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静
(福州市旗汛口幼儿园,福建福州350007)
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项目开发实践与启示
林静
(福州市旗汛口幼儿园,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幼儿民间体育游戏既具有一般体育游戏的功能,又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功能,如体验生产劳动的辛苦、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了解当地传统文化等。文章分析了在幼儿教育课程中创新民间体育游戏项目的案例,总结了民间体育游戏对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开发、传承传统文化习俗,乃至推动民间体育游戏自身发展、改善园本教研工作质量的作用和启示。
关键词:民间游戏;体育游戏;项目开发;幼儿教育
民间体育游戏,是指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和各种形式的赛力、赛技巧、赛技艺的活动。[1]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是指通过改变后适合幼儿开展的传统民间体育游戏活动。它是幼儿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模仿再现现实生活的一种社会性活动,不受任何场地、材料、参与人数限制,对幼儿增强体质、开发智力、丰富生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但现代声、光、电等高科技玩具渐获青睐,而体现自发、自由、合作的传统民间体育游戏逐渐被人忽视。民间体育游戏的逐渐消失,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以及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都十分不利。因此,在幼教实践中开发与创新民间体育游戏项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笔者所在幼儿园对常见的民间体育游戏进行了整理,围绕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运动量的调控、社会性体育能力等问题,对原有游戏进行修改和提炼,总结了一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富有传统民俗色彩的游戏。这些游戏除了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外,还蕴含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样具有育人的价值。[3]
1.增强体质,感受劳动艰辛
民间体育游戏对提升幼儿体质、增进个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以体育运动为主要手段和载体进行,能使幼儿肌体得到全面锻炼。此外,它还能使幼儿拥有愉快的情绪,提高其动手能力,并体验生产劳动的艰辛。如“网鱼”游戏,需要幼儿事先动手用纱布、渔网等制作道具,通过亲身参与游戏材料的制作,并且形象地模拟渔民打渔的动作,来完整地体验游戏的乐趣。还有诸如“赶小猪”“套圈”等游戏也是如此。随着游戏内容的不断变化,幼儿操作和劳作模拟的机会越来越多,动手能力和技能技巧水平得到不同程度锻炼,对劳动人民劳作的艰辛也有了切身的体会。例如,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拉大锯”(小班)游戏。“拉大锯”是从“摇啊摇”游戏演变而来,它原本旨在练习四肢动作的协调性。教师尝试着将此游戏模仿为“伐木工拉锯”的情景,并根据小班幼儿动作的实际发展水平设计了由易而难、由单一到复杂、由枯燥到趣味的游戏形式。它能锻炼四肢、腹部力量及身体动作的协调性;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体验劳动人民的辛劳。
2.提高智力,增强道德感
民间体育游戏不但是体育锻炼方式,更是考验智力和感知的方式。比如儿歌表演和角色扮演,可发展幼儿的语言、肢体表达能力;又如猜谜语、说反话等游戏,可锻炼幼儿的想象、思维和创造力。而且,幼儿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通过反复模仿、体验、感知各种角色,还学到了相互友爱、团结协作等优良的道德品质。同时,由于游戏具有鲜明的规则性和集体性,还能使幼儿形成更为自觉的纪律意识,并增强集体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例如,“帮助盲人”游戏(中班),它原本的意义是锻炼幼儿的听力及脚力。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加入了“帮助盲人”等情景、融入了社会道德因素,不但锻炼了孩子的动作能力,让他们体会到了盲人行走的艰辛,还使之体验到助人为乐的快乐。
3.提高审美能力,了解传统文化
许多幼儿民间体育游戏以当地的歌舞为载体,能通过歌舞表演让幼儿感受、体验韵律与节奏之美。同时,一些游戏的过程还直接体现了较为鲜明的当地文化习俗,如“拗九”小帮手、说唱搓丸子等,游戏过程中所使用的艳丽服饰和炫酷道具也具有一定的民俗特点,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但能通过再现各种生动直观的感性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和体验,还能从中认知一些特有的民俗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送粥”游戏(大班)。“送粥”是从“走木桩”游戏演变而来,原本的意义是通过在木桩上来回行走锻炼平衡能力和胆量。教师在游戏中增加了情景,融入了福州“拗九节送粥”习俗,让幼儿在锻炼的同时还强化了对当地习俗的感知和认同,并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
1.项目开发可以不局限于民间体育游戏的既有项目
目前,常见的民间体育游戏主要有跳房子、丢手绢、骑竹马等,这些游戏相对传统而固定,游戏的道具、材料都是事先准备好的,趣味和锻炼有余,启迪和动手不足。为了提升游戏的启迪性、强化幼儿的动手能力,笔者大胆地将民间体育游戏与幼儿园园本课程“做做玩玩”相结合,组织幼儿在开展游戏之前参与相关道具、器械的制作,如幼儿用报纸制作“背篓投球”游戏所需的小球;用纸筒、益智奶瓶制作“炸碉堡”游戏所需的“手雷”。这样,既丰富了游戏的内容、拓展了游戏的范畴,又给了孩子们更多的快乐体验和能力锻炼。
2.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开发有针对性的民间体育游戏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孩子,在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所差异。如小班的孩子喜欢模仿,中班的孩子已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大班的孩子喜欢竞赛性的游戏。再如男孩偏爱大肌肉动作的游戏,女孩偏爱精细动作的游戏。但目前民间体育游戏的种类并不丰富,有针对性的游戏更是缺乏,无差别的统一游戏并不能给每个幼儿带来最佳的快乐体验和能力锻炼,教学实践中时常会发现幼儿敷衍应付甚至厌烦无奈等负面情绪的出现。因此,教师在设计民间体育游戏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性别等特点,量身打造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游戏。
3.好的项目要积累、提升形成课程资源并推广
一个好的民间体育游戏可以影响一个班的孩子,一系列好的游戏及课程资源则可以影响一代人。民间体育游戏不但需要开发和创新,更需要积累、凝练、汇总和推广,形成一个好的氛围。笔者不但通过发动教师资源、家长资源和社区资源,收集了许多独具本地区特色的民间体育游戏内容,不断丰富民间游戏案例资源库,还在原有的基础上及时归纳总结和反思,将游戏进行分类归整,并制定详细的玩法与规则,使得民间体育游戏的课程化有章可循,努力实现丰富幼儿园体育课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利.齐鲁民间体育游戏研究现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8).
[2]姚宇明.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东方教育,2015(7).
[3]金冬婷.如何培养幼儿民间体育游戏兴趣[J].新课程:上旬,2015(5).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84(2016)03-0107-02
收稿日期:2016 - 02 - 23
作者简介:林静(1980-),女,福建福州人,福州市旗汛口幼儿园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