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对话提示语习得语言文字运用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实录及点评

2016-04-16 06:55阮美好特级教师黄淑琴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10期
关键词:巴迪小巴首诗

阮美好(特级教师) 黄淑琴

【设计意图】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人教版五上)一文是由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创作的自传体短篇小说改编的。课文前后两个部分的叙述角度和言语表达方式有明显不同,第一部分“童年的故事”以对话描写还原故事情景,穿插心理描写。第二部分“后来的认识”侧重于叙述和议论,是对往事的深度思考和认识,即感悟。小学课文以叙事性作品为主,其基本结构就是“叙事感悟”,“叙事”是生活图景的鲜活再现。“感悟”是从生活图景中提炼出来的抽象道理或哲理,其抽象性决定了它必然成为学生理解课文主旨、揣摩语言文字的难点,而突破难点的最佳途径是借助课文所描摹的生活图景,即前面的故事部分。因此,本文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该着重对话和心理描写互为牵动的故事叙述,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语言走进课文情境,在读中体验主人公的经历,然后聚焦对话的提示语。

【教学实录】

一、精读对话,聚焦提示语

师:(引出对话)放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身临其境地体验:童年的这段记忆,留给巴迪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生自由读书,汇报交流。)

生:母亲的表扬和父亲的批评。

师:请用红色的横线画出母亲的评价,用蓝色的横线画出父亲的评价。(生画句子,师巡视指导。)

生:(读)“巴迪,真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师:话语中带有母亲的评价。还有吗?(生汇报)

师:这句话是隐藏着母亲的评价。那么,父亲的评价呢?(生汇报)

师:你发现他们说的话感情色彩是怎么样的?

生:一个是表扬,一个是批评。

师:你们读母亲的话,我来读父亲的话,可以吗?

生:可以。(生读母亲的话,师读父亲的话。)

师:通过朗读,我们感觉到了,他们的评价话语感情色彩完全不一样。巴迪也听到了两种不同的评价,产生了不同的感受。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课文还给人物的评价话语添加了提示语。同学们知道什么叫提示语吗?

生:知道。

师:太厉害了!你说说看——

生:提示语有的在话前,有的在话中,有的在话后。

师:你举个例子,在话前的。

生:(读)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

师:太棒了!你真会读书!

师:(出示句子“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前面的部分是提示语,后面的部分是母亲的话语。你们读提示语,老师读母亲的话语,好吗?你们要好好提示我该怎么读。开始——

生:(读)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

师:(读)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师:我们不仅听到了母亲的话语,还——

生:还体会到母亲的兴奋。

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生:因为母亲说“多美的诗啊”!

师:你听清楚了母亲的话语。

生:还看到了母亲,她“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

师:(引导角色体验)小巴迪,你看到了怎样的母亲?

生:(角色置换)(多人)兴奋的母亲/高兴的母亲/快乐的母亲。

师:母亲为什么如此兴奋、快乐?

生:因为小巴迪七八岁就写了第一首诗,了不起。

师:母亲的内心是多么激动、兴奋啊!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生齐读句子)

师:除了话前的提示语,还有话中和话后的提示语,请用括号标出来。(生画出提示语,师巡视指导。)

师:(出示母子对话片段:“妈妈,爸爸下午什么时候回来?”我红着脸问。“他晚上七点钟回来。”母亲摸着我的脑袋,笑着说。)从对话的提示语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我?

生:我看到了红着脸的“我”。

师:“红着脸”表示什么?

生:害羞的我。

师: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母亲?

生:(多人)快乐的母亲/看到了慈祥的母亲。

师:看到慈祥的母亲,让小巴迪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生:他产生了自豪感。

师:文中有一个词语写出了这种自豪感,它是——

生:得意扬扬/满怀信心。

师:慈祥的母亲给他热情的鼓励,让他得意扬扬,接下来,小巴迪做了一系列的举动,做了些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2~4自然段。

生:(读)“我用漂亮的花体字认认真真地把诗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一圈花边。”

师:这些举动是他内心如何的表现?

