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宝鸿(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体育系,广东佛山528000)
武术介入城市生活的思考——基于城市综合体的角度
石宝鸿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体育系,广东佛山528000)
摘要:依据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的内涵和标准,认为目前的武术很难承担起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国家体育软实力的使命。很大程度上这与武术作为社会存在的基础薄弱有关。城市是现代社会的主要标志,武术只有介入城市生活,才有可能获得坚实的社会基础。沿此思路,认为城市综合体是武术介入城市生活的载体或平台,构建武术类城市综合体有助于武术资源的整合,有助于武术社会空间的营造,有助于武术文化的再造,最终可以夯实武术的社会基础。
关键词:武术;城市;城市综合体;体育强国;文化强国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时过境迁,武术在现代社会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文化符号,其现实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也从侧面反映了武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危机。近年来,我国正在致力于中国梦的实现,在体育领域,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后不久,前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我国应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2011年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的目标指引下,武术迎来了发展良机。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武术的传承发展和现代转型,如何夯实武术作为文化符号的社会基础,是武术传承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城市是现代社会的主要标志,只有介入城市生活,武术才有可能获得话语权,成为主流的社会文化,武术的传承发展才会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本文从城市综合体的角度出发,思考分析武术介入城市生活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1.1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背景下武术的使命
体育强国的概念应是一个动态的、综合性的、不可量化和数据化的概念,更不能以指数的形式来体现,是一个国家体育定性和定量的综合体现,只有基本特征并无统一标准[1]。但从阶段性工作的角度而言,体育强国的内涵仍需要明确。从中国梦的角度看,体育强国不仅仅需要竞技体育的名列前茅和全民健身的广泛开展,更需要有中国的体育文化输出,即中国的体育发展模式或民族体育文化能够具有国内外组织动员能力,能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和影响力[2]。事实上,在“十二五”期间(2011- 2015年),我国体育工作已经启动了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的进程,其中的重要目标就是增强体育的软实力。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各省市开始了发展地方特色体育的探索,包括武术在内的民族传统体育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体育强国建设的突破口或切入点。
武术产生形成于中国古代社会,浸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又以特定的身体活动方式加以表现。在文化全球化的现代社会,武术责无旁贷地负有宣传中国文化、提高国家体育软实力的职责。“功夫”成为世界眼中的中国符号即是武术文化使者的明证。然而,武术始终无缘进奥运又证明了武术在文化输出道路上的曲折坎坷。所谓文化强国,其考量判定标准是:涌现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广泛传播的文化艺术作品和精品节目;文化产业的规模大幅提升,竞争力大幅提高,竞争中掌握话语权;文化人才辈出、济济一堂;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高,能够提出引领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各项议题……[3]。
依照上述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的内涵或标准,武术的使命应是国内外推广武术运动及其背后的中华文化,扩大武术的影响力,把握武术文化的话语权,并在武术文化产业上不断创新,形成规模和竞争力。对照我国武术的生存现状,不难发现,武术承担起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的使命无疑是任重道远。借助武术影视的传播,武术、功夫已经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我国丰富深厚的传统武术资源也对武术影视给予了有力的支撑,但武术影视不足以支撑整个武术的发展。相反,在审美疲劳后,武术影视虚假反映历史、夸大武术作用等问题也可能对武术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在武术的实践中,我国政府进行了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段位制推广和武术普及等工作;为维持生计和谋求发展,民间拳馆积极向现代经营方式(会员制、连锁店、网站宣传等)靠拢,艰难地进行着经营转型。总体而言,我国武术发展传承的问题和困难较多,这也导致武术未能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因此,在建设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武术的发展有必要开拓思路,找到夯实它在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中的根基。
1.2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背景下武术的根基
