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禾
【摘 要】 文章以和田市和谐新村的建设阐释了在新疆“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崭新理念。概述了新疆以民族互嵌式社区为抓手促进民族交融的理念;介绍了和田市构建和谐新村促进民族交融的实践。认为,必须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主动嵌入,多管齐下,最终才能实现各民族各美其美,共生共荣,夯实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社会基础。
【关键词】 互嵌式社区;民族交融;实践;探索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在新疆“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崭新理念。2014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讲话强调,“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形成相互往来、邻里守望的友好关系”。新疆各地陆续着手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但是各有千秋。其中,和田市和谐新村的实践非常具有代表性,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以民族互嵌式社区促进民族交融的理念,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以和田市和谐新村为切入点,对新疆以民族互嵌式社区为抓手促进民族交融的理念与实践进行了梳理与思考。
一、新疆以民族互嵌式社区为抓手促进民族交融的理念
1、坚持党的领导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民族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讲政治原则、讲政策策略、讲法治规范,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
各族干部都要以党和国家的事业为重、以造福各族人民为念,齐心协力做好各项工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和“三个不吃亏”的用人导向,把懂不懂民族政策、会不会做民族工作作为硬指标,选好人、用好人,打造一支政治过硬、对党忠诚、敢于担当、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加强基层基础建设,通过“访惠聚”活动,培养基层干部、建强基层组织,全面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加强作风建设,按照“三严三实”要求,持之以恒反“四风”、转作风、树新风,着力提高群众工作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努力把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转化为民族团结的实际成效,不断开创新疆民族工作新局面。
2、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增强认同
促进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这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地区,解决好文化认同问题极为重要和关键。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正如张春贤书记指出:要各去所偏,归于一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这个关键。大汉族主义要不得,狭隘民族主义也要不得,它们都是民族团结的大敌,严重的还会被敌对势力利用。
发挥现代文化引领作用,大力发展一体多元、融合开放、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文化;着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内心认同,不断强化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构筑新疆各民族共有文化和精神家园,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把各族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积极主动开展“去极端化”,坚持疏堵结合,用好“五把钥匙”;发展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着力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化解隔阂、增进信任,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使各族人民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3、增进团结、改善民生与改革发展相得益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要把发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促进民族团结、改善民生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新疆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式发展。需将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相结合,围绕民族团结、改善民生谋划经济社会发展,通过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改善民生,更多地关注就业、教育、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要通过抓发展、惠民生,让群众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解决好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生活问题,使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使发展成果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民族团结上,不断增强党在各族群众中的凝聚力,不断增添爱国爱疆正能量,让全疆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4、法治保障,依法保障各族群众权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征程。自治区党委八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把依法治疆作为治疆基本方略,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必须坚持“反暴力、讲法治、讲秩序”,必须强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必须坚持依法治疆和以德治疆相结合。
依法管理民族事务,是依法治疆基本方略的体现和要求,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确保各民族享受和履行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的需要,也是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使他们懂得法律是底线,也是高压线,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二、新疆以民族互嵌式社区促进民族交融的实践探索
