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航 李玉斌
摘 要: 针对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提出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观念,各家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对“深度融合”观念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只有从内部与外部同时转变,才能真正有利于深度融合”的结论。同时,对深度融合的路径进行分析选择,指出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深度融合更好的实现模式。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育教学 深度融合 翻转课堂
在我国传统教育制度中,过度的“填鸭式”教学,使得教学效果无法强化,僵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对学生学习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而且对新兴教师的教学产生严重阻碍,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引进新的教学手段势在必行。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作为新目标,由此也将教育的小修小补上升到了质的变化的高度。新式的信息技术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固化模式,给予了教育新鲜的血液。同时,随着世界教育的浪潮,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模式,也有力地推动着我国教育事业新的变革。
1.深度融合的界定与分析
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第六章指出:“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中的重要发展任务,其中说明,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1]。
随着文件的出台,“教育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一词逐渐出现在众多理论研究之中,而“什么是深度融合?”、“什么程度属于深度融合?”、“如何融合?”、“融合与整合的区别?”等各项问题众说纷纭,其中,众多观点主要集中在“什么是深度融合”与“如何实现深度融合”两方面。
1.1什么是深度融合
对于“深度”融合概念的界定,各方学者意见略有差异,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认为:“融合不同于整合,寻找新的途径、与方法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改变教育的系统结构,而不是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之类的‘修补。”[2]张永涛、藏志超等教授与其持有相似观点,认为“融合必须实现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系统性的改造与流程革新,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教育新形态”[3]。
有些学者认为,信息技术则无需对教学系统结构进行改变。杨宗凯等教授认为“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活动的各项要素,引发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内容等环节的深刻变革,并可推动教育模式和学习环境等领域的全面创新”[4];解文明、欧少敏等教授也持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运用信息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结构”的观点。
1.2如何实现深度融合
对于“如何实现深度融合”这一问题,学者大致支持“由内而外进行融合”与“借助外因进行融合”两种观点。
“由内而外进行融合”的观点以何克抗教授为主支持[5],其认为“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具体内涵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余胜泉教授认为“突破既有体制制约,以信息化服务为核心,推进教学管理模式的组织结构实现优化和变革”[6]。张永涛、藏志超等教授认为,重点在于教学方式方法“改变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创新搭建新型学习平台,个人空间,通过学习者主观能动性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7];解文明等教授持有同样的观点,认为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需“创建新型教学方式,建立课堂教学与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8];胡晓松教授观点中“以教学手段创新为起点,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教与学关系乃至教书育人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创设有支持的自主学习的全新教育模式”[9]也体现了这一点。李玉顺教授则认为,深度融合的重点在于教师,“以提升教师能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提高技术辅助下的教与学方式创新、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水平”[10]。
而另一方学者认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主要通过外部条件进行促进,李仁和教授认为,“慕课(MOOC)”是促进融合的重要途径,“借助外来新式教学理念,网络开放课程(MOOC)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并认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中涉及信息技术和教育工作两个方面,而教学一线的教师是主要方面,真正需要将人才与设备向一线教学倾斜”[11];而陈凤燕教授在其论文中,主张“通过翻转课堂对其学习过程、教学流程进行观测、监控、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从而降低教师经验对教学实效影响的权重,进而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12]。王峰与丁书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中,教育技术装备起到重要作用。丁书林教授提出“应使教育技术装备与理念、课程、教育模式相融合,推动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13];王峰教授也指出,通过“‘六个网(网络核心课程、网络教师团队、网络学习空间、网络考试测评、网络学分银行、网络管理系统)建设,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14]。
而笔者看来,深度融合不但要体现在内部模式与教学手段的融合之中,不仅仅作为教学模式的改变与教学手段的更新,而且要通过外部环境促进融合,通过外部软硬件平台的构建提供实现基础。只有内部与外部的同时转变并行发展,才能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2.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中,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应当是由内而外的,内部是关键,外部是物质保障。在内部融合中,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关系已不再是传统的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性教学,信息技术已作为一项教学要素,与教学紧密联系,而不再是辅助与依附的关系。而在外部条件中,不仅需要信息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与配合,而且需要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提供可能性。
2.1内部融合路径分析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中,不仅是教学手段的融合,而且是教学模式的革新。
2.1.1教学手段的融合
传统教学中,讲授法作为教师的主要教学手段。通过“灌输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在每一个传统教师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仅靠语言即可完成的教学,对传统教师来说,无疑是轻松易于完成的,而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则可以通过不断进行重复讲授与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掩盖。在信息技术出现后至今,通过信息技术的教育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学习,而部分传统教师并未意识到其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差别,抵触或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通过“PPT”代替传统的幻灯片与板书,通过图片和视频代替传统教学挂图与课堂实验,信息技术单纯只作为省力或辅助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而多样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还会使学生过于兴奋而不易掌握课堂。至于课前与课后的应用,部分教师更认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是一种学生自发的课外补充知识的行为,与教学无关或不能直接影响教学。教师的不重视使得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出现停滞与阻碍。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第一步,则是教学手段中信息技术的完全融合,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强化授课内容,不只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而作为教学的必需要素之一。不仅如此,教学手段的改变不单是课中的信息技术使用,课前课后也通过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测试、反馈、答疑,学生也能通过教学平台获得其所需要的知识与信息,课前课后的教学也能与信息技术紧密联系。教学手段中的信息技术的融合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全方位的,对课后与课前也需广泛应用,真正将信息技术作为不可或缺的教学要素,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其他类型的多媒体的替代品。
2.1.2教学模式的革新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中最重要的一步,是教学模式的融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完全适应信息技术的融合,教学活动主要集中在课堂中的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产生一定的局限性,单纯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每一点,把传统教学模式转化为适应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主要由课堂中教师讲授完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知识的获取方式多为教师讲授,信息技术的应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为学习的主导者的情况并未改变。由于教学活动集中在课堂中,课前与课后主要为学生的自主预习与课后自我的吸收内化,与教学联系不甚紧密,新知传授的教学重心依旧在课堂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主要在课堂教学中,由此造成信息技术的生存周期只局限于每节课堂学习,而课前与课后与课堂的非紧密联系性使得信息技术并未能够全面覆盖教学活动,未改变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仍仅为教学手段的丰富,无法深度与教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必须将信息技术完全覆盖教学活动,必须加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紧密联系性,将课堂讲授的内容逐渐向课前课后平均,加强三阶段之间学习的前后联系,使学生通过三阶段均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获取学习,教师也可利用信息技术对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进行掌控教学,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变革,改变课中学习的教学模式,将课前课中课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围绕整体进行全面教学,信息技术在其中作为导引,全面贯穿课前课中课内三个部分,淡化教师的教学主体性,变为学生主动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将学生作为主动获取知识方,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与教师指导学习的纽带,完全融入教师活动之中。
2.2外部融合路径分析
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中,仅仅凭借内在因素进行转化无疑是缓慢且收效低微