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杰
Story time的教学一直是教研部门和一线教师重点研究的对象,为了上好Story time板块,教师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针对Story time板块的新单词、新句型进行“武装到牙齿”的细致研磨,再加上精心设计的一连串从大到小的问题,仿佛一位母亲在给自己的婴儿进行无微不至的关照,而正是教师如此细致的“喂养”,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失去主动思考的能力,也就背离了英语教学的初衷。因此,我们不得不思考,离开了繁杂的课件程序,离开了丰富的教学道具,离开了团队的集体智慧,当我们单枪匹马面对长长的Story time的时候,我们该怎样从容淡定地加工出家常课的“家常味道”呢?
译林新版《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4 Road safety是一个很多人都感觉比较难教的单元,尤其第一课时的Story time板块,相比较前几个单元而言,话题的趣味性不高,而新词的教授难度却显然增加了不少。正是大家的困惑引起了笔者的思考:这样一个有难度的话题,我们是否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整理成文,与各位同行探讨。
Story time板块作为一个单元的综合语篇,广大一线教师均能做到语篇教学的基本三步骤,即“读前——读中——读后”,而在读前活动的设计中,教师都知道要适当教授新词新句等新概念,引出单元主题。学生本单元要学的新词主要集中在和road有关的一系列单词和词组上,从road到pavement,从 cross到 crossing,从 traffic lights到redman和green man。 笔者经过两两比对,发现这些单词都有着很紧密的关联,因此便没有采取常规的PPT呈现方式,而是采用“捆绑式”字词教学,借助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辅以配套教学图片卡,让学生边看边猜测边理解。
第一组捆绑单词:road和pavement
T:Look at the picture.What’s this?Guess.
Ss:It’s a 马路.
T:Good,it’s a road.And what’s here?
Ss:人行道。
T:Right,it’s a pavement.
第二组捆绑单词:从cross和crossing再到zebra crossing
T:Now,look,a man wants to do this.(画一个箭头)This means to cross.
Ss:Cross.
T:Cross the road.And now look at this.
笔者将刚才画完的图适当修改成下图:
T:(呈现 Crossing图片)And now it is a crossing.
Ss:Crossing.
第三组捆绑单词:从traffic lights到the red man,the green man
(在黑板板书三种颜色的traffic lights,再加上教学用图)
T:At the crossing,we can always find these(画红绿灯图).What are they?
Ss:Red,yellow and green lights.
T:Yes,they’re traffic lights.
Ss:Traffic lights.
T:We also call them like this.(呈现 a green man和a red man教学用图)
Ss:A greenman,A red man.
总体板书:
设计意图:笔者从简笔画入手,让学生猜测以下画面代表什么,激发其想象力。学生边看边思考,教师借助板书和教学配套图片新授单词,直观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在谈话中输入单词的发音更易于学生掌握,例如cross的多次重复;在交流中科学地引导学生理解,考验学生的思维,从road到pavement的理解,从 cross the road到crossing再到zebra crossing,顺理成章,从traffic lights到the red man,the green man,所有新知识的呈现都是在学生可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来的。虽然没有花哨的东西,但却能够从多维度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
新授单词之后,笔者通过列举每年全国交通死亡人数这一事实,引出本单元学习的话题,充分突出了学习本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整个“阅读前”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可以时刻和学生互动,产生有意义的交流,更方便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灵活机动地处理重难点。当我们能够尽量不用花大量时间去搜寻课件所需要的资源时,教师自身的软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只要我们准确分析教材、把握教材,适时借助教学卡片、教学动画等教具和资源进行家常课的教学,同样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说过:“要把握住教材的核心知识,解决到底教什么的问题。”
本课的文本内容学习其实就是解决三个问题,即:1.如何安全过马路。2.如何在找不到斑马线的情况下安全过马路。3.在马路上的其他注意事项。于是笔者在设计这部分教学时就(采用了三步走的模式)围绕这三个问题,逐步上升学习任务,从而简单高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Story time的内容。
问题一:How to cross a road safely?
1.初看动画,了解大意
T:How tocrossaroad safely?
(学生观看课文动画)
T:Any ideas?
S1:We mustlook for a crossing.
S2:We must wait for the green man.
S3:...
在和学生一起梳理了本课新单词和词组并明确本单元主题后,笔者顺势抛出一个问题,即“How should we cross the road safely”?学生首先还是用一个general question,通过观看课文动画来整体理解。看完课文动画,学生基本都能或多或少给出一些答案。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这是一篇语段性很强的文章,因此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学生用一段描述来完成,而学生看一遍动画后只能抓住点的信息,暂时还不能用一段话来完整地描述。于是第二个任务应运而生。
2.独立寻找答案,合作朗读段落
T:I know you can say a little about the answer.But you can’t give the whole answer.So now open your books and try to find and read itwith your partners.
Ss:...
大多数学生在看完动画后对课文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能够回答出与第一个问题相关的信息,但是本课段落式表达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因此,笔者先让学生独立寻找问题答案,之后与同桌合作进行朗读,让学生通过合作朗读能够提高表达能力。 译林新版《英语》相对之前的版本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除了对话式文本外,描述性的、段落式的小语篇占了一半。这些内容相比对话性的要求略高一些,学生掌握起来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借鉴合作学习的优点,在本课中我让学生同桌朗读,并想象警察的语气,让枯燥的、讲规矩的文章变得有趣起来。虽然是自己的家常课,但适当根据自己的特点加入一点“调料”,这样的“家常菜”才更能带有自家的味道。
问题二:How should we cross the road safely if we cannot find a zebra crossing?
