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研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2016-04-16 18:13张鹉晋江市侨声中学福建晋江362271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研讨物理课堂教学

张鹉(晋江市侨声中学,福建晋江362271)

谈“研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张鹉
(晋江市侨声中学,福建晋江362271)

课堂中新课的学习是由教师讲述为主呢,还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去明辩问题的实质?这两种学习方式运用的不同,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笔者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多以“问题探究”和“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开展物理教学活动,收获了一定的成绩。

课堂研讨;小组合作;问题探究;交流互动

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课堂的45分钟时间安排为“课前段”“课中段”和“课末段”,“课前段”主要是做好教学导入工作;“课中段”则有较多的内容安排,也是一节课的重心环节,笔者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在本阶段的安排是,将本节课教学的核心内容、知识、概念和规律提炼成三个左右的问题,先由同学个人自学,再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和讨论,最终得出问题的结果。通过尝试,与我们提出的“导(学)、研(讨)、展(示)、练(习)、评(价)”五段教学模式相结合,无论是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在学生能力提升方面,这一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都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研讨”的内涵

1.“研讨”的内涵:课堂教学中的“研讨”阶段是课堂教学的重点,要求课堂上在每位学生独自自学的基础上,合作小组的成员之间形成默契,在学科小组长的带领下,一是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开展积极讨论,共同研讨,形成共识;二要根据问题依据文本寻求解答,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探索研展性与学科思维。尝试求解,谋求精准。

2.“研讨”的功能:这是课内的核心环节,是最能显示教师和学生个性、展示教师课堂智慧的重要环节。本学段的主要功能是:第一,注重问题解决。即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决学习中暴露和提出的问题;第二,关注思维拓展。即通过众人讨论,拓宽视野,拓展思维深度和广度;第三,重视能力培养。通过自主学习,在独立思考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借此才能实现高效课堂之“高效益”,体现教育的本质。第四,形成学习习惯。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改变他们只听不说、不注重思考、被动参与的不良习惯,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克服传统课堂“独角戏”“一厢情愿”等弊端,解决三个错位问题。

二、“研讨”后教的相关的理论依据

1.“研讨”的针对性原理。课堂上学生的“研讨”学习过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针对学生先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要有针对性的开展物理课堂教学,首先,必须对“先学”的成果进行必要的检查,这样既是为了防止学生“先学”走形式,又是为了能更准确切地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其次,在物理课堂中,要针对学生的问题开展有效教学,不能完全由教师讲授,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应放手让他们独立去处理问题;若遇到学生自己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那么教师应采用启发、引导等方式,带领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2.“研讨”的参与性原理。“先学”首先是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了条件,参与性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从而进一步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参与式的学习对学生认知的发展将有深远影响。这一教学方式注重的关键环节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它体现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且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要引导学生参与学,同时也参与教,还要让学生进行教学的评价。

3.“研讨”的开放性原理。教学过程中以“研讨”为主,就是一种开放式教学的必然结果。这种教学形式,更能体现出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因为他不可能完全按自己预先设定的问题进行教学,学生先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课堂上随时生成的问题,对教师都会形成一种挑战。

三、课堂上如何有效组织“研讨”

1.组织研讨的方式

(1)合作学习。将物理新知识、新概念和新规律(或检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形成有研究意义和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即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帮互学,生生互动,“兵教兵”,必要时可以组织班级讨论,引导学得好的小组解答其他小组的问题。

(2)合作学习中注意的问题。一是让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小组讨论,不要让任何一个同学游离于小组之外;会的同学应该主动教不会的同学,实现“先懂”带“后懂”,在解决问题中共同提高。二是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状况,纳入学业过程评价,记入模块成绩,以促进合作学习的开展。三是讨论要目标明确,限时完成,不要随意加减,讨论题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思维性,不要直接把检测题当成讨论题,更不要逐题讨论,要把检测错误率高的题目转化成有价值的讨论题。四是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要关注学情,注意获取学生的反馈。五是在倾听的过程中主动介入,转换角色,通过口头语言适时点拨、评判或启发,优化观点,拓宽学生思路,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新的境界。要注意引导学生由情境互动向思维互动的提升。六是在学生讨论中,教师要巡视教室,有效组织讨论,纠正违规行为和消极态度。激励学生,特别是胆子较小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大胆地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七是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讨论,促使学生实现互帮互学、“兵教兵”。八是合作学习完成后要进行再反馈,合作学习后多数学生依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归类总结、讲解阐述。

