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原(福州第三中学,福建福州350000)
阅读: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文化资本积累
陈原(福州第三中学,福建福州350000)
摘要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对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教师不断积累文化资本。但因为应试压力,收入有限,没有教育理想追求等原因,青年教师忽视通过阅读积累文化资本的现象在当下普遍的存在。对此,我们应唤起青年教师对阅读的内在需要,面对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使专业阅读与生活阅读相结合,使碎片阅读与专题阅读相结合,使接受阅读与思考写作互为促进,还应努力改变制度层面的制约,通过阅读达到文化资本积累的目的,以此实现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青年教师;文化资本;专业化发展;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对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的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1]这个过程关注着一个青年教师,如何从新教师成为合格教师,又如何从合格教师成为教学名师,成为有自己教学主张的教育家。中国教育界十大读书人物,特级教师闫学说:“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文化底蕴。”[2]
由此可见,一名青年教师在阅读的促进下,不断推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其内在素养至为关键,而这个关键的实质在于文化资本的积累。
法国思想家布迪厄将影响社会的资本分为三种类型: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3]其中,文化资本指人在其长时间身处的客观环境影响之下形成的,可通过积累或某种转换在将来增值的文化或与文化相关的资源的集合。由是观之,青年教师的文化资本来源于其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师范专业教育,以及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在未来可增值的文化资源。这里既包括青年教师个体所负载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表现为外在的语言、教态、着装、举止,以及内在的教育理想、文化修养、品德素质、教学技能等具体化资本;也包括青年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所撰写的论文、教学设计、制作的课件,以及可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客观化资源;还包括青年教师的学术资格的确认,如通过考试获得的学历学位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职称等级证书等等的体制化文化资本。
随着教育支出在GDP中的比重逐步提升,国家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化,课程建设的研究不断推进、教师继续教育的投入持续提升,各地教学名师、专家学者就其教学实践或教育理论的总结与思考也日渐丰富。各类课例汇编,教学研究专著等文化产品层出不穷,这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经验交流、知识学习的物质基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使原先的许多纸质资料成为了更容易获取的电子材料,方便了青年教师对客观化文化资本的获取。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成为一种“专业”,社会与教育行政机构对教师从业资格的认定也逐步严格,比如教师资格五年一审政策的出台。此外,对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要求产生的继续教育考核认证,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与教学名师等高端人才的培养制度,也使得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体制化文化资本丰盈起来。但与此相对的,是教师个体的具体化文化资本积累的缓慢与停滞。2014年一项关于初中教师阅读的调查研究显示,调查地完全读过初中生必读名著的教师仅占36.2%,读核心期刊的教师人数仅为19.6%,而做读书笔记的人数仅有17.8%。[4]
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客观化、体制化文化资本,最终都只能通过具体化文化资本成为教师可增值的资本。因为文化资本相较于经济资本或社会资本的独特性就在于它不可能通过赠与或购买实现即时的转移或替代性的获得。也就是说文化资本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青年教师长期浸润在教学实践与阅读思考中去主动内化获得。而在当下,青年教师工作与生活的压力、工作理想的缺失以及积累环境的恶劣都成为了青年教师缺乏阅读与思考,积累文化资本困难,专业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以高中教师为例,一个高中青年教师每周需上一般情况下每周要上10-12节课,每天还需批改作业并与学生或家长沟通,带高三或兼任班主任的教师就更是压力巨大了。在家庭中,他们还有更重要的角色,他们还有家务,还需要必要的休闲娱乐。此外,职称评聘、各类岗位培训、各种上级检查等等都成为了拖住青年教师进行文化资本积累的沉重铅块。从马斯洛的需要金字塔理论来看,当人的低层次需要被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为教师专业化发展而进行的文化资本积累属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一层级,这是最高层级的需要。那么,当一个青年教师因为工作负担重、升学压力大、收入不高时,他第一层级的如“睡眠”等的生理需要与第二层级的“健康”“财产”等的安全需要尚不能完全满足时,如何有动力去追求更高层级的目标呢?
