精神的重任。《文学之地》第3册第8课就选择了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的一个片段,这部小说中,“老道的”伏脱冷教年轻的主人公拉斯蒂涅克如何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
这是人生的三岔口,朋友,你挑吧。往上爬!。。。。。。不顾一切的往上爬。。。。。。钱完了怎么办?用功吗?用功的结果,你现在明白了,是给被阿莱那等角色老来在伏盖妈妈家租间屋子。跟你情形相仿的四五万青年,此刻都有一个问题要解决:赶快挣一笔财产。你是其中的一个。你想:你们耍怎样的拼命,怎样的斗争;势必你吞我,我吞你,象一个瓶里的许多蜘蛛。。。。。。你知道巴黎的人怎么打天下的?不是靠天才的光芒,就是靠腐蚀的本领。。。。。。耍弄大钱,就该大刀阔斧的干,要不就完事大吉。三百六十行中,倘使有十几个人成功得快,大家便管他们叫做贼。你自己去找结论吧。人生就是这么回事。 跟厨房一样腥臭。要捞油水不能怕弄脏手,只消事后洗干净;今日所谓道德,不过是这一点。我这样议论社会是有权利的,因为我认识社会。
这是“社会的书记员”巴尔扎克对当时法国社会的认识,所以他建议这个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不惜一切手段“向上爬”,采取一切手段获取财富。这实际上是对当时腐败的法国社会的批判。教材编者选择了这部作品的这个片段,对于当今的年轻人仍然有意义,因为今天的法国社会中,巴尔扎克那个时代的社会弊病并非已一扫而光,了解社会的腐败和虚伪的一面,无疑对于年轻人的成长是有益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教材编者选择这个片段的主要目的是让年轻人认识社会,思考人生。所以他们在这一课书面作业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
“你同意这种对于人生,对道德,对人际关系的看法吗?请讲讲你的观点。”
不难看出,教材编写者对于巴尔扎克小说所批判的社会也是持批判态度的,这篇课文的选用是希望年轻人正确判断人生道路,正确判断前途钱财的追求手段。应该说,当今法国主流社会价值观对于人生的设计理念是以公平正义为其标准的。追求人生的成功,是靠课文中所说的“天才的光芒”,而不是靠“腐朽的本领”。笔者有一位朋友在法国讲学期间租住房东是一位高级记者,其丈夫是位高尔夫球教练,家境殷实。然而他们正读高中的女儿想到中国旅游,为此做了3年的准备:和她的两个同学一起在一家包装纸箱厂打工(每周一天把成捆的纸箱搬到卡车上),才终于攒足了旅费,到了中国。当我那朋友问她打工累不累时,她说比起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克来,她没有觉得累,因为她是靠自己的“天才”(那少女很壮,比一般同龄人的体力强),而不是靠“腐败”;腐败是件很累人的“事儿”。
《文学天地》这部教材的《前言》第二段是这样的:
“与这些文学遗产的相遇可以给你认识某种世界经验的机会,在其中看到与我们文化不同的文化,也可以让你构建起进入世界文化大家庭的知识库-换句话说,使你拥有面向世界而成长的知识。”
那么,在这部教材编者眼里,文学中反映出的世界经验是什么样的呢?年青一代将面向另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这部教材在介绍20世纪文学的“历史社会背景”(Le context historique et social)时为20世纪描绘了三大面貌。
首先,20世纪是一个“悲剧的世纪”,编者写道:“在法国,在欧洲,在全世界,都相继发生经济危机(1929)和两次世界大战。我们的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悲剧性的世纪。”本教材第7课采用了超现实主义诗人保罗·艾吕雅的《痛苦之都》,所用的选段主要表现诗人的痛苦的情感经历:爱情成了诗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寄托,虽然她(爱情)常常以畸形的面貌出现:“我的爱,她具有我的手的形状,我的眼的颜色-她被耗尽在我的影子里”。爱情在诗人心目中又像是一种使自己通向想象彼岸的中介,使自己超脱的通道;然而,她又使诗人“逃出内心的监狱”,回到现实世界,大胆地面对现实:“我歌唱为你而歌唱的乐趣-……你取消了忘却、企望和无知 - 你恢复了我的意识 - 将我放回世界 - 我为歌唱而歌唱 - 我爱你是为了歌唱 - 歌唱那创造了我后便离去了的爱情”。
回到现实中的诗人很快又失望了,现实世界是那样地“不好客”,到处充满了“圈套和诡计”,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那样地陌生,那样地令人厌恶,那样地令人憎恨:“风变得怪模怪样 - 它需要一件定做的特大号衣裳。” 诗人说:“我什么也没有说,我只是说出了真实。”
艾吕雅认为:“诗是永恒的、绝对的痛苦的笔录”,人在这痛苦中永远无止境地挣扎;诗人无所求,然而他并非无动于衷;“在这监狱中,他忧伤 - 如果他是自由的 - 他便忧伤”。至此,诗人完成了他几进几出的“内心的冒险”,然而他却永远处于永恒的痛苦这座监狱(痛苦之都)中。
但是,教材编者在20世纪的文学作品中看到景象并非尽数皆悲,虽然在痛苦面前有人选择逃避,但是也有许多人选择了努力抗争。编者因此精心选择了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著名小说《鼠疫》中的一个片段作为课文,该片段讲述面对黑死病(鼠疫=法西斯)威胁时人们不同的选择:有的选择逃离,有的选择自杀,但一位叫里厄(Rieu)的医生选择留在奥兰城与鼠疫斗争到底。他在和几位朋友的谈话中认为自己(人类)的责任就是跟那吞噬千万无辜者的毒菌(如法西斯这样的“鼠疫”)作斗争;他在艰苦的搏斗中看到了爱情、友谊和母爱给人生带来幸福;只要道德高尚、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人们共同努力,就能反抗肆无忌惮的瘟神,人类社会就有希望。
第二,该教材介绍20世纪文学背景时指出:20世纪是一个具有“新秩序”的世纪:“尽管发生了这些悲剧,但是这个世纪的下半叶出现了新的希望。”接着编者列举了法国在戴高乐将军的领导下重新崛起,欧州共同体的创建,柏林墙的倒塌等。这可以使人,特别是年轻人看到法国、欧洲和世界的希望。
第三,该教材编者指出了20世纪下半叶世界范围内的意识形态逐渐淡化现象,认为在法国1968年“红五月”后,法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种“大众文化”,它在电视、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逐渐全球化,人们相互间的物理和心理距离都在缩小,是人们走向未来的有利条件。
可以说,《文学天地》这部教材是法国现行中等教育教材中比较优秀的一种,它虽然看起来是向年青一代人普及文学特别是法国文学“伟大遗产”,但实际上其功能远不止于此,实际上正如编者在前言中所说,此教材的目的是在于使青年学生“在与文学宝藏的接触中获得某种世界性经验,并与我们的民族经验相比较,从而建立一种历史的和普遍性的知识结构,在面向世界的过程中成长。”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