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琼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福建福州350012)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途径研究
郑琼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福建福州350012)
[摘要]当前网络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场域的主要载体,它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将网络运用到思政教育中对于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和绩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是扩展高校思政教育阵地的需要。现有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存在技术能力薄弱、体系不完善等弊端,应从提高网络工作技术能力、优化思政教育质量以及完善思政教育的辅助机制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
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思政宣传工作[1]。其中,《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对网络思政教育提出了针对性的要求,强调充分运用网络等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网络思政教育是指运用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教育媒介和工具[2]。网络承载着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任务,是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新阵地、新方式和新途径。互联网是一个强大的信息技术场域,具有纵观全球、包罗万象、迅捷快速等高科技特征。在网络信息技术席卷整个高校教育环境的境遇下,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进行有益探索势在必行,唯有积极地掌握主动权,方能达到弘扬主旋律、推进网络思政教育健康发展的效果。
(一)大学生容易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
网络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经济水平、教育环境的发展,同样也极易导致参与主体的行为失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环境中海量信息良莠不齐,一方面充斥着新闻热点、时事政治、学术争鸣等社会主流资讯,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堆积着色情、暴力、腐朽等垃圾信息混淆视听,而这些负面信息极易侵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同时,网络环境的无屏障性、虚拟性等特点,激发了大学生表达自我的欲望,让他们能畅所欲言,提升自我的认可感。但这也导致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对现实生活淡漠、无视,疏远与身边同学、朋友的交流,形成相对封闭的现实人际圈。网络对大学生负面效应的产生在某些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严峻的考验[3]。
(二)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技术能力薄弱
掌握网络技术并将其游刃有余地运用到思政教育当中并非一蹴而就,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虽然对网络并不陌生,但普遍存在技术能力薄弱的现象。首先,辅导员通常是从大学毕业生或硕士毕业生中经过笔试与面试选拔出来的,绝大部分没有受过专门的思政教育管理培训,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知识面较窄,专业程度受限;其次,辅导员需要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心理健康、人身安全以及就业指导等多方面事务,在精力和时间的限制下,削弱了其对网络技术的敏感性,降低了其对信息主导权的掌控。辅导员作为组织、教育学生的管理者,无疑需要对网络教育有更高的控制能力,并且将网络技术融入思政教育中。因此,提升辅导员的网络思政教育技术水平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体系尚不完善
网络思政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信息储量丰富、内容涵盖面广、表达方式多样、传播速度高等优势,但高校在发展网络思政教育方面至今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高校的思政教育网站对自身的宣传不够、吸引力不强,导致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网站的关注度不高、访问量少等现象。再者,许多思政教育网站上的信息多是枯燥乏味的思政教育文章或学校的规章制度,难以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此外,校园网络思政教育内容是经过处理的信息,对于一些时事政治、热点新闻会出现更新滞后、专业化程度不高等情况。最后,还存在思政教育网络定位不够明确、教学特点不够鲜明以及对网络环境的整治力度不足等问题。这些弊端或多或少限制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机制的发展。因此,完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体系,实现网络技术的灵活性与思政教育的实践性有机统一,将是高校完善网络思政教育的着力点之一。
(一)有利于提高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质量
网络思政教育不同于旧式的教育模式,它将以往单一的说教式灌输教育模式变为双向互动的反馈式教育模式,并且不受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意选取所需要的内容和时间。网络思政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能传递更丰富的信息,在教育方式上具有灵活多变的表现模式[4],在教育结构上具有更缜密的组织形式,在教育实施上具有更高效便利的途径,这些优势推进了辅导员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教育资源的重复利用,节约了教育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发挥了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益,对于思政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借力于网络技术的功能、形态和运用规律使得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得到有效提高,是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坚挺的后盾。
(二)有助于取得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绩效
网络思政教育有助于高校引导大学生在网络大环境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升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同时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性、主动性、人本性、法制性等多维度的品质。培养优质的高校毕业生和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成果取得的资源保障、物质保障、机能保障。网络思政教育融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为一体,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的视觉感知和听觉感知,增强了大学生的精神投入和兴趣倾向,不仅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并能提高思政教育的目标性和实效性,实现高质量的思政教育绩效以及形成广泛认同的教育综合效应。
(三)有益于扩展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新场域
随着社会物质、精神层面的日益丰富,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也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5]。网络思政教育通过收集大量的信息、自动统计、程序编辑、指令生成等功能,顺应社会教育变迁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创造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营造寓教于乐的教学氛围,形成程序化、科学化、数字化的长尾效应。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思政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的瓶颈,除了旧式思想政治内容外,还为师生提供了更有效的沟通交流平台,及时传达了学生的诉求,为辅导员提供更加便捷的教育管理,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并及时反馈信息,从而协调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模式,用正面、平等、鼓励、积极的方式引导学生进步,同时也鞭策辅导员自身成长,是自我教育和他人教育相融合的主导机制。
(一)增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施能力
1.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自律能力
