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制度改革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2016-04-15 06:10:56赵文鹤何艺玲王亚栋
中国林业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

赵文鹤 何艺玲 王亚栋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3)



我国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制度改革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赵文鹤何艺玲王亚栋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83)

摘要:2014年国家针对高校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出台了新的政策措施,包括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可自主选择志愿、各高校不再设置留校限额以及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招生名额不再区分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相关信息公开化、进一步优化相关工作程序等。在此背景下,在对2015年北京林业大学14个学院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年相关招生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制度的改革举措对硕士研究生的生源和培养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其中消极影响主要包括不设条件的自由跨校选择志愿去向导致高水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自由转换专业和学科导致传统的优势学科有可能后继无人、优质生源的盲目流动有可能制约传统优势学科的发展等。为此,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应对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制度改革影响的建议:一是将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无限制选择志愿去向的政策调整为有限制选择志愿去向;二是采取加强传统优势学科自身建设、完善研究生招生工作体制和机制等有效措施保障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三是加强学科专业的宣传,引导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理性选择志愿去向。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制度;招生工作;人才培养

为了选拔具有较高专业基础水平和综合能力素质的拔尖创新型人才,激励本科生在大学阶段就努力学习和全面发展,吸引优秀本科生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教育部于1984年提出开展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推荐少数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入学(以下简称“推免”)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试点工作[1]。1985年,我国开始正式实施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制度[2]。1994年和1995年,教育部将推免工作的重点放在扩大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上。2006年,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开始从“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转变,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工作进一步加大了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3]。迄今为止,推免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多元化招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办法的通知》,针对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工作出台了新的政策措施,包括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可自主选择志愿、各高校不再设置留校限额以及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招生名额不再区分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相关信息公开化、进一步优化相关工作程序等。这些新的政策措施实行后,迅速对高校研究生招生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实践证明,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而正确认识我国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制度改革措施的实质,并在此背景下发扬制度改革的正面作用、规避其负面作用,对正确把握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改革的方向并结合各高校自身实际情况有效地展开改革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笔者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对我国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制度改革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

一、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情况

2014年,北京林业大学共有500名本科生顺利通过了推免审核,他们将在2015年秋季被保送到各高等院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其中,有237名推免生将被本校录取,约占北京林业大学推免生总数的50%。这是近5年来北京林业大学录取本校推免生人数最少的一年。

与此同时,北京林业大学14个学院自留本校推免生的情况也不尽相同(详见图1)。其中,有11个学院的自留本校推免生占学院推免生总数的比例在50%以下,仅有林学院、园林学院和艺术学院的比例在60%以上。这是北京林业大学自2010年以来首次出现多数学院推免生外流数量超过自留数量的情况。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追求学科排名和高校排名是外流推免生选择志愿去向的主要导向因素。

所谓以学科排名为导向,即推免生在选择报考志愿时,更倾向于选择所学学科专业在全国排名居于前列的高等院校。例如,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有70%的推免生流向了以信息通信、电子科学技术学科专业为特色和优势的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行业院校,而生物学院的推免生则更青睐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的生命科学专业和食品科学专业。

图1 2015年北京林业大学各学院自留本校推免生的情况

所谓以高校排名为导向,即推免生在选择报考志愿时,即便所学学科专业已在全国排名居于前列,仍不惜跨专业选择名气更大的高等院校,或者虽然延续了本科所学专业,但是选择了学科实力相对较弱而学校名气相对较大的高等院校。例如,在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园林学院、水保学院、自然保护区学院的传统优势学科研究生招生中,推免生以高校排名为导向选择专业志愿的倾向较为突出。

二、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制度改革产生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2014年国家针对高校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出台的新的政策措施,有其积极的意义。首先,推动硕士研究生推免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和公开。例如,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可自主选择志愿,对违反推免规则和纪律以及学术道德的人为地干涉推免生选择的可能性发挥了制约作用。其次,为推免生根据自主意愿选择未来深造方向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并提供了制度性保障,使一些具有学术追求的推免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学习和研究条件更好、师资队伍更雄厚的高等院校和学科专业进行深造。最后,为知名高等院校和部分高水平学科获得优质生源提供了保障,从而为造就拔尖创新型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消极影响