没有时间,升学压力大等因素固然是影响青年教师文化资本积累的重要原因,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假如让老师有了闲暇,其实也未必读书。”[5]处在社会转型期的青年教师们缺的不仅仅是时间与资金,更普遍缺少阅读需要,高考的成绩压力可以倒逼教师研究试题,职称的压力可以倒逼教师撰写论文,但从更多的青年教师的自身需要看,现阶段教师阅读的动力更多的还是“外力”而非“内力”。由于阅读积累中自我意识的缺失,阅读的盲目性、功利性问题就尤其突出。
(一)让阅读成为生命的内在需要
在教育理想的内在驱动下,青年教师方能主动逐步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不断将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内化为属于自己的具体化文化资本。更进一步说,当青年教师认识到阅读积累是一种生命的内在需要时,他的阅读活动才是有效的。李镇西先生曾说:“一个人的阅读,应该是近乎本能的内在需求,因为我们是人,人就有精神世界,而精神世界一刻也不可能没有情感和思想的滋养。这些人文养料,主要是来自对书籍的阅读。”[6]之所以说是“生命”的内在需要,其实是站在一个生命体的角度上思考阅读对于青年教师的人生意义所在。人生如同芥草之舟之于瀚海,在有生的百年不到的时间里,肉体的软弱、死亡的宿命是我们必然要面对的,人类一切对自我价值的认定从根本上说都是对死亡恐惧的抵抗。但是,生命的永恒却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物质必然消亡,然而精神的印记却会更长久地保留下属于你的价值。教师职业的优点之一便是把思想的传递作为职业目标,教师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实际上便在让自己精神印记更久远地保留在人世间。也就是说,教师这一职业本身具有可对抗死亡恐惧的能力。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便可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找到生命内在所需要的意义,这就将职业发展与生命的本质需要相联系,而阅读积累是职业发展的关键,这也就激活了青年教师阅读积累的内在需要。
(二)专业阅读与生活阅读相结合
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十分重视,由此带来的是对教师阅读专业书籍的强调。但一个精神丰厚的人的知识构成绝不可能只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文化底蕴是学科教学素养的基础,而文化底蕴的积累往往来自广泛而深刻、持续而轻松的生活阅读。这种阅读应该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因为只有目的性并不那么高、有充分的时间条件下,这样的阅读才是最有助于文化资本的积累。
因此,青年教师的阅读一方面要注重专业阅读,另一方面还要打开生活阅读的视野。前者是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提升的关键,教师从中获得的是专业化发展之“标”;而后者是青年教师精神成长的助力,教师从中获得人格智慧的全面完善,因此是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之“本”。这种结合一方面通过青年教师自主的选择来实现,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校设立的“青年教师沙龙”或读书俱乐部来实现。笔者学校的教师读书俱乐部在书目的选择与活动的安排上就很好的体现了专业阅读与生活阅读的结合。读书会不仅为教师们选择了《教育与脑神经科学》这样涉及心理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上的专业书籍、《面向个体的教育》这样的前沿教育实践经验集,也为教师准备了《上课记》《窗边的小豆豆》《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轻松易读的读物。通过阶段性的阅读分享会交流发言,碰撞激活教师们的思维,从而丰富阅读,积累更深厚的文化资本。
(三)碎片阅读与专题阅读相结合
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让我们不可避免的进入数码电子产品充斥生活、互联网连通世界的时代。智能手机的使用改变了许多人的阅读习惯,青年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更习惯于闲暇时拿出手机,看看微信公众号上推送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或微博写写自己的小感想。这是生活的客观改变与时代的潮流,我们无法逆转,但从更好地进行文化资本积累的角度思考,我们应该在碎片化阅读与专题阅读间找到一种平衡。
