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而结网,如何?

2016-04-16 21:16:37庆年
复旦教育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研究者研讨会机构

庆年

退而结网,如何?

庆年

古语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此意用来化解一些教育研究者,特别是高等教育研究者的焦虑,不知是不是恰当。

半年来,陆续传出几所国内著名大学撤销教育学院、划转高等教育研究所、调整甚至裁并教育学科的消息,引起了不少的议论和不安。某些大报还接二连三刊登长文讨论此事,有的抨击政策的过度功利导向,有的批评当事者搞学科GDP主义,有的批评高校领导目光短浅,有的批评高校决策拍脑袋。一时间舆论纷纷,不满之声弥漫。平心而论,这些批评都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然而,这并不能改变既成的事实,估计也不能动摇那些计划对教育研究机构、教育学科“动手术”者的主意。

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我们只有改变自己。这是很多人都说过的道理。有的文章从教育研究机构、教育学科自身来反思,这大概是一种更务实且理性的态度,可惜这样的反思实在太少了。实事求是地讲,教育学院、教育研究机构、教育学科被调整或裁撤,也有自身的原因。虽然各校情况并不完全相同,但是有一点大概是共同的,即自身不强大,不能很好地满足现实的需求。作为有较强实践性的教育学科,无论是面向整个教育领域,还是面向高等教育领域,理论上应当对教育现象有解释力,应用上该对教育实践有指导性。然而,实际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大量的研究都是书斋式的,与一线的实践脱节,与社会发展脱节,既不能作出科学的理论贡献,又不能为教育改革实践提供有价值的方略和手段,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研究者的自娱自乐。这样说可能过于苛责,然不言之极而不知痛。

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教育学科由于历史短,以及高度的复杂性,所以目前学科成熟度不高,尚未形成系统的范畴、概念体系和独特的方法。高等教育在一些国家也不被认可为一门学科,而被认为是一个领域。应当承认,这是使得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不给力”的原因之一,但我们不能以此为自身辩护。其实,越是不成熟,越是需要深入实际研究,越是需要到鲜活的教育生活中去探究。机构的存在危机,或者说学科身份危机,原因很大程度还在我们的研究不接地气,而不接地气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接触一线实践。回顾二三十年,在高等教育学术圈里,学科发展、学科体系建构这类话题,已经成了老生常谈,著作论文上千,可坐而论道,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十几年前,院校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被引入国内,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可以给高等教育研究注入新元素,推动学科朝着面向实践、服务实践的方向发展。遗憾的是,进展并不理想。外部的客观限制固然有很多,但是从主观上来反思,研究者沉湎于院校研究的研究,又陷入传统的窠臼,不能不说是一个原因。一些推崇院校研究者不能把院校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施之于自己所在学校,去努力摸索本土实践的范式,的确令人费解。好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在觉醒,在开始一锄一耙地耕耘。本刊这期发表了两篇关于院校研究组织建设的文章,从中不难看到,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不论采取什么样式,做出了实实在在贴近大学实践的研究,就会得到认可。正所谓:有为才能有位。

据说高等教育学科的龙头老大——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最近连续召开研讨会,深入探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反思的研讨会,是促进高等教育学科转型升级的研讨会。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关键在于行动,在于面向实践的行动。套用G20峰会习主席的一句话共勉:“让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成为行动队而非清谈馆。”

猜你喜欢
研究者研讨会机构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阿来长篇小说《云中记》研讨会实录
阿来研究(2020年2期)2020-02-01 07:13:04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英语文摘(2019年2期)2019-03-30 01:48:40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中华手工(2018年6期)2018-07-17 10:37:42
王国钦《知时斋说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中华诗词(2017年3期)2017-12-01 02:49:20
在齐越精神研讨会上的发言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