武术的根基在哪里?对于这一问题的答案,可以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得到。从纵向上看,在近现代武术主要是一种搏杀术,其习练者以武术作为谋生的手段,主要从事镖师、护院等职业;由于武术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在商品经济萌芽发展的条件下,有习练者以武术表演为生;最后,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基于强身健体、民风民俗、拳种影响等原因,武术在一定的地域自发传承发展。从横向上看,足球是欧洲国家的优势体育项目;一般来说,欧洲的足球强国都具有庞大的足球参与人群,产生了规模可观的足球产业,最为关键的是,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欧洲国家形成了自身的足球文化,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球迷文化;可以说,足球对这些国家体育和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纵向、横向比较再次印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武术的根基都在现实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在现代社会,武术的根基更多地与人的生活方式相联系。武术只有牢牢扎根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才会具备深厚的根基和社会基础,才能在体育强国与文化强国建设中取得一席之地。
具体而言,武术在现代社会的根基大体应存在于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武术应建立自身的竞赛表演体系;其次,武术应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项目选择;最关键的是,武术应拥有培育和发展武术文化的平台、载体或社会空间。本文认为,城市综合体正是武术介入城市生活、培育现代武术文化、建立武术社会存在的最优平台和载体。
一般意义上认为,城市综合体是指在城市中的商业、办公、酒店、居住、餐饮、展览、交通、文娱、社交等各类功能复合、互相作用、互为价值链的高度集约的街区群体[4]。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综合体建设不仅在一线城市铺开,二、三线城市同样迎来了城市综合体建设的高峰。在城市综合体发展的最初阶段,地产开发商扮演了重要角色。城市综合体的商业气息很浓,这符合城市市场交易场所的本质。
事实上,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公共服务是城市的三大职能,也是其本质特征[5]。当前我国的城市综合体总体上处于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发展阶段,其表现是商业城市综合体在城市核心地段的扎堆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综合体公共服务功能(如作为公共交流空间)逐步显现。首先,传统的商业综合体为避免同质化竞争,开始突出主题元素和强调体验功能,如万达集团在全国布局文化旅游城项目;南京多家综合体将艺术馆、艺术展览引入综合体等。其次,我国主题性城市综合体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如上海按照全国公共文化示范区的目标,建设首个博物馆综合体(海上文博苑),北京则建成了主打健康医疗的燕达国际健康城。在体育领域,上海虹口足球场东与鲁迅公园毗邻,西与高架轻轨相连,以足球运动为核心,集聚了体育、餐饮、美容桑拿、商场等现代化设施,成为体育城市综合体的代表。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动体育与住宅、休闲、商业综合开发”,这意味着体育类城市综合体或将越来越多地出现。
3.1有助于整合武术资源,实现武术的集约发展
城市综合体被称作城市中的小城市,它可以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满足相应人群办公、娱乐、社交、生活等多种需求,这种综合性正是武术传承发展最为需要的。多年来,我国武术发展多是零散化发展,缺乏统一的发展平台,未能形成合力。在城市中,多数武馆艰难地维持运营,在培训、文化传播、国际交流等方面寻求发展;一些武术类公司在探索武术商业比赛的发展道路;随着创意产业的兴起,一些公司投身到武术类创意产品的研发;武术用品制造行业则相对独立发展,规模和影响力有待提高;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主要靠政府推动,传承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部分企业家重金打造武术影视基地、武术主题公园;一些地方政府推动武术博物馆的建设。这些武术实践表明社会和市场对武术是有需求的,但由于武术资源的零散性使得武术的供给也较为分散,供给的分散最终也将对需求产生负面影响。可见,武术的传承发展需要类似于城市综合体的供需平台。城市综合体作为引导、培养人们武术需求的一个客观的物质存在,以此平台汇聚武术资源、形成合力,为人们提供一站式的武术服务。
3.2有助于开发武术的城市公共空间
建筑学理论认为,场所是有意义的空间,当空间从文化、历史、活动和特定的地域中获得意义时,才能称之为场所。场所精神的形成是利用建筑物给场所的特质,并使这些特质与人产生亲密的关系[6]。在个人权利意识较强的城市中,城市公共空间是个人日常生活交往的主要空间。
对于城市而言,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文化和特色酝酿、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由此,不难理解,发达国家职业球队的球场为何能成为城市的象征,为何球场的冠名权、拆迁、改建能够引发普遍的社会关注。我国武术的发展恰恰缺乏类似于球场的大型城市公共空间。
由于缺乏足够的城市公共空间,武术很难像足球、篮球等项目一样能够融入市民的体育生活中,更谈不上武术文化的培育。目前,武术在城市的传承主要以分散的武馆为主要形式。武馆的空间具有较大的排他性,多数只对付费的学员开放。武馆不能成为武术的城市公共空间。与武馆相反,城市综合体尽管所有权与经营权属于私人所有,但由于经营需要,城市综合体的空间均向公众开放。因此,城市综合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说,由于城市综合体不同的发展定位,城市综合体实际上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多样化的空间和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综合体、文化综合体、医疗综合体、教育综合体等都已有先例。这也说明构建武术类城市综合体,开发武术的城市公共空间同样具有可能。
