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开展武术对练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2016-04-15 06:11:50
中国林业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可行性

吴 马 杨 华

(北京林业大学体育教学部,北京 100083)



高等学校开展武术对练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吴马杨华

(北京林业大学体育教学部,北京100083)

摘要:对练是中国武术项目之一,其套路是在各种武术单练(拳术、器械)项目的基础上,由踢、打、摔、拿、击、刺、劈、撩、砍、点、蹦等技击方法组成的,由2人或多人进行对练。很多高校都把武术作为必修或选修体育课,已形成以太极拳、长拳、散打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高校武术课程体系。但是目前高校武术课程存在着内容单调、枯燥,不能体现中国武术的技术特点和武术文化内涵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以北京林业大学2013级大一武术必修课的学生为对象,开展了高等学校武术对练教学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武术对练教学提高了学生对于武术专项课的认可度,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养成,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良性竞争意识和中华美德,促进了大学素质教育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武术课程;武术对练教学;可行性

武术作为中国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它的传承和发展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同时,武术也是中国唯一一项非奥运项目的全国运动会项目,很多省市还把武术列为了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内容,而高校也把武术作为必修的体育课,形成了以太极拳、长拳、散打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武术课程体系。

但是目前现行的高校武术课程教学内容不能体现中国武术的技术特点和武术文化的内在特质,仅是将武术最初级的基本动作串编成简单的套路进行教学,使得武术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非常低,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选课的学生起初是抱着很大的兴趣来学习中国武术的,但结果却让他们对武术失去了兴趣。笔者以北京林业大学现有教学环境下武术必修课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武术对练教学在高校武术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

一、高等学校开展武术对练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一)可行性研究的对象

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北京林业大学2013级大一武术必修课的两个教学班的学生,将其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共计60人,对照班共计59人,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北京林业大学开展武术对练教学

所有实验对象均为入校的新生,并在开学初进行了身体素质考核。考核内容为50米跑、800米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实验班与对照班都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开始前,笔者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武术专项学习前对于学习武术的兴趣和动机等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武术技术学习的心理准备上基本处于同步状态。

(二)可行性研究的方法

1.教学实验法

(1)教学时间的安排

按照北京林业大学正常的教学安排,每周1节课,每节课为100分钟,实际的教学周次为12周,共12节课。

(2)教学内容的安排

对照班的教学内容为北京林业大学自编的长拳套路,实验班的教学内容为对练套路。对练套路是在各种武术单练(拳术、器械)项目的基础上由踢、打、摔、拿、击、刺、劈、撩、砍、点、蹦等技击方法组成,并由2人或多人进行对练。对练课程的整体内容以中国传统武术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拳种技术动作为基础,包括长拳、南拳、八卦掌、太极拳、咏春拳、象形拳等,并且分为“男生版本”和“女生版本”。“男生版本”动作开合度大,以踢、打、拿为主要动作特点;“女生版本”动作开合度小,主要以擒拿配合步伐为主,兼有简单实用的防身作用。整个套路的演示时间以1分钟为限,5个动作为1回合,8~10个回合为一整套动作,主要考核点是对练过程中的真实度、流畅度及动作造型的美观度等。

2.调查访谈法

为了了解武术课在北京高校的开展情况以及武术对练教学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笔者对在校大学生、学习武术课程的大学生以及综合大学体育专家进行了采访和咨询,探讨了如何有效地实施和推广武术对练教学。

3.数理统计法

教学实验和问卷调查采集的所有数据均用SPSS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

二、高等学校开展武术对练教学可行性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学习结果的对比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于大学武术课的态度及表现,同时也为了验证对练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武术的影响,笔者分别在实验前后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课下的走访。调查结果表明,想继续学习武术的学生,在对照班中男生为11人,女生为10人,占对照班人数的34%;在实验班中男生为18人,女生为17人,占实验班人数的61%。而在学生参与武术锻炼的意向调查中,对照班与实验班分别有32.1%和47.9%的同学愿意把武术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体育项目作为终身锻炼的手段。调查结果还显示,实验组的学生在课下复习对练动作的时间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及主动学习武术的时间不断增多。学生对武术对练课期待值的调查结果显示,对照班的期待值有下降,而实验班则有所提高。学生对武术对练课期待值的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实验对象对武术对练课程的期待情况 %

注:“前”“后”分别代表实验开始前和实验完成后。

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照班在长拳的学习过程中,套路相对简单,课下又没有准确的模板,很难得到及时的复习,因此学生缺少主动学习,兴趣不高。而实验班的学生因为增加了武术对练内容,需要练习者之间的相互配合,这就使得学生要加强课下的复习力度,在对练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学习武术的兴趣。