1、和田市和谐新村促进民族交融的实践
2014年3月,和田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团结新村项目建设。新村位于和田市吉亚乡北段,左邻阿和公路,距离市区30公里。项目计划总投资18亿元,规划面积10万亩。按照一次性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建设。2014年,项目已投入1.4亿元,完成了村委会阵地建设,配备了两委班子。
团结新村新建定居房212套,每户占地面积676平方米。其中,住宅区81.79平米、牲畜棚圈77.97平米,牲畜活动区80平米、院落436.24平米。建设温室蔬菜大棚424座、每座占地1.2亩;建设草料基地两个,养殖区4个。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当前,首批212户民汉群众已经入住并投入生产。2015年将再建321套住房,1500座温室蔬菜大棚。首期种植的212座温室大棚蔬菜长势喜人,大部分已经上市,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生产、当年见效。
建立团结新村时,消息一经发出,很快就有各族群众积极报名。经过一定的审核程序,确定迁入的群众大多数是拆迁户、失地户,年龄多在25-45岁间。目前,团结新村共有212户,由汉族和维吾尔族构成,按照嵌入式的原则,汉族住户和维吾尔族住户交叉入住。每户交3.5万元和2千元大棚租金,即可享有600多平米的住房和配套设施。根据调研走访情况来看,首批入住的汉族和维吾尔族住户对生活和生产的条件都非常满意,脸上都洋溢着喜悦。
2、和田市和谐新村取得的积极效应
和田市团结新村的建设,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不止体现在增进巩固民族团结方面,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效益也日益显现。
(1)增进民族团结,消除民族隔阂。新组建而成的团结新村,打破传统基层社会的宗亲结构,突破已有的熟人社会,更有利于人们放下包袱和顾虑,在同一个平台上开始新的生活,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达成信任,消除隔阂,加强团结。团结新村里,大家主动相互往来,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一起种菜劳动,一起研究养殖技术,逐渐形成了习惯,形成了融洽的民族关系。调研中,一户40多岁的四川籍汉族村民开心地告诉我们,他和维吾尔族邻居经常在家里喝点酒聊聊天,他已经学会了不少生活常用的维语,交了几个维族朋友。目前,绝大部分民汉群众正在相互学习双语。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的生活模式,使彼此之间从不认识、不了解到成了邻居、朋友,不仅拉近了空间距离,也拉近了心理距离,加深了感情。入住团结新村几个月来,从和田市不同乡镇搬迁来的民汉群众相互融为一体,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民族隔阂,巩固了民族团结。
团结新村是对“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的积极探索,对和田市和谐稳定产生重要意义。团结新村的建设是消除民族隔阂、增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是实现和田市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目标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团结新村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形成团结互助,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促和谐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示范引领作用。
(2)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入住团结新村以来,广大入住群众生产积极性不断高涨,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经我们走访了解,大部分群众认为,来到团结新村有了稳定的住所、稳定的事业、稳定的收入来源,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老百姓“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在这里得到了真切的体现。
团结新村以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特色种植、养殖业为主,并且鼓励大家开办农家乐、休闲旅游等农村第三产业。团结新村建设以来,不仅解决了212户农牧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也为广大农牧民提供了一个自产自收自销的发展平台,而且成立了多个合作社,已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有效促进农牧民增收。同时,对于平抑和田市副食品物价也将产生积极影响。
和田市委、市政府在为每户居民提供庭院、大棚的同时,还为每户居民提供蔬菜苗子,并安排农技站种养殖技术经验丰富的人员住村,现场教授种植技术。团结新村的村支部书记朱德荣同志精通双语,也是蔬菜大棚种植的行家里手,是维护民族团结、帮助村民增收致富的带头人。
目前,团结新村大棚里的蔬菜种植已形成规模,大部分的蔬菜已经上市,一些居民已经得到了实惠。一位维吾尔族大姐用比较流利的汉语告诉我们:村民们都抢着要大棚,积极加入农业合作社,根据她家目前的种植情况一年可以收入3万以上,再加上养的羊等,年收入将达到5万元。
团结新村就是为有技术、想干事、能干事的农牧民群众搭建一个良好的就业创业平台,近期可提供800余个就业岗位,远期可解决万余人的就业问题。据测算,入住村民预计年户均收入近期达到5万元,远期达到10万元以上,远远高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和田市委、市政府已决定在全市44处设立平价副食品蔬菜超市,在团结新村建立蔬菜配送中心。
(3)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团结新村的良性发展推动了和田新型城镇化建设,并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目前,团结新村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正在筹划建设,幼儿园、学校、医院、文化活动广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商业区、餐饮区已完成编制规划,坚持后将极大的丰富便利居民生活。另外,团结新村项目有效缓解人多地少、城市拆迁等引起的失地农民的生计就业问题,改善了民生,凝聚了民心。
(4)治沙防沙,改善生态环境。和田市团结新村位于沙漠边缘,在新村周围种植了45公里环村林带,种植苗木44万余株,有效治理了沙漠化,在推进防沙治沙绿色生态工程建设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预计近期治沙面积达到3万亩,远期可达到10万亩。另外,村民们积极承包种植蔬菜大棚、果园,也起到了很好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三、进一步推动以民族互嵌式社区促进民族交融的成效
1、各具特色,因地制宜
(1)新疆民族互嵌式社区呈现不同类型和特色。新疆民族互嵌式社区具有一般社区在地域、人口和关系三个要素的通性,在此之上又有鲜明的特性,这些特性既为加强民族交融的条件,也可能是影响民族交融的阻碍。在地域方面:少数民族人口地域分布普遍呈现的是“大杂居,小聚居”,但对新疆而言,正是要从微观着手变“小聚居”为“互嵌式”,形成普遍杂居的嵌入式居住环境。在人口方面:社区人口中包含多个民族,而且少数民族人口要在整个社区中占有相当比例,这样才能在社区的建设与管理中体现出不同民族的特性与作用。在关系方面:民族互嵌式社区中的各族成员应当能够自由的交流,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交往活动,逐步形成守望相助、民族交融的境界。
