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交龙
【摘 要】 文章介绍了关联理论及其框架下的文化缺省,认为出现不可避免的文化缺省时候,这对译者来说是最大的挑战。然而关联理论却提供了相对可行的理论。文章探讨在关联理论指导下习惯用语英汉翻译的策略:保留原形象—追求最大关联;改变原形象—寻找目标语中最佳关联形象;摒弃原形象—寻求最佳关联交际,
【关键词】 关联理论;文化缺省;最大关联;最佳关联
一、习惯用语
习惯用语在会话中人们经常使用,通常是作为完整的意义单位来运用的词组。其整体意义不是各组成部分个体意义的简单相加,而常常是由它的比喻意义而产生的一种修辞意义。习惯用语的口语色彩较浓,在母语人群当中流行广泛。习惯用语常常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是语言经长期凝练沉淀而固定下来的,习惯用语的范围很广,包括成语、谚语、俚语、俗语等。不同民族会形成不同的习惯用语,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习惯用语,这就决定了习惯用语的翻译相当困难,因为不仅要译出源语的基本含义,而且也要照顾到其延伸出来的深层含义,这样才能保证文化交流过程中不会产生遗漏信息的现象,达到最佳程度共同认知。笔者在这里试图用关联理论来谈论一下这一复杂语言现象的翻译。
二、关联理论及其框架下的文化缺省
1、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DanSperber和Deirdre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的理论。关联理论有两个原则。一是认知原则,认为人们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关联相吻合。二是交际原则,交际行为都应该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这两个原则都凸显了语境在交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该理论认为交流的过程总是从说话者的明示开始,给推理者一个暗示,这样听话人再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推理,这种推理过程就是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简单来说,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因此,话语的关联程度依赖于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语境效果与关联成正比,处理能力与关联成反比。作者把处理努力理解为认知语言环境所消耗的脑力,关联性越强,话语就越直接,认知所耗的脑力越小,给受话者带来的认知负荷就越小;关联性越弱,话语就越隐含,消耗的脑力越大,受话人的认知负荷越大。交际中说话人对认知负荷增减的利用就表现为一种交际策略的利用。
2、关联理论框架下的文化缺省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这就决定了翻译不是纯属语言转化的过程,一种常见的现象就是经常会出现文化缺省。文化缺省干扰了译者传递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加深了以入语读者的理解能力。缺省是一种有效的交往策略,交往过程中因为双方共享某种信息,而采取缺省的方法以达到语言的经济原则。而文化缺省则是“作者与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特性的交际现象,是某一特定文化内部运动的结果”。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不仅仅存在于语言系统,同时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差异,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约。因此译者在处理原文时不仅仅要抓住两种语言,相关文化表面所呈现的差异,也要顾及到译入语读者的认知心理以及推理过程。
例如:“亚洲四小龙”如果直译为“theFourAsianDragons”,那么西方人会把亚洲四个强大的新兴国家看作是“恶魔”。因此译为“theFourAsianTigers”,较好。用英语中与“龙”同等作用的意向“虎”取而代之。“龙心凤肝”如果译为“dragon'sheartandphoenix'sliver”就会产生重大歧义,因此译为“raredishes”就可以传达源语中的文化信息。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都可以证明文化缺省至关重要。
三、关联理论下习惯用语英汉翻译策略
1、保留原形象—追求最大关联
由于习语的形成是在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甚至宗教的发展中形成的,其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翻译习语时要求译者有历史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沉淀,同时拥有全方面全方位查找信息的能力。但是,英汉两种语言在很多方面也存在很多相似之处,许多英汉习语不仅在字面意义形象意义上相似或相近,就连隐含意义或背景意义也相似,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与形象意义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用关联理论的观点来看,双方的认知语境是一致的,这个时候目标语读者“不费吹灰之力”,付出极少的认知努力,就会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因此可以采取保留原形象的办法,例如:“lookonwithfoldedarms,袖手旁观”,“callwhiteblack,颠倒黑白”,这几例既保留了原形象,又传达出目标语读者所能接受的形象,也就是说这一形象均为源语读者和目标语读者所接受,本身就拥有共同的认知语境,因此,必然会达到最大关联,获得最佳交际效果。