(二)对练教学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优势

体育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的双边活动。在传统的武术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反复的练习,多为模仿,不动脑筋,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在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较差。同时因为套路动作简单枯燥,让本来兴趣满满的学生失去了对武术的兴趣。一旦学生失去了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即便是教师想向学生讲授武术的文化和知识,学生也没有接受的意愿,只是在学分的压力下被迫应付学习。

而武术对练要求做到战斗气氛逼真,动作熟练,方法准确,配合协调,对练的目的是培养练习者的勇敢、机智、敏捷和互相协作的精神,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和理解各种武术单练套路中每个动作的技击意义,从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通过武术对练教学,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个良好的研讨环境,学生主动学习技术、理解技术,进而很好地掌握技术。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真正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究者。

学生在初学武术对练时,先要从学习单人动作入手,单人动作做到熟练、准确后再进行双方配合练习。经过多次反复的练习,逐步形成正确的反应和节奏,达到全神贯注,配合默契。由于武术对练是两个人或多个人的展示,无形中就会产生所谓的“观众效应”。因此无论课上课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参与武术教学的机会,可以使更多的学生融入到一个武术对练的环境中,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武术对练教学使受教育者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再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更多的学生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1]。

在对练教学内容实施过程中,笔者对整个课程进行了重新设定,首先从上下课的礼仪着手,引入武术礼仪和武德教育,这是中华武术最优秀的文化内涵。上下课的礼仪看似简单,但却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到武术课程属于体育但高于体育的特质。其次,武术对练套路内容的设定,应根据男生和女生不同的生理特点,在创编套路过程中有所侧重。女生应以长拳技术为主,动作舒展大方,架构精妙,适合女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男生则应以南拳和搏击技术为主,动作幅度要大开大合,刚劲有力,与女生的对练套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创编男女对练套路以及3人以上的对练套路。整个对练套路不但可以体现典型的武术技术特性,也能起到健身和审美的作用,在提高对抗性的同时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2]。

三、高等学校开展武术对练教学的成效

(一)武术对练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性竞争的意识

武术文化深受儒家、道家、佛家文化的影响,在道德伦理的框架下,形成了追求礼让的竞争观,讲究不为人先、先礼后兵的大将风度,展现了中国人刚强而不狂野、有理有节、“点到为止”的竞争特点。武术追求精神气质的优胜多于比赛的胜败。大学生通过武术对练技术和文化的学习可以提升人文精神,提升个人素质,调节自身的不良情绪,缓解竞争压力。

武术对练教学还体现了中国武术文化中修身养性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积极利用这一内容去改变影响学生的竞争理念,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避免学生在社会竞争中表现出攻击和侵略的天性,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

(二)武术对练教学有利于大学生传承中华美德

武术对练教学中的内外兼修、技德统一是武术的宗旨[3]。这种内外兼修除精、气、神的修炼外,还特别要求道德品质的修养。武德使武术由一门技击技术变为惩恶扬善、除暴安良、去邪扶正的教化手段。传统武德中的爱国爱民、尊师重道、讲理守信等高尚品德与情操,在今天的武术对练教学中应被继承和提倡,武术对练教学中武德教育已成为重要的思想教育的手段。

(三)武术对练教学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武以德立,武术与道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因如此,在武术蔚为大观的同时,武德也自成系统。因此,在武术对练教学中,教师在教授武术基本动作技术的同时应注重给学生讲解技击原理及其相关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学习技击技术的同时接触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无德而不立”“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修德”。学生通过武术文化的学习,可以促进武德素养的提升,加快学生由一个自然的人转变成为社会的人的步伐。武术对练不仅为学生武术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知识基础,而且可以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从而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高等学校开展武术对练教学实验研究是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前提下,完善了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学大纲,武术对练教学内容以中国武术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拳种技术为基础,着重考核学生对对练套路的理解和再创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武术对练教学提高了学生对于武术专项课的认可度,促进了学生学习动机的养成,发挥了学生教学主体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同时武术对练教学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红梅.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4):136-138.

[2]李险锋.论大学武术教学的基本现状与对策[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增刊1):69-70.

[3]洪清.体育教学中武术武德教育的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1):20-21.

(责任编辑王伟)

猜你喜欢
可行性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阅读疗法及其在图书馆应用的可行性探索
超声滚压处理提高30CrNiMo8钢疲劳性能可行性的研究
中国设立PSSA的可行性及其分析方法
中国航海(2019年2期)2019-07-24 08:26:40
预见“小盒子空间”与其可行性的探讨
江西建材(2018年1期)2018-04-04 05:25:54
我国批准2005年海牙公约可行性问题的思考
基于ETC卡的“多卡合一”可行性探析
我国公共行政的系统分析:可行性、必要性及局限性
学习月刊(2015年10期)2015-07-09 03:35:08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