2.课堂“研讨”的时间安排:建议10—15分钟。

四、“研讨”阶段对师生的新要求

1.学生“学”的要求:课堂上要做到——学、听、记、议、练。

学:课堂中以自学为主,同时能积极与小组间展开讨论,学会合作学习。

听:在小组合作学习和共同研讨过程中,善于聆听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

记:对小组讨论过程中对自己有启发或有帮助的相关知识及时记录。

议:主动、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评议,勇于发现,善于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

练:对易错问题或新知的理解,在小组讨论中多问多练,巩固提升。

2.教师“教”的要求:课堂授课应做到——引、注、拨、解、授。

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注意不同学生和小组的启发引导。

注:在学生小组开展互动研讨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到每一个小组和每一个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拨:在巡视小组研讨过程中,发现问题偏离核心时要及时点拨,并引回“正途”。

解:对小组讨论中出现的个别疑惑问题要给予相应的指导性意见,提供一定的思路。

授:在关注到小组或个人有问题时,应及时参与到该小组的讨论研讨中,在研讨中授课。

五、“研讨”中易出现的问题

1.讨论目标不明确(内容、时间),时效性差。

2.供学生讨论的问题没有讨论的价值,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的热闹,浪费时间。

3.对讨论过程不组织、不参与,放任学生看热闹,置身事外。

4.互动对象局限于少数学生,讨论不充分,未能与小组形成互动,没有关注并发挥小组的作用和学科长的作用。

5.未能组织起有效的讨论,学生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缺乏组织讨论的技巧,班级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管理机制。

6.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只对答案,只重结果,不想知其所以然。教师没有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7.个别学生由于经常不主动积极参与,容易被边缘化。

六、物理课堂开展有效“研讨”的教学策略

一堂课是否有成效,研讨的“问题”设置至关重要,因为“研讨”环节是解决学生“不懂的问题”和教师教学的“重点问题”的结合点。学生的问题解决了、教师的教学目标完成了,这就是一堂有效的教学。因而,在准备“研讨”环节的教学中,主要应注意的几个方面是:

1.问题应有探究性。研讨一定是要围绕“问题”而展开,这些问题首先是要有“价值”的问题,如物理必修2“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一节的教学中,其核心问题是向心力的产生及大小和方向的判定。我们就要紧紧依据向心力的基本概念,提出如何研究向心力产生的条件及决定其大小的因素这类问题,做为课堂教学“研讨”的重点。如果没有提出核心的价值研讨问题,只是简单地提问什么是向心力?它具有什么方向?然后直接告诉学生向心力的计算公式F=mrω2,这类问题无探究价值,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探究。

2.目标达成性:我们有时为了一味追求某些个别学生的问题,而忽视了教学所要求的基本目标,也就不能形成良好的“研讨”效果。例如,物理必修2中“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节的教学中,从理论上推导,涉及到了动能定理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如果我们设计“研讨”问题时,不能兼顾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只强调某一方面的研讨,则既将所学知识“孤立”出来,又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兼顾重难点。教学的重点(依据教材)和难点(可能来自学生)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之所在。即,既要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又要解决学生的问题。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对“研讨”问题的设置应将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如,在物理必修1《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教学中,我们的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恒力F与物理的质量m、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之间的关系,而学生实验过程中的难点则可能出现在对“平衡摩擦力”的环节上,我们则应将这两个问题的进行“研讨”后,再进行相关实验,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关注学生学情。在“研讨”问题的设置上,不能只顾教材或教学目标的要求来制定,而是要根据学校不同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而定,如果“研讨”问题设置难了,学生无法“研讨”,反之,问题难度设置低了,就变成了“一问一答”式教学。“研讨”问题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和梯度,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研讨”的机会。如在物理必修1《弹力与形变》一节的教学中,就可以设置:①弹力产生在什么样的物体之间?②弹力应具有什么样的方向?③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一系列递进式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5.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科教学中,“研讨”的问题既要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又体现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核心内容,还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这一点就体现出教师的智慧之所在。例如在物理必修2《功率》一节的教学中,功率的推导式P=FV,在现实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中笔者以自己制作的微视频《飞机去哪了?》来引入新课,其中集中介绍了2014年马航、台湾复兴航空、亚航及2009年的法航飞机失事的原因分析,来阐述P=FV这一物理规律在交通领域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6.注重能力培养。其实“研讨”就是一种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要将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过来,让学生在“研讨”中学会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并同时学会与人分享、借鉴他人思想、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特别是物理学科的学习,问题探究、实验合作、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都是十分重要的能力,这也是学科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以上是我们物理学科开展“导、研、展、练、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以来的做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也坚定了我们继续开展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决心。

[1]余文森.先学后教:中国本土的教育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5(2).

[2]杨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J].山西电教,2010(5).

(责任编辑:詹国荣)

猜你喜欢
研讨物理课堂教学
只因是物理
处处留心皆物理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我不是教物理的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