新疆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形成方式、人口构成、治理水平、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着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推进,也因此可以区分成不同的社区类型和特色。从形成方式来看,因历史发展形成、自然流动形成、政策安排形成的民族互嵌式社区民族交融程度有较大差别。从人口构成来看,有民族成分少和多的不同情形,还有少数民族人口占社区总人口的比例是小部分还是大部分。从社区治理水平来看,社区内各族成员之间是守望相助还是孤立封闭,是开放包容还是闭塞隔阂,公共资源与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合理。一些涉及不同民族的突发事件是否妥善处置,也关系到民族交融的发展状况。
(2)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建设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新疆各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差异大,民族互嵌的社会基础有所不同。在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的过程中,最好能进行前期论证,无论是选址、嵌入方式、入住人员、治理模式等都应科学规划。
和田地区是民族互嵌式居住村的试点之一,通过经济补助、环境优化、教育资源倾斜等方法,对城乡规划、小区安置点、村组楼栋的人口结构进行设置。喀什地区在干部集资房分配中引导各族干部混合居住,体现各民族嵌入式发展的理念。塔城地区则有所不同,具有各民族相互嵌入的光荣传统和坚实基础。乌鲁木齐天山区也着力推进嵌入式小区示范工程。可以说,新疆各地推进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展着,可谓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稳步推进。
2、主动嵌入,多管齐下
推进民族互嵌式社区环境和社会结构既需要充分尊重各族群众的意愿和当地历史文化背景,更需要润物无声的主动嵌入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口援疆工作和“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通过深入基层、主动嵌入、多管齐下,在改善民生、加强团结、维护稳定等方面都起到了显著作用,无形中推进实现了民族互嵌式社区环境和社会结构,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有力抓手。
张春贤书记指出:要发挥好“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的载体和平台作用,使“访惠聚”的过程成为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四个认同”的过程。“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对新疆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批示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结合新疆实际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自治区党委深谋远虑的一项伟大创举,更是推进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重大治本之策。“访惠聚”活动以全面推进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谐、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强化基层基础为任务,打通最后一公里,走进最远一家人,像春风吹绿杨柳,像春阳温暖大地,用真情实感潜移默化凝心聚力,用真抓实干改善民生夯实基础,构筑促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铜墙铁壁。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指出:“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必须长期坚持,把对口援疆工作打造成民族团结的工程。”19省市新一轮对口援疆过程中,在加快改善基础条件、促进就业和增收等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援疆干部与少数民族结亲结对等活动,在援疆工作中践行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粘合剂”理念,多举措努力把对口支援工作打造成民族团结工程。
3、各美其美,共生共荣
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区域,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然而,在宗教极端、民族分裂势力的冲击和裹挟下,新疆一些城乡的社区有择族而居的现象,甚至出现民族单一化的趋势。这是非常不利于新疆稳定团结的,必须坚决破除和避免。推进建立民族互嵌式社区,正是破解这一怪像的有力手段。
推进民族互嵌式社区并非都将自然而然的趋向于各民族和谐交融,如不加以全面有效的引导也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可以说建立民族互嵌式社区并非难事,但是要通过“民族互嵌”逐渐实现“民族交融”需要更多巧妙的制度安排和用心的维护引导。民族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潜移默化,又要有序推进方能水到渠成。
然而推进民族互嵌式社区的价值绝非停留于各民族在空间上的混合居住,单纯的嵌入式居住并不能必然实现民族交融,只是形成了民族交融的基础和平台,必须从生活生产的相互嵌入走向思想价值的认同包容。推进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真正价值在于藉由物质空间的交集促成不同民族的社区居民在文化、心理等思想价值层面的认同与包容,各族群众能够在尊重差异、彼此认同的基础上各美其美,从情感共同体到利益共同体,守望相助,共生共荣。在现代文化引领下各族群众携手并肩、齐心协力共同筑牢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 丁元竹.社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 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3] 杨鹍飞.民族互嵌型社区:涵义、分类与研究展望[J].广西民族研究,2014(5).
[4] 赵大全.民族融合型城镇化是新疆长治久安的历史机遇[J].财政研究简报,2013(23).
[5] 郝亚明.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现实背景、理论内涵及实践路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
[6] 张会龙.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基本概念、国际经验与建设构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
【作者简介】
姜 禾(1981-)女,汉族,行政管理学硕士研究生,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校行政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