生:自豪感的表现。

师:对。正因为如此,小巴迪才有如此的举动。这位同学有话说——

生:(读)“妈妈,爸爸下午什么时候回来?”我红着脸问。我有点儿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爸爸看到我写的诗。

师:(引导角色体验)小巴迪,你为什么这么关心父亲呢?

生:(角色置换)因为我想让父亲也高兴。父亲是公司的重要人物,他的关心是最重要的。

师:父亲既然如此重要,要是父亲也赞赏的话,那么,这首诗真的是了不起!

师:理解了,非常好!哪位同学还有话说——

生:(读)“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的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师:是啊,慈祥的母亲给他带来了这么强烈的自信心,让他得意扬扬。

师:(出示父母对话的片段)接下来,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父亲,看到了怎样的母亲呢?这提示语让我们看到了——

生:看到了严厉的父亲。

师:(提示)哪里让你看到了严厉的父亲?要注意发现提示语中的关键词。

生:“‘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师:父亲哪一个举动引起你的注意?

生:扔。

师:“扔”是什么词?

生:动词。

师:请给动词标上“△”。

师:父亲竟然把小巴迪的诗扔回原处,这个“扔”让小巴迪内心感到怎样?

生:(多人)让小巴迪感到很伤心/自信心一下子没了/他感到十分失落/他的心情十分难过!

师:仿佛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他难过到了什么程度?

生:(读)“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师:我们继续。你还看到了怎么的父亲?

生:我还看到了毫不退让的父亲。

师:(引导角色体验)父亲,难道您认为孩子写诗不应该鼓励吗?

生:(置换角色)应该。但是,也要给他一些批评和指点。让他以后写得更好。

师:孩子七八岁就会写诗了,你觉得不应该鼓励吗?

生:(置换角色)应该。

师:哦,您退让了。但是文中的父亲毫不退让啊!

生:越鼓励他,他就会越自豪。

师:自豪不好吗?

生:呃……是骄傲。

师:有一点儿骄傲也未尝不可嘛。

生:可是他非常骄傲。

师:非常骄傲会有什么后果呢?

生:就会退步。

师:你为什么不肯鼓励你的孩子?

生:如果这次鼓励了,他骄傲了,就会退步。

师:所以你毫不退让!

师:我们看到了毫不退让的父亲。父亲毫不退让的理由还有一个,这首诗实际上写得——

生:不好。

师:用父亲的话说,就是——

生:“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师:我们看到了截然相反的父母亲,一个热情鼓励,一个严厉批评。

师:母亲为什么要鼓励?是因为他这首诗写得很好吗?

生:不是。是因为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师:你很了解母亲的心,虽然你是个男孩子。

师:那么父亲,你为什么那么严厉?

生:因为不给他一点批评,他就不会努力改正。再说,这首诗写得不精彩。

师:我们来读读这个片段,还原当时的故事情景。请一位同学当母亲,一位同学当父亲,其余同学读旁白。

(学生配合朗读父母的对话,一男生读父亲的话,一女生读母亲的话,其余同学读提示语:)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大提琴音乐悄然响起)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个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师:读得太好了!掌声给这两位“父母”,因为你们精彩的朗读,眼前仿佛出现了当时的情景,我们不仅听到了,还看到了。看来,这提示语还真的不可缺少!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小巴迪当时所面对的一切。这两种极端的评价话语,这历历在目的情景,让我们也感同身受啊!

二、写练迁移,运用提示语

师: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历类似的事情,父亲或母亲对自己的评价话语会在自己耳边响起,是那样的清晰,那是令我们感慨的!拿起笔,写下那句对你触动最大的话,写上提示语,开始吧,同学们——

出示练笔提示:(1)根据当时的情景,给人物的对话添加提示语(神态、动作、语气等)。(2)写出你当时的内心感受和反应。

(生在大提琴的音乐声中进行小练笔。师巡视指导,及时表扬学生能够活学活用。)

师:90%的同学完成了,我们一边读一边听。

师:你清晰地呈现了当时的情景。

师:你的人物对话写得真好,让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刚才我们操练了一遍,学会了写对话和提示语。

三、小结过渡,引导自主阅读

师:(总结板书)慈祥的母亲让小巴迪“得意扬扬”,严厉的父亲让小巴迪“失声痛哭”。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语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个“和”字告诉我们什么?