专题阅读是围绕同一主题,在一定时间内阅读与之相关的多本书籍的方式,这种阅读方式旨在有效避免碎片化阅读所带来的知识遗忘与信息无序。这种阅读使得青年教师的思考从平面的扩大进入立体的渗透。同时,在一定的时间内大量阅读某一主题,也可以更好地加深记忆,防止遗忘。更重要的好处是当专题阅读完成后,我们能在大脑中形成对知识的框架性、系统性思考,这更有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可以说,碎片化阅读带来的是一种思维的发散性体验,作为青年教师可以在其中获得教学的更多延伸点。而专题化阅读带来的是一种思维的集中性体验,青年教师在其中获得的是对学理深度的了解。
(四)接受阅读与思考写作互为促进
养成写作的习惯有助于阅读品质的提高。如果我们对书籍的阅读停留在浮光掠影的泛泛浏览,那么很多信息很难停留在我们大脑中。而写作是一个综合摘录、思考、创造的过程,是对获取知识的消化与系统化的过程。在文章构思的过程中,阅读也就被不断深化,阅读成就写作,而写作辅助阅读。青年教师的写作更多的是记录教学教研中的思考,将教学反思、实践经验转化为理性的文字,从而成为同行间交流提升的新的客观化文化资本。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客观化文化资本不断内化为具体化文化资本而又形成新的客观化文化资本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通过写作深化阅读,从而促进认识的发展。
青年教师对教学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实践性研究,即从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归纳总结教育教学的方法与经验。这种模式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言,类似于自然经济之于人类,其研究是无序的,发展是缓慢的。正如叶澜教授曾指出的:“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与教学实践中保持写作的习惯,从而使得教学经验理性化。马克斯·范梅南曾言:“写作即思考和行动的调和。”[7]在这一过程中青年教师才能在实践中实现对阅读所获得的文化资本的内化,对教学经验的深化。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陈日亮老师在许多场合都曾提出,当下的青年教师太缺乏写作的体验,他认为青年教师的写作不一定就是有意而为之,而要形成一种习惯。看一本书,听一节课,有所感受,无论长短皆可记之,久而久之自成篇章。
在以上的思考之外,毕竟仅靠教师个体的阅读积累的努力从而获得专业化的发展是一个过于理想的过程。在当下,推动青年教师的文化资本积累,推动其专业化发展也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保障与激励。但职称评聘中过多过细的要求,许多学校日常教学常规的众多量化检查频率高,教育行政部门各类评估的影响大要求严,从某个层面来说,成为了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阻力,比如,对青年教师的量化制度评价细节到对作文批改的评语字数进行要求等。在制度层面制定的政策应有助于教师个体的文化资本积累,一是保障积累的时间,二是保障积累的质量。政策要求过严过细就可能使青年教师的文化资本积累有量无质。制度层面对积累的促进应是有格亦有度的态度,应照顾到青年教师的个体差异。如为年轻教师指定导师,定制以个人为对象的专属培养方案。制度层面为青年教师准备宽松开放的积累环境,不仅仅是在专业成长上的关心激励,更要保障情感、生活等层面的鼓励帮助。如通过读书交流会、教师沙龙等形式建立阅读学习共同体,建立青年教师文化资本积累的共生机制。也就是说,应在遵循教师职业成长规律,保证对教师的底线要求的基础上给青年教师更多自主成长的空间。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教师终其一生的事业,而通过阅读达到的文化资本积累也是一个随着时间逐步丰厚的过程。此二者在时间的面前达到了默契的统一。这就说明有质量的教师专业化的过程必然不能是一个急功近利的过程。如此,随着文化资本通过阅读思考内化增值,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才能跃入一个扎实前进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饶从满,杨秀玉,邓涛.教师专业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闫学.读书这件事——给教师朋友的阅读建议[J].江苏教育研究,2009(20).
[3]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张秀明.初中语文教师阅读现状调查研究——以阜宁县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4.
[5]朱永新.教师们为什么拒绝读书[J].天津教育,2007(9).
[6]李镇西.破除这些不读书的“理由”[J].基础教育论坛,2015(3).
[7]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