虽然2014年出台的新的硕士研究生推免政策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新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应引起重视。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制度改革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不设条件的自由跨校选择志愿去向导致高水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

由于相当一部分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在选择志愿去向时,主要基于高等院校的排位和名气而非学科专业的排位,所以不设条件的自由跨校选择志愿去向新政策的出台使得原本在高水平学科就读的有培养潜力的推免生宁愿选择去学科水平不如本校的名校攻读。这导致一些知名度较低高等院校中的高水平学科不能保证优秀的、有潜力的推免生留在本校继续深造,从而使优势学科因生源质量下降而不能发挥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同时,优秀的、有潜力的推免生因选择志愿去向的偏差而失去了本应得到的最高水平的培养条件,这对学科资源和优质生源来说都是一种浪费。

2.自由转换专业和学科导致传统的优势学科有可能后继无人

不设条件的自由跨校选择志愿去向使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自由转换专业和学科成为可能。优势学科的一些推免生为了选择名校而放弃了本科所学的专业,这使一些传统优势学科的杰出人才培养进程不得不中断。推免生是经过高校严格选拔后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无论是在创新精神、专业能力方面,还是在实际工作能力方面,均有较突出的表现,是各高校最为优秀的学生。从长远的角度看,这些推免生具有很大的科研潜质,经过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学习以及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的知识深化和研究能力的提高,将来极有可能在相关专业领域有所作为。然而,在新的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政策导向下,很多推免生出于未来就业的考虑,更看重高等院校的名气和品牌效应,而轻视学科和专业教育的积累性和连续性。他们为了去名校而随意转换专业和学科,使自己本可能在一个学科专业方向上通过不断深造而成为专业尖端人才的阶梯断裂。这不仅可能会因专业学习的不连续违背了杰出专业人才成长的规律而使一些很有潜力的推免生失去成为学科杰出人才的机会,而且会使一些高校特别是行业高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后继无人。

3.优质生源的盲目流动有可能制约传统优势学科的发展

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在选择志愿去向上的盲目性导致了优质生源的盲目流动,这对分布在非重点高等院校或行业高等院校的一些传统优势学科的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极大的负面冲击,从而有可能制约这些学科的发展。推免生在同一个平台上面向全国的高校选择志愿去向,就等同于国家顶尖大学、“985”高校、“211”高校以及普通一本、二本、三本大学等各类高校同台竞争争夺优质生源。由于很多客观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低一层次的大学是无法竞争过比其层次更高的大学的。这就导致了金字塔式的人才流动趋势,即低层次高等院校向高层次高等院校输送人才,最终最优秀的人才都汇集到金字塔的顶端——国家的顶尖大学。

然而,传统优势学科的分布并非是金字塔式的。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除了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综合大学外,国家还重点建设了一批行业高等院校,并在这些高等院校建设了一批基础雄厚、实力强劲的特色学科。这些特色学科与顶尖综合大学中的优势学科一起,共同构成了国家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创的支柱力量和最高平台。因此,行业高等院校的传统优势学科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可替代性。

行业高等院校传统优势学科的发展与顶尖综合大学优势学科的发展一样,也需要杰出的学科专业人才资源来支撑和保障。但是,新的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政策的实施,很难实现在不同层次高等院校中的同等重要优势学科之间均衡地分配优质的研究生生源。从长远来看,如果行业高等院校的优势学科在优质研究生生源上得不到保障,那么这些优势学科的发展基础必然会被动摇,发展能力必然会被削弱。

例如,根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公布的最新学科排名,北京林业大学林学学科的综合实力为全国第一,林学一级学科下的森林培育、森林经理学等二级学科都多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然而,在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中,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共计有43名本科生获得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资格,可是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推免生选择了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这样的综合性院校,而且其中本科专业为林学专业的推免生均跨学科专业选择了生态学、自然地理学等其他学科。这就意味着有不少的推免生没有留在本学科深造。长此以往,这将使林学学科后备杰出人才队伍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动摇这一优势学科的高水平地位。