合作学习之后,当学生都能够又好又完整地掌握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时,笔者抛出第一个问题的升级版问题:How should we cross the road safely if we cannot find a zebra crossing?这次,为了发挥教学光盘的示范作用,笔者让学生跟着光盘跟读一遍之后再回答问题。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经验,学生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易如反掌了。
这样的设计源自流行教法带来的思考。笔者发现现在的语篇教学有一个悄无声息的“滑向”,就是问题问得越来越细,有的还是在学生对全文没有一个整体概念的时候就开始提出非常细节的问题,最后学生在寻找一个个问题的答案中逐渐丧失了对语篇教学的兴趣。鲁子问教授认为,在家常课中应避免使用把一个接一个的细碎问题作为唯一的学习文本的手段,应该放手让学生通过一些跟读巩固朗读,再通过合作,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在朗读和阅读中强化对文本的理解,而不是通过被动地回答问题去理解文本。
问题三:What else do you know from Story time?
(解决第三部分文本,即在马路上的其他注意事项)
T:Now we know the two ways to cross the road safely.What else can we learn from the Story time?
S1:We mustn’t run on the road.
S2:We mustn’t play football on the road.
S3:...
T:You are right,but can you summarize what you said?
S:We learn other rules on the road.
T:Well done.
在解决第三个问题时可以看出,学生归纳英语段落的能力普遍不高,但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是能够顺利进行总结的,而这样一个从点到面逐步归纳段落的过程,正是学生真实的思维加工的过程。
家常课之所以称为家常课,是因为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没有丰富多彩的形式,而是利用学习材料本身的特点自己进行加工,保证学生以最常态完成学习任务,完成教学目标,整节课就像一道“家常菜”,实惠可口,朴实又不失营养。在本课的文本学习中,笔者根据文本特点,从三个问题入手,一步步提升问题的难度,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综合。这种“螺旋上升”式的任务推进模式,让文本的整体结构在学生的脑中一步步变得清晰。这样的一节家常课,学生学的过程并不折腾,而是踏踏实实一步步走进文本、理解文本。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实践中提倡在课堂结尾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在一些家常课中,有一同行出于节约时间考虑,自己进行总结。笔者认为既然是家常课便不用担心学生的回答不理想,可以放手让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这样一种师生角色的反转,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体。
T:So what did you learn today?
S:We learned some new words about road safety.
S:And we know some rules about road safety.
T:Good,so how many parts does the Story time have?
S:Three.
T:What are they?
S1:Part 1How to cross the road safely?
S2:Part 2How to cross the road safely when you can’t find a zebra crossing?
S3:Part 3 Some other rules on the road.
T:Yes,good job.
首先是教师设置了解决文本的三个问题,最后再由学生总结全文的结构。这个过程呈现的一种螺旋上升的学习思路,就像一个电影镜头,从大到小再到大,不断聚焦同时又由点到面,一个个学习的任务犹如镜头的聚焦,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逐步提高,Story time的整体内容也随着任务的解决而深入学生的脑海。
对于Story time这个板块,如果学生只是跟着教师一步步学完生词,接着又基本会朗读课文,这只是教师教完了,而不能代表学生学完了。因此,笔者认为,家常课中还应该留一些时间让学生主动对不解之处提问。
一般而言,学生提出的问题通常由其他学生先来尝试解答,基本都能通过生生互助这一方式得到妥善解决。而在本节课中,因为笔者利用简笔画和教学图片卡将课文中所涉及的生词都解决了,因此当笔者给他们时间主动提问时,学生纷纷表示没有疑问,这时便是突出学生易错点的机会了。
T:On Page 37,...and look out for cars and bikes.What does it mean?
Ss:看汽车和自行车。
对于易错点“look out for cars and bikes”,学生都会理解成“看汽车和自行车”。于是笔者便通过让学生再次结合上下文揣摩,从而得出look out是指“当心和注意”的意思。
个性化地处理教材中的“易错点”,是一线教师在处理教材文本时不可或缺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提出学习中的问题,从而进入一种积极主动思考的状态,则是在“家常课”中必须掌握好的火候。
译林新版《英语》的选材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学生对于书本中的话题有更多自己的认识。同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表达欲望的增强,几乎每个单元中总有些学生能表达与众不同的观点。
鉴于此,笔者在本节课最后也放手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时间。其中有学生抓住“You can also cross the road with other people.”,指出这句话带有“中国式过马路”的意思;还有学生觉得课文中“You must first look left,then right,and then left again.”这句写得太啰嗦,其实他们不懂美国驾驶执照考试书上也是这么啰嗦的。再如六(下)Unit3 A healthy diet中,Yang Ling的diet被多数人认为是healthy的。但是有学生认为她“eats a little rice”这点也是不健康的,而有的学生则认为,这个“She eats a little rice.”要看她是否在减肥还是本身比较挑食。
由此可见,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字面意思,他们中的部分人已经能够辩证地看待教材并积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这样的理解水平要比他们能够回答教师设置的一个个细节问题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作为家常课执行者的我们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将现实生活与文本建立起一定的联系,鼓励学生积极思辨,大胆表达,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Story time板块是一块丰富的语料,其中蕴含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想要处理好,需要我们付出辛苦的劳动。本文中所谈的“家常味道”不过是借助一种“通感”的手法,表达一种上课的理念,那就是简单、科学、有效。简单的教学手段、科学的教学设计、较高教学效率,这些应该就是家常课应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