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都表现出父母对自己的爱。

师:很好!我们刚才学习了三种提示语,话前、话中和话后,有的对话是没有提示语的,在课文的第15自然段,课后可以把它找出来,并联系前后的句子了解它的写法。

师:巴迪长大后认识到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后来的认识”作者换了一种写法,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尝试学习。下课。

【点评】

这是一堂成功的好课,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认真研究这堂课,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什么样的课是扎实的、真正的语文课。

一、准确的教学定位

培养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的专职。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帮助学生积累、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仔细分析近年来阅读教学的公开课,抛开教学形式、手段不论,单就教学的内容而言:不少教师乐于在教育内容上深挖洞广拓展,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定位在对课文的内容(教育内容)的解读上,且整体感悟、深入探究、延伸拓展等教学环节都只重内容,不重视语文教学内容的落实:不重视对课文语言积累咀嚼品味,缺少了对语文形式的提炼、归纳和吸收,忽视甚至放弃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这种只重人文内容不重语言材料(形式)的倾向,致使阅读教学不够细化,言语教学被边缘化,似乎阅读教学只需对课文主题进行理解归纳和探究,学生只要对作者情感有了体验和感悟,就可以提高语文素养。这实在是对语文教学的极大误解。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篇自传体短篇小说。不少教师将本文的教学价值定位于“如何理解父母的爱”,将教学的立足点确定为引导学生感受理解父母不同形式的爱,而忽略了承载这个思想情感内容的“言语形式”这个物质的存在。这样的教学处理,淡化甚至偏离了语文,更像是以课文为引子、以“爱”为主题的班会或思品课,使学生难以在语文认知上得到帮助。

阮老师确定的三个教学目标,很好地反映了语文学习的三个层次:积累、理解和运用言语。“揣摩人物说话语气与心理变化,了解爱的不同表达形式,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对人物情感的理解。”立足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爱的表达形式。通过对言语形式的探究来获得其中所蕴含的情意,让学生以朗读的方式传达自己的理解,以此渗透对学生的爱的引导。这样的目标定位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又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明确合理。

二、精妙的支点选择

近年来,观摩一些阅读教学,发现有的教师尽管在引导学生完成教学板块上做得基本到位,但由于教学的展开缺少一个必要的“支点”,使得教学板块与板块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结,缺少一个整体的结构,教学过程是零散的,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因而,根据教学目标、文本特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点,并选取一个或几个切入口作为教学的支点,围绕“支点”设计出有序的问题或活动,以一点贯全篇,稳步推进教学,是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精读对话,聚焦提示语”是这节课的主体教学环节。在这一教学环节,阮老师以“对话的提示语”为支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感受人物对话的感情的同时认识提示语的使用和作用。我们从课堂对学生的观察可以知道,学生原来对提示语的把握不够充分,可以说一知半解。但阮老师不是将提示语的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结合具体语境引导学生随文学习:以学生原有知识为起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读—悟—说—再读—写,一环扣一环,教学过程流畅自然,做到了(学生)读得充分,练得到位,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获得提高。

三、智慧的对话生成

语文学习就是要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父母的爱蕴含在具体的细节之中。细加品析,我们会发现阮老师巧妙运用追问,紧扣文本语言,不断深入的问题引领,将父母尤其是父亲对儿子那份细致入微的爱,真真切切地挖掘出来。追问,需要教师精心把握课堂生成;以问题引导学路,更需要教师自身强烈的语言素养和高超的教学智慧。

有一个教学细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阮老师借助文本的对话提示语,从听觉和视觉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体味言语,在“置换角色”中感受文本人物的行为和情感。“置换角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师生对话中的契机,让学生充当作品中的角色,借助假设和追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以获得对文本(作品)中形象与情感的深入细致的理解和认识的一个方式。

猜你喜欢
巴迪小巴首诗
小巴郎 大飞机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一起加油
一起加油
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吃个蛋饺,捡个元宝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