三、应对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制度改革影响的措施

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同时也都要经过一个实践检验和修正完善的过程。新出台的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制度政策也是如此。因此,针对上述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制度改革产生的消极影响,笔者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将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无限制选择志愿去向的政策调整为有限制选择志愿去向

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受外部大环境以及自身认知局限性的影响,在选择志愿去向时难免存在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情况,客观地讲很难进行完全理性的选择。因此,笔者认为,国家出台的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制度和政策应对推免生志愿去向的选择设定一定的条件,例如规定每所高校录取自由选择志愿去向推免生的比例,或者在推免生资格审定中对选择本校或本科所学相关学科专业的学生予以一定的倾斜,从而为非重点高等院校或行业高等院校能够为传统优势学科留住优质生源提供保障,以确保传统优势学科后备杰出人才队伍的质量以及行业高等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和传统优势学科招生的良性循环。

(二)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

1.传统优势学科要加强自身建设,以增强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

非重点高等院校或行业高等院校要对优质硕士研究生生源变化可能给学科专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有充分的认识,并予以高度重视;要从强化自身优势和特色入手,通过增强传统优势学科的软硬件实力和影响力,留住和吸引优质的硕士研究生生源。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可以通过促进林学学科等传统优势学科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使林业领域的专业知识更具有综合性和不可替代性,从而使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具有独特的优势,进而以较高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吸引本校和外校的优质研究生生源。

2.完善研究生招生工作体制和机制,调动各方保障研究生生源质量的积极性。

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对非重点高等院校或行业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招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笔者认为,高校的研究生管理部门应更加深入地研究生源规模和质量的保障问题,积极推动学校、学院、学科和导师“四位一体”的优质生源保障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建立,使研究生生源管理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就业管理进一步系统化,形成责任分明、运行有效的研究生招生、培养、就业的管理机制。

同时,高校应加强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促进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高质量的本科教育是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留校深造发展的强大动力因素之一,同时良好的研究生教育也为本科招生创造了具有吸引力的条件。所以高校对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连续性教育的每个环节都不可松懈,注重推免生本、硕两阶段教育的统筹管理。

3.建立生源质量保障机制,出台能够有效吸引优质硕士研究生生源的政策措施

例如,高校可以设置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专项奖学金,建立本、硕、博连读资助体系,实行为本、硕、博连读学生配备固定导师的制度和优秀本科生参加学科专业科研团队的制度等。

(三)加强优势学科专业的宣传,引导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理性选择志愿去向

首先,要提高优势学科专业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加强宣传力度,引导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理性选择志愿去向。导师在本科教育阶段就应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特别是对具有创新精神、学术专长和科研潜质的学生,要重点进行学科文化教育和成才规律教育。一方面,导师要通过指导优秀的本科生参与自己的科研工作,使其对所学专业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相关研究领域的兴趣。另一方面,导师要加强与学生的学术交流,使学生对成才规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引导推免生对自我发展能够理性认知。只有在本科阶段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关注度和热爱度,培养和激发他们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情趣和成就感,才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将自己的未来与所学的学科专业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为学生理性地选择深造方向和志愿去向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其次,要鼓励非重点高等院校或行业高等院校的优势学科和导师到知名高校进行宣传,介绍优势学科的特色和所研究的项目,增强与其他高等院校的学科专业和导师的交流,为扩宽优质生源渠道探索新的空间。

总之,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制度的改革是必然的,但是改革的进程是曲折的。因此,高等院校应准确把握改革的实质,及时分析改革的利弊,主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从而使改革更加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仲文昌.浅析我国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制度现状[J].才智,2014(31):168.

[2]陈睿.对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历史回顾[J].中国考试,2006(4):33-35.

[3]罗敏.我国研究生招生推荐免试制度的特征、矛盾及发展趋势[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39-44.

(责任编辑柳小玲)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2:37:33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10:28
美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出版科学(2016年5期)2016-11-10 06:36:33
中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出版科学(2016年5期)2016-11-10 06:34:01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03:23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7:27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8:35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