网络环境纷繁复杂,各种层次的信息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多元化的流派和个性化的组织亦并存于网络领域之中。大学生处在一个甄别能力、判断意识、取舍观念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难以甄别信息的优劣,容易陷入不良舆论的诱惑中难以自拔。因此,高校辅导员在网络思政教育过程中,除了对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养、道德品质等方面进行正确的教育外,还应当帮助学生增加生活阅历,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甄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增强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管理意识,提高学生的网络自律能力,明确学生的自我价值目标和利弊权衡的重要性。通过网络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从行为上、学习上、生活上培养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强化学生的管理能力,从而提高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成效。
2.加大网络环境法制宣传的力度
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自由性等特点,一些责任意识淡薄的网络信息发布者在网络上传播各种不良信息,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甚至侵犯社会公众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带来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干扰了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同时,网络海量的信息资源、低廉的成本与便捷的传播方式,不仅成为大学生汲取信息资源和进行交流互动的重要渠道,而且也是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交易活动和营利行为的工具,大学生若不加强自身法律意识则可能触犯法律的界限。辅导员进行网络思政教育时,应倡导大学生在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同时合法用网,维护网络秩序,规范网络行为,遵守网络纪律,鼓励大学生增强法制意识,争做文明网民。
3.提高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交流频率
利用网络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可以选择多种途径,如微博、微信、QQ、飞信、易班网等,通过这些途径不仅能增进辅导员与学生干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还能加强辅导员与全体学生的各方面交流,从而全面落实学生工作管理,进一步推进思政教育的实施。通过网络交流平台的多维化服务,有益于高校辅导员革新思政教育方法,使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交流成为一种常态,并能扩宽信息接收渠道,增大单位时间的信息流量。此外,在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交流方面应树立双方互动、和谐、信任、友爱的思想意识,实现平等的主体地位、自由的话语表达形式、民主的意见表达方式、主动的沟通交流模式。辅导员应善于掌握网络工具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全面掌握学生的动向,发现学生的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疏导、教育。
(二)强化高校校园网络思政教育的配套机能
1.加强网络舆情环境引导与监控措施
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施离不开良好的网络环境氛围,其中网络舆情导向作为一把双刃剑,冲击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施和进程。辅导员通过网络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网络舆情、坚持正确的政治态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及时监控网络舆情走势,也是网络思政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6]。辅导员应主动了解学生的言论动态,设置有益的议题和丰富的内容,引导学生参加校园评议活动,养成辩证的处事观和积极的态度。充分发挥网络作为思政教育的介体功能,及时发现、跟踪、控制网络负面舆论,并通过技术操作有效解决突发情况和引导正面的论点话题,营造大学生正确面对网络舆情的乐观氛围与良好态势。
2.促进网络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的精神所在[7]。它由历年办学经验日积月累而沉淀,雕刻着学校的历史和精髓涵养,更是学校人文素质奠定的根基和教育功能的延伸。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中注入高校的校园文化内容,不仅是对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更是将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措施,有利于辅导员立足于本校的特色文化和精神,从而增进对思政教育的审视和反思,引领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全面发展,使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齐头并进,从而获得更高的教育成效和教育认可,并吸引优秀的生源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3.创造自身教育特色的时代内涵
网络思政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高校在开设网络思政教育课程之外,还应建设思政教育特色网站,采用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方法,促进大学生对思政教育平台网站的参与和运用,提高大学生在思政教育网络上的互动性和积极性。在构筑网络思政教育阵地过程中,由学生管理、负责网络思政教育网站,更新有益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健康发展的社会新资讯,发布符合大学生内在需求的思政内容,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人公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魂的教育理念,开辟网络思政教育新阵地,形成与时俱进的网络思政教育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
综上所述,网络思政教育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技术性、规范性、自由性、广阔性等特征,将现代化的新技术和思政教育内容融为一体,对于开展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高校发展网络思政教育旨在推进思政教育事业建设、培养优秀的大学生、打造教育氛围新局面、创新学校教育的品牌度,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的教育体制要求。在网络环境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领域里,需要采取积极的发展战略,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工作质量,正确引导大学生理性用网、合法用网,增进师生沟通交流以及推进校园文化传承,从而助力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苏明.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5 -02 -05 ( 2).
[2]刘梅.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 02) : 103.
[3]洪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 12) : 69.
[4]邓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5]房晓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3.
[6]李昌祖.高校网络舆情及其研判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10,( 05) : 106.
[7]杨叔子.校园文化与时代精神[J].中国高教研究,2007,( 03) : 3.
(责任编辑:练秀明)
The Approach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Network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ZHENG Qiong
(Student Affairs Office, Fujian Commercial College, Fuzhou 350012, China)
Abstract:Network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affects university students' study, living, as well as counselors' work.The application of network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It can be achieved by improving networking technology, optimiz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supporting mechanisms.
Key words: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作者简介:郑琼( 1980—),女,福建福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 -10 -1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4940 ( 2016)01 -0052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