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娟
(阜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传播学、图书馆学研究
微时代下理论“微宣讲”的原则特征与优化策略
刘晓娟*
(阜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摘要:“微时代”媒介传播方式和公众认知方式的改变,推动了“微宣讲”的出现和发展。“微宣讲”具有微、快、短、活四大特征。理论“微宣讲”的发展尚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如:广开渠道,为“微宣讲”构建覆盖面更广的网络平台;贴近大众,为“微宣讲”打造活泼亲民的个性名片;广纳贤才,为“微宣讲”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支撑。
关键词:微宣讲;原则特征;优化策略
理论宣讲是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推动科学理论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从而统一大众思想认知、凝聚社会普遍共识。随着“两微一端”的出现与普及,信息传播进入了以实时性、交互性和平等性为主要特征的微时代,新的传播特征、传播模式和传播环境对传统媒体形成巨大冲击和挑战,也对理论宣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1]
在这种形势下,“微宣讲”应运而生,以其微、快、短、活的鲜明特点与大课堂、大报告、大讲座形成了优势互补,有助于党的理论工作者在宏观上牢牢把握党的创新理论,微观上紧紧抓住群众的实际问题,深入浅出地将理论问题化大为小、化繁为简,以深入透彻的理性思考、覆盖广泛的宣讲主题、灵活机动的宣讲方式,不断增强理论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准确把握微宣讲的原则特征,充分发挥微宣讲的特长优势,对于提升党的理论宣讲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微时代”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催生了“微宣讲”的出现
麦克卢汉指出:“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2]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的出现宣告了微媒体的诞生,也标志着“微时代”的到来。关于“微时代”的定义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说法。笔者认为,“微时代”作为一个时代命题,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而是涵盖了社会交往、心理认知、文化培育、信息传播等多重社会维度和生存空间。“它是指借助数字化通信技术,将文字、图像、音频及视频等集成一体,使用小型的、移动的显示终端,进行即时互动和快捷的信息传播的新媒体时代。”[3]“微时代”带领我们走入一个新兴的媒体时代,在“微时代”背景下,各个微媒体的创建日新月异,各种微内容的容量无限扩张,各类微传播的活动空前活跃,各种微应用的平台不断开发,各类微用户圈不断聚合。与此同时,网络作为媒体传播的主要介质,促使信息的传播内容、传播终端、传播方式、受众习惯等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在以“微”为主要特征的“微时代”,信息传播体现为有别于之前的新形态和新特征,比如传播对象的大众化,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传播方式的开放化,传播速度的及时化等等。“微宣讲”的出现以其微、快、短、活的特点迎合了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顺应了“微时代”的发展需要。
(二)“微时代”公众认知方式的改变推动了“微宣讲”的发展
“微时代”改变了旧的媒体传播模式,更加积极地发挥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各类微媒体不同程度地开启或加强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点对点的传播模式,将传统媒体中被动接受的个体变为新媒体中主动传播的“自媒体”,使受众从单向的信息接收者变为双向的信息收发者,从而更加凸显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由性,极大地改变了公众对信息传播的认知方式。
“霍夫兰认为,每个人对信息的态度可分为三个领域:围绕某人自身立场的区域称为‘可接受区域’;既不被接受也不被否定的区域称为‘不表态区域’;观点不能接受的区域称为‘拒绝区域’。”[4]“微时代”强化了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参与性和互动性,从而使公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心理产生相应的变化。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出现,公众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找多种媒介获取其希望获取的信息,公众主动选择权的增强在拓展其思维空间和认知方式的同时,又会反过来促进媒介传播方式的进一步革新。“微宣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并获得长足发展的。在宣讲内容上,“微宣讲”一般选题较小,却微言大义,反映时代主题;在宣讲方式上,“微宣讲”相较于传统宣讲更能让老百姓充分参与,形成较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宣讲形式上,“微宣讲”方法灵活,载体多变,弥补了传统宣讲的不足。理论“微宣讲”带来的新变化满足了“微时代”背景下受众对信息传播的接受习惯,也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
(一)微:“小菜单”服务“大主题”
“微宣讲”在选题上强调“微”,擅于通过“小菜单”服务“大主题”。“微宣讲”立足于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时代主题,着重在“微”上下功夫,通过小视角、小事件、小选题等百姓关注、群众关心、受众关切的微话题,把大理论分解为小知识,从宏观着眼,从微观着手,力争把“大事讲小,小事讲透”,通过一个个讲解透彻的小问题说明关系国计民生的大政策,使理论宣讲真正做到润物无声、入脑入心。
(二)快:“小角色”把脉“大形势”
相较于传统理论宣讲中开讲的大师、大家,“微宣讲”的宣讲成员更具多样性。为了充分发挥理论“微宣讲”信息传播快的优势特点,结合“微宣讲”知识要点多、工作战线长、覆盖面积广的特点,“微宣讲”在宣讲成员的遴选上兼容并包,注重基层选拔,广泛吸纳优秀党员、道德模范、社科专家、劳动能手、青年骨干等现身说法,能够因时因势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不同群体的个体优势,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送人所需、择己所长组织宣讲,多角度把脉时代发展,传递时代强音。
(三)短:“小故事”蕴含“大道理”
党的理论创新性、实践性、政策性较强,但是理论往往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面对文化层次参差不齐的受众,如何将复杂的理论简单化、深奥的问题浅显化、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入浅出地把理论问题讲清楚传出去,是理论宣讲工作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微宣讲”恰是行家里手。“微宣讲”篇幅不长,但是非常注重故事性,擅于通过讲述故事的方法阐释理论问题。“微宣讲”联系群众看得到、摸得着、发生在身边的小事件和小变化,帮助群众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和时代背景,从而认清国家的发展趋势和历史潮流。
(四)活:“小载体”积聚“大能量”
