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小彬(泉州第九中学,福建泉州362000)
从“分层走班”走到特色办学
——体育教学分层走班制的探索与思考
戴小彬
(泉州第九中学,福建泉州362000)
以自主选择为原则,对体育科进行分类分层,实施动态的教学模块走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现潜能,并以此走出一条“艺体并举”特色办学之路。
分层走班;双轨管理;校本特色
“学科分类分层走班制”是基于个性特长,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组织模式。泉州九中自2006年起就针对高中学情,以“个体发展,自主选择”为原则,在高中行政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需求,对体育学科进行分类分层,实施动态的教学模块走班,推行“导师制”和“双轨制动态管理”,进而形成教育合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现潜能,发展个体,成就精彩。
1.学会规划,自主选学。学校舍弃急功近利的错误倾向,着眼于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这一终极目标,引导学生学会从个人的兴趣特长、未来的理想目标、高中的学习与生活等角度进行三年完整的规划。为此我们建立了“导师制”,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立足个人实际、着眼未来发展,合理规划三年的成长方案;为加强过程性管理,我们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让学生在选择中成长,在评价中发展。
“自主选学”是指学生自愿自主而非盲目地选择修习课程。实验伊始,我们精心编制了《选修课程指导手册》,每学期初提供课程菜单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则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学习,“我喜欢,我选择;我选择,我喜欢”,选修课程成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良好平台。
2.科学编班,动态弹性管理。“科学编班,动态管理”是指学校根据学生的选学,合理分类分层编制教学班,安排课表,布置教室,使得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技能科课程表。上课时每个学生按照课表到各自层次、各自指定的教室或场地上课;其他课程则回到各自的行政班,实行双轨制动态管理。体育类的排班采取的是3+3+4的模式:即三个或四个行政班捆绑开设6个教学模块供学生选学。
“弹性管理”是指每学期结束时,考核达标的学生可以根据需求申请调换层次或调整模块修习,学校根据学生需求、导师建议及考核成绩等,经学校课程委员会研究之后进行学期调整,允许学生调整学科层次或学科模块学习,实现教学班弹性流动和相对固定的有机结合。
3.梯度课程,多样化特色课程。“梯度课程”是指学校提供给学生选择的课程既有普及型即针对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课程,也有提高型即针对少部分学生特长或优势项目的优势课程。体育第一学段在各自行政班教学,之后第二至第八学段进行分类走班。我们开设了8个模块的普及型课程:篮球、排球、羽毛球、足球、乒乓球、传统武术、健美操以及花样跳绳,同时在8个模块中又增设以满足少部分学生特长发展的优势课程,如篮球模块设A级和B级,A级为打基础,B级为有一定基础开展场赛的;花样跳绳分A级和B级,A级为打基础,B级为竞赛表演型的。
“多样化”与“特色”指的是课程类型的多样化、校本化。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实践的深入,我校体育学科的“分层走班、双轨管理”的教学改革日趋走向成熟,目前计有17个教学模块供学生选学,并逐渐生成出《健美操》《花样跳绳》等校本特色课程。
总结一句话,“分层走班制”是循“自主选择”的理,搭“走班教学”的台,唱“满足选学”的戏,演“个性特长”的剧,育“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人。
1.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定合格率98%以上,学生基本能掌握2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参加校内外的体育活动更主动更积极。
2.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带动了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推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改革八年多来,学校开发了四十多门校本课程,逐渐形成了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涌现出一批精品课程。与此同时也让一大批有优势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近四年就有70多名学生被体育本科院校录取。
3.好风借力,在市区两级教育部门的指导下,我校从课程开发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师专业发展和资源支持支撑等方面不断改善和改进,逐步形成以体育课程为主的特色项目。而后我们又总结经验,把体育学科“分层走班”的做法“复制”到音乐、美术及其他人文学科,“艺体并举”特色办学项目呼之欲出。也正因为我们的积极探索,2014年底我校被泉州市教育局评为首批“泉州市特色办学多样化发展实验学校”。
教育部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各高中校要“调整教学组织方式,满足学生选学的需要,把走班教学落到实处”。随着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高考的形式和内容都将发生变化,固定班级统一授课的形式已然无法适应改革的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需要教学也应随之改革与其呼应,因此“教学走班制”将是目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较为合适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走班制”已经先行先试了8年多的学校,我们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与困惑,如师资水平参差不齐,资源配置不均,教学质量缺乏科学公正的评价,走班质量跟踪比较困难,课程的开发与开设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还受到社会的人才观与环境的制约。
应对“教学走班制”存在问题的对策有:
1.构建体美育教师培训机制。通过校本培训、教师继续教育、课题研究、经验交流、基本功比赛等途径,对全体教职工进行“艺体”知识培训,鼓励教师重修体育与艺术,提高体美素养。广大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着眼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切实把体育、美育贯穿育人全过程。艺术学科教师要做到一专多能,胜任专业教学和组织各种艺术体验活动,努力成为“体美双师型”教师。
2.构建体美育教研机制。组织体美育教科研力量,将学校体美育作为系统的科研课题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制定科研方案,确定子课题,围绕学科教学三维目标,确定学科体美育教学计划,整合课程方案,以此来指导学校实施体美育。要通过教科研提高师资水平,充分发挥学科骨干教师作用,开发体美育学校课程,营造浓厚的体美育教科研氛围。
3.构建体美育评价机制。体美育考核评价要从条件、过程、效果三个方面进行,尽快研究制定体美育评价标准,使得体美育工作健康发展。要将体美育考核纳入目标管理考核评估,将体美育考核评价指标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对学生的考核要与体美育参与度、课程选修、体美育表现等相结合。
4.构建体美育项目推进机制。根据目前我校体美育工作的突出问题、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重点推进的工作有:启动“美丽学校”建设活动,加强体美育课题网格化建设,积极开展体美育课题申报研究工作,强化体美育精品课程建设,加强体美育课程建设,适时举办体美育专题研讨会,鼓励和支持优秀教师举办体美育示范课,针对体美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积极探索体美育教学管理新办法、新措施;努力开发网络体美育资源,丰富数字化学习、生活空间,赢得网络教育主动。
5.构建体美育保障机制。要加大资金投入,切实保障学校体美育实施经费,要按照办学条件标准配齐、配足音体美专用教学器材,满足体美育活动和艺术教学的需要,保障必要的艺术活动正常开展。要大力引进有一技之长的体美育高水平人才,加大对体美育教师培训与培养的力度,在外出培训、进修等方面给予倾斜,为体美育实施提供必要的智力保障。
6.构建校内外实践活动合作实施平台。学校要立足本土,充分发挥当地体育及艺术专业团体、五老志愿者中艺术专业人员的作用,利用高等院校等资源,构建校内外合作立体式体美育环境。充分发挥闽南文化核心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一优势,做好闽南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将优秀的文化表现形式引入校园,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充分的体验美、感受美,让更多的精品文化融入学校的内涵建设中。同时,利用高校专业教育资源,打造中学与高校合作培养的平台,提升体美育的层次.
学校要引导学生家长主动承担体美育责任,在家庭生活、社会交往、生活方式等方面,营造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氛围。通过游览名胜古迹,参加郊游、远足、户外劳动等,欣赏自然之美,培养爱护地球家园、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1]翟晋玉.全人教育:培养健全完整的人[N].中国教育报,2015-08-19.
[2]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南宁:漓江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