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聪伟 杨梓生(.长汀县第二中学,福建长汀366300;.龙岩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福建龙岩3 6 4000)
初中化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误区与对策
——以沪教版“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为例
张聪伟1杨梓生2
(1.长汀县第二中学,福建长汀366300;2.龙岩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福建龙岩3 6 4000)
基于长期的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初中化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上存在的误区,结合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案例从选择标准、解读标准、建立课时目标三方面提出应对的措施。
课时教学目标;误区;对策
在教学实践中对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进行深入考察,发现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上存在诸多误区。在实际教学中并不能很好地达成教、学、评的功能。基于此,本文对如何基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进行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进行了研究,以期对初中化学教学有所帮助。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文献研究中,我们发现当前初中化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对问题背后的原因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1.把课程目标当成课时教学目标
例:刘老师设计的“质量守恒定律”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现象或已知的条件正确书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2)能通过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守恒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加工材料、分析信息、总结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中培育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体会并感悟化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刘老师设计的课时教学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没能正确地理解课程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是整个初中化学学习阶段最终要达成的目标。课时目标为本节课所达成的目标。案例中所设计的“能根据现象或已知的条件正确书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与“能通过已学或所给的相关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目标并非“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的课时教学目标。
2.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过大过空
例:廖老师设计的“质量守恒定律”课时教学目标
(1)知道任何的化学变化前后都存在一定的质量关系,使学生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与实质。
(2)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守恒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并形成加工材料、分析信息、总结推理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并激发学生热爱化学的兴趣。
廖老师设计的课时教学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流于表面,过大过空,脱离学生的学情,没有明确的教学针对性,欠缺具体的操作性。教师没有视学生为学习主体,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来设计教学目标,从而体现教师的价值在于促进而非迫使。三个维度目标之间应有机结合,融为一体,避免欠缺具体的操作性的“标签式”或“口号式”目标。
3.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不能侧重突破某一课程目标
例:黄老师设计的“质量守恒定律”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
(2)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与实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守恒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并形成加工材料、分析信息、总结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中培育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进一步培养并激发学生热爱化学的兴趣。
黄老师设计的课时教学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的维度,未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使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在这节课上具有准确指向性并侧重突破某一课程目标。“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重在引导学生开展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研究,并从微观层面上认识质量守恒的原因,帮助学生建立起物质可变,变化有规律的认识。从而利用反应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并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
针对以上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误区,对“质量守恒定律”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提出以下的设计流程:
步骤一:选择标准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中一个重要化学定律,是化学定量研究的基础。通过教材分析把握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在第二章中已经学习了宏观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第三章学习了微观分子、原子的知识。同时对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参考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并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生活、生产现象。根据学习主题,研究把握《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相应的内容标准确定该教学主题所对应的内容标准主要为: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步骤二:解析标准
1.知识分类维度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包括了概念性知识。从学科维度将这一内容可分解为:“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可以转化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所使用的方法与手段”“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等学习内容。“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可以转化为“建立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之间的联系”的学习内容。
2.认知过程维度
在教育心理学中认识程度是指“学生能从书面表达、微观示意图等各种教学信息中提取相关素材,从微观的视角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建立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之间的联系。对日常生活、生产出现的现象就质量守恒原因作出正确的解释。”其认识过程包括:解释、概要、推理、比较、说明和应用。本节课内容标准涉及的认知过程有解释、推理、应用。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该内容标准中的知识层次主要为“概念性知识”,认知过程为“了解、理解、应用”。
步骤三:建立学习目标
1.预期学习结果
在解析内容标准的基础上,按分解的知识维度、认知过程维度构建预期学习结果。
了解:能正确表述质量守恒定律内容。
理解:能从微观的视角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正确的解释。
应用: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对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化学变化从微观的角度作出判断。建立起宏观现象与微观解释、定性与定量之间的两组联系。
2.确定目标陈述方式
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与学校或教师具备的条件设计符合学生当前水平的行为条件。
(1)安排学习方式: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常见化学反应的质量关系。
(2)提供学习素材:根据提供的水分解和镁条燃烧的微观示意图,从微观的视角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对质量守恒原因作出正确的解释。
(3)创设行为情景:通过课堂交流讨论定量研究发现空气组成成分和燃烧本质的化学史。
3.建立课时教学目标
基于选择标准、解读标准、建立课时目标。设计出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在敞口容器中对有气体生成和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常见的化学反应前后存在着量的变化关系。
(2)根据提供的水分解和镁条燃烧的微观示意图,从微观的视角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对质量守恒原因作出正确的解释。从而培养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的学科思维。
(3)通过课堂交流讨论定量研究发现空气组成成分和燃烧本质的化学史,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感知人类可以利用化学反应及其规律来指导生产生活实践活动。
[1]徐泓.例析化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误区及其对策[J].化学教学,2010(4).
[2]程同森.例谈三维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J].化学教学,2011(7).
[3]杨梓生.适切的目标是实现教学“减负增效”的前提与保证[J].化学教与学,2015(5).
(责任编辑:张贤金)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课例反思培育中学化学教师课程意识的行动研究”(项目编号:FJJK14-22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