由于选题较小、时效较强、篇幅较短,“微宣讲”在宣讲载体上也更加灵活和收放自如,具有传统宣讲所不具备的很多优势。“微宣讲”多以普通百姓为受众,范围小、距离近,更加注重“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在宣讲地点的选择上,可以是传统讲堂,也可以是田间地头、街头巷尾、自家小院;在宣讲方式上,可以是传统宣讲,也可以通过“两微一端”,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或严肃、或活泼、或文学、或艺术,都可以形成“微宣讲”独有的特色和亮点。这些形式多样的“小载体”在不同地点、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解读热点问题、聚集时事热点、展示发展成就,为党的理论传播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积聚了“大能量”。
(一)广开渠道,为“微宣讲”构建覆盖面更广的网络平台
着眼于“微时代”未来的发展,理论“微宣讲”工作将通过拓宽渠道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微时代背景下,技术不断突破、媒体形态变化与深度整合加速推进,‘兼容集成与跨界混搭’的常态化存在使个人在传播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放大,特别是无处不在的移动智能终端及层出不穷的各种应用,正不断为移动互联网平台上的兴趣小组、论坛、微型社群及社交网络平台注入个性化特征明显的信息流。”[5]基于此,“微宣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覆盖面更广、传播方式更加多样的网络平台,有必要构建包括学校、社区、军队、机关在内互联互通广覆盖的新媒体矩阵,打造全通道的理论宣讲格局。例如,结合“微时代”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开发满足用户需求的“微产品”;针对宣讲对象的个体特点,进行个性化内容推送;针对不同年龄的群体需求,采取更加丰富的呈现形式等等。
(二)贴近大众,为“微宣讲”打造活泼亲民的个性名片
选题“微”、传播“快”、篇幅“短”、形式“活”是“微宣讲”独有的原则特征,也是其生命力所在。因此,推动“微宣讲”的纵深发展应牢牢把握和发扬其固有优势,为其打造出贴近大众、活泼亲民的个性名片。为了增强“微宣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可以综合采取组建微团队、巩固微阵地、打造微话题、使用微技巧、加强微宣传等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化整为零地传到基层,送进社区,使其深入民心。在宣讲方式上,可以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新旧媒体,如在传统宣讲的基础上使用图画式宣讲、聊天式宣讲、娱乐式宣讲等手段加强宣讲效果。除此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通过建立微博公众号、微信互动平台、微理论宣讲社交群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扩展“微宣讲”的受众群体,拓宽“微宣讲”的覆盖面。总之,要使宣讲“深入细处,把握小处,落到实处”,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以群众接纳为落脚点,使“微宣讲”真正成为帮助理论宣传工作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有力武器。
(三)广纳贤才,为“微宣讲”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支撑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持续动力和人力保障,“微宣讲”虽然处处强调“微”,却是一项离不开人的大事业。与传统宣讲方式相比,“微宣讲”对宣讲成员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微宣讲”不仅需要熟知理论的专家,更需要精于实践的行家;不仅需要掌握党的大政方针,更需要体贴民众了解民情;不仅需要良好的表达技巧,更需要过硬的网络技术;不仅需要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更需要跟上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因此,“微宣讲”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关键就在于人才的吸纳与培养。要组织一支层次清晰、分工明确、各有所长的专兼职宣讲队伍,使“微宣讲”成员涵盖不同领域、不同年龄、不同层面。与此同时,要定期组织宣讲员的业务培训,在准确把握党的精神、充分开展基层调研的基础上,拟定宣讲方针,制定宣讲策略,遴选宣讲话题。
总之,在宣传和舆论环境发生重大转变的“微时代”,传统的宣讲方式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的作用正在逐步弱化,只有准确把握“微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律,充分发挥“微宣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使党的创新理论和先进思想占领新的文化思想阵地,牢牢把握党对思想工作的主导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EB/OL]. 2013-08-21 http∶//www.gmw.cn/ sixiang/content_8660014.htm.
[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毛俊,双传学.“微时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江苏高教,2015(04),122-124.
[4]刘芳.微时代受众认知心理对媒介传播的影响[J].传媒,2015(09),70-72.
[5]杜建华.“微时代”:表现、特征及传统媒体的着力点——以纸媒体为例[J].新闻大学,2015(02),60-66.
Principle Feature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theory Micro Preach” in Micro Era
LIU Xiao-juan
(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00, Anhui)
Abstract:The birth and growth of the “theory micro preach” depend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and public perception in micro era. It is micro, fast, short and flexible. But it still left much to be desired in the “theory micro preach”. For example, establishing "NIS" network platform to cover wide area through encouraging freedom of speech, creating a lively and friendly personality through being relevant to the masses, providing high-quality human resources through attracting talented people.
Key words:theory micro preach; principle and characteristics; optimiza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16)02-0150-03
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2.36
*收稿日期:2016-02-12
基金项目:阜阳市2015年社科规划课题“理论‘微宣讲’进社区研究”(FSK2015039); 2016-2018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高校网络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皖北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中心”(Szzgjh4-16)。
作者简介:刘晓娟(1980-),女,安徽阜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