此外,还有一些习语原本是需要付出一些认知努力才能达到共同语境,寻求到最佳关联,但是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融合,这些习语中的形象在长期的认知过程中已经被目标语读者所接受,这时候保留原形象能够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目标语读者付出很小的努力同样理解,达到最大关联。例如:“Bearmedtoteeth,武装到牙齿”,“Killtwobirdswithonestone,一石二鸟”,这两个习语中的形象在刚开始时不被目标语读者所接受的,但是随着国与国之间的频繁交流,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也在不断融合,通过保留原形象的方法也可以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因此,这种方法是建立在源语读者与目标语读者有共同认知和语境的基础上的,目标语读者甚至不费任何力气就能够达到最大关联。
2、改变原形象—寻找目标语中最佳关联形象
由于生态环境,社会习俗,物质精神文化的不同,翻译时不免会遇到障碍,而且最大的困难是,源语中的习语的形象可能在目标语中找不到对应的形象,来使目标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的反应。关联理论另一个重要的原则是要进行推理,对输入的信息要进行编码推理,对于这种文化缺省,应该找出在目标语中与源语形象中最对等的形象,达到共同认知的语境。这个时候就有必要改变源语中的习语形象,寻找目标语中最佳关联形象。
例如:
(1)to laugh oneshead笑掉某人的大牙
如果翻译为“笑掉某人的头”是汉语母语人群无法理解的,不免会贻笑大方,不知所云,但是,汉语中有“笑掉大牙”一说法,这时候通过对上下文语境的分析,进行推理,发现汉语中其实是有相同的形象是可以用来表达同样的意思。这样通过改变源语中“头”的形象换为“牙”的形象就可以达到最佳关联。重要的是源语读者和目标语读者有了共同的认知。
(2)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
如果不做任何处理翻译为“挥金如水”,则不能被目标语读者接受,这是目标语读者认知领域中不存在的形象。但是听者可以推断出“挥金如水”犯了严重的“翻译腔”问题,可以通过把“水”的形象换成“土”的形象,译文就会显得自然。目标语读者和源语读者在交际时不会有任何分歧。
3、摒弃原形象—寻求最佳关联交际
在翻译中,文化缺省的现象给译者无疑带来重大的挑战,因为保留原形象和改变原形象的方法都无法使目标语读者产生与目标语读者相同的认知和交际,这时候就要通过摒弃原形象的办法,寻找与目标语具有最佳关联的形象,寻求最佳关联交际效果。这种方法经常用在一些非常见的习语中,习语包含强烈的或文化或宗教或历史的内涵。例如:“Aspooraschurchmouse,一贫如洗”、“AspoorasJob一贫如洗”,这两例选自《圣经》可以看出译文和原文的形象已经毫无关联,这种文化缺省的存在不可避免,同时要积极付出认知努力进行应对。如果采取保留原形象和改变原形象的方法,均不能达到最佳关联,如果不对希腊神话和《圣经》中的相关背景知识了解,也不会有最佳关联的。但是经过对源语的推理加上源语的暗示信息,就可以建立最佳共同的语境认知,摒弃原形象的过程就是进行推理过程,通过有效的长时期努力,达到了最佳关联。
由于习语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其背后暗含的文化信息有时候深不可测,尤其是出现不可避免的文化缺省时候,这对译者来说是最大的挑战。然而关联理论却提供了相对可行的理论,本篇文章根据习语中的形象的保留、改变和摒弃三个角度浅谈了一下习语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的翻译,但是这三个角度并不能解释所有的习语翻译,这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体来说,关联理论对于习语翻译来说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Sperber,D.&Wilson;,D.1986.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Oxford,Blackwell.
[2] 何自然,Grice语用学说与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
[3] 何自然推理和关联,[J].外语教学,1997.
[4] 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2003.
[5] 怀化学院学报,2006(7).
[6] 袁小英,李剑霞.试论关联性理论角度下优化英语习语翻译[J].考试周刊,2007(32).
[7] 李占喜.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管窥翻译过程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