3.3有助于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再造
文化从来不是僵化的,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原生态的文化是不可能存在的。我国的武术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综合作用的产物。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武术的整体或局部必然要经历一个消亡、适应、传承、再造的转型过程。只有如此,我国的武术才能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传承发展,我国的武术实践和文化才会一脉相承而又有所区别。显然,陶醉在武术的传说故事和武术影视中或者依靠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都是远远不够的。武术必须要寻求介入现代城市生活的方式,融入社会生活的多种元素,在不断的互动中慢慢沉淀出现代社会的武术文化。事实上,武术一直具有较强的文化关联。传统武术与古代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文学、养生、军事等有密切关系。在文化创意和内容为王的全球文化竞争中,武术在竞赛表演、教学培训、休闲旅游、影视制作、创意产品研发等方面同样有大展宏图的可能性。然而,从可能到现实,武术文化缺少一个强有力的孵化器,城市综合体有望成为这个孵化器。从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再造而言,将武术的各类营利和非营利组织、资源聚集在城市综合体中,在同行业的市场竞争和协作中,在类似于头脑风暴的交流互动中,武术文化有可能实现淬火,从而促进武术文化传承和再造。另一方面,城市综合体集购物、休闲、展览、演出等为一体,可以有效地介入市民的日常生活,这对培育市民的武术文化,夯实武术的社会基础同样有重要作用。
文化从来都是动态和活态的,它既需要继承,也需要发展。相对而言,文化的发展比文化的继承要更为困难。因为继承是指向已有的存在,而发展则指向未来,它是相对模糊、不可规划和预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的发展需要试验田。对于国粹一般的武术,城市综合体正是武术活态传承及酝酿现代武术文化的基地。与武术博物馆、武术创意园、武术主题公园不同,武术类城市综合体植根于城市商品经济和市民生活,它具有平民化和生活化的特点。武术复杂的文化联系也为武术类城市综合体的打造提供了可能。因此,假以时日,武术类城市综合体或许能够介入市民的生活,夯实武术的社会基础,并进而酝酿发展出现代武术文化。那时,武术在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中的使命才有望实现。
参考文献:
[1]姚颂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变“一重、二轻“格局,建设体育强国[J].体育文化导刊, 2009(8): 1- 8.
[2]黄莉.从体育强国内涵探究体育综合实力构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学刊, 2010(4): 15- 20.
[3]温宪元.中国文化强国的使命与方略[J].广东社会科学, 2012(6): 5- 12.
[4]龙固新.大型都市综合体开发研究与实践[M]. 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
[5]黄杉,武前波,崔万珍.国内外城市综合体的发展特征与类型模式[J].经济地理, 2013(4): 5- 6.
[6]李夏菲,廖琴,熊春华.场所精神的诠释——当代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 2012(12): 33- 35.
【责任编辑:周绍缨410154121@qq.com】
Thinking about the intervention of Wushu in city life——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citycomplex
SHI Bao- ho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Foshan University, Foshan 528000, China)
Abstract:Accordingtothe connotation and standard ofsports power and cultural power, Wushu is verydifficult to undertake the misson of carrying forward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 and enhancing the soft power of sports power. This is greatly related to the weak foundation of Wushu, as the social existence. The city is the main sign of the modern society, and Wushu, intervened in the city life, will be possible to get a solid social foundation. According to this thought, the city complex is taken as a carrier or platform of the intervention in city life for Wushu.The city complex can contribute to the Wushu resources integration, create Wushu social space, reengineer Wushu culture, and finallyconsolidate the social foundation of Wushu.
Keywords:Wushu; city; citycomplex; sports power; cultural power
作者简介:石宝鸿(1981-),男,山西阳泉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讲师。
收稿日期:2015-11-10
文章编号:1008- 0171(2016)02- 0088- 04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志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