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受到民俗以及风土人情的影响,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文化系统都存在巨大差异,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生长基点。在世界文化不断融合、碰撞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不断向外输出,而西方国家的文化也开始逐渐输入中国,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交际障碍及理解困难的问题十分常见,我们必须全面掌握中西文化的具体差异与理解,并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对策,这样才能够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普及和发展扫清障碍。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理解;融合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61-02
人类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必然会出现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的现象。在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世界文化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强大。但是由于不同文化系统之间存在差异,人们在交流与理解上也存在很多困难。这需要文化交流的实施者基于文化差异点进行深度辨识和理解,从而推动世界文化的交融与发展。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也迎来新一轮的复兴运动,在保持中国文化民族特色的同时,消除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壁垒,从西方文化中吸纳积极元素,又可以为世界文化交流提供养料,这就是中国新一代炎黄子孙所肩负的重要使命。本文针对中西文化差异与理解的融合进行具体分析。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与碰撞
(一)客套话与餐饮习俗的差异。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中国人十分注重文化的传承,在与西方人交往的时候,一直秉持文明、谦虚、热情的态度。但是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在被人夸奖的时候,会坦然接受,而中国则会谦让一番。比如:在美国,夸奖一位妇女的烹饪手艺很好,她可能会回复:“你喜欢我很高兴,我是专门为你做的。”但是在中国,夸奖一位妇女烹饪手艺好,她则会回复:“也没有做什么,小小心意,不成敬意。”美国人在谈及自己子女的时候,会感谢和夸奖他们,并且将自己孩子所获得的奖励和成绩都一一展现出来。但是中国父母则恰恰相反,孩子即便是学习成绩很好,父母还是会比较谦虚,很少提及孩子的成绩,古代则会说“小儿不才、犬子不才”等等。另外在西方国家中,宴请他人会提前通知,并将见面的时间与见面的目的都一一相告,但是中国在宴请好友的时候,基本不会将时间确定在几点几分,也很少将见面的目的说得明明白白,一般都是通知对方一个比较模糊的时间,比如“周一见面或者下午吃个饭”等等。
(二)集体本位和个人本位。中国自古以来都遵循儒家的文化思想,它在中国人的生活和学习中处处得以体现。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德”,在当代社会,“仁”被具体解释为“以人为本”、“关心他人”,这是一种集体主义的体现。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以公司利益为前提、以家庭为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中国家庭中,长幼有序、父慈子孝的观念也根深蒂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国家尊奉的“个人主义”,他们讲究“人权”,崇拜上帝,并认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平等的理念在西方国家深入人心。
(三)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除了以上两种显著的区别之外,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还体现在宗教信仰方面。中国在佛教思想形成体系之前,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的。中国文化主体精神以儒家学说为主,儒家倡导“无神论”,孔子曰“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等等。另外,儒家还倡导“人文关怀”,讲究人的内在修为。在佛教传入之后,一部分中国人开始信仰佛教,希望能够借由佛祖实现家人平安、富贵、多子多孙。而在西方,基督教是第一大宗教,他们对来生寄托了很大的期望,认为人死之后是可以超脱的,身后的生命才是永久的,在人们死后,上帝会带领大家去一个更加美好的国度。
(四)中西哲学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论和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分”论是中西哲学观的基本思维方式。“天人合一”最早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哲学思想体系,由此构成了中华传统哲学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就是把自我淹没在浩瀚的宇宙中,达到“无我”、“忘我”的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儒家和道家都主张“无我”。老庄《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意即具有最高的道德标准的人是“无我”;儒家的仁德思想就是“无我”,这是最高的思想境界。
二、中西文化的融合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文化融合也成为了世界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虽然中西文化差异明显,也阻止不了它们融合的脚步。具体分析如下:
(一)塑造中国文化形象,正确看待西方文化。在消除中西文化差异,推动中西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作为中国人,首先必须深知本文国文化的内涵与精髓,能够深深领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中国人“立足民族,遥望世界”的思想根基。在世界各国文化与经济相互合作与联系的过程中,世界也逐渐融合为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脱离这个整体而单独存在。在这个前提下,中国人应该客观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内涵,能够趋利避害,比如:在信息化时代中,大量的西方文化与思想涌入中国社会,并不断地刺激人们的思想,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甚至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比如“圣诞节”、“情人节”这些西方节日,现在在中国也十分流行和普及,每年到了过节的时候,中国的大街小巷都能够看到圣诞树和玫瑰花,“平安果”和巧克力也成为了商家获得经济利润的最佳商品。这些都是西方文化渗透到中国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当然这些都是积极的、正面的文化,在涌入中国的西方文化中,也不乏一些不良思潮和负面影响,这些反动的思想会鼓动人心,影响中国社会的和谐,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地看待西方文化,并不是所有“洋文化”都是好的,都能够“拿来”使用。作为中国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新一代,我们必须要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壮大本国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
(二)加强中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体育、艺术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共同作用的整体。文化建立在国家经济与政治系统之上,受制于国家经济与政治环境,也同时作用于国家经济与政治环境。在中西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除了要加强中西方之间的经济合作以外,还应加强中西方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以促进各领域的协调发展。而今,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西方文化被大量引入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越来越吸引世界的目光,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传统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长期以来被片面地理解为西方文化的导入,没有对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任何一种文化都避免不了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因此,一方面,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各种不同的优秀文化,取其精髓,进而保持中国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而,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们应把握好机会,充分利用本国的文化资源,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传播出去,加强中西方教育、艺术等领域的合作。
总之,文化本身的内涵极为丰富,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也能够带动一个民族突破本国的界限,走向世界。在中西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国应该以积极、正面的态度迎接西方文化带来的冲击和改变,以全面认识了解本国文化为基点,筛选西方文化中有益部分,防止西方不良思潮对中国文化体系的渗透。这是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每一个中国人应该秉持的态度。
参考文献:
[1]顾佳希.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01).
[2]康宇英.中西文化差异的生产方式根源[J].山海经,2016(01).
[3]李姗姗.从中美青年女性恋爱观看中西文化差异[J].校园英语,2016(03).
[4]贝玉.广告中的中西文化差异[J].科技信息,2010(19).
作者简介:
蔡婷婷(1984-),女,汉族,陕西安康人,硕士,现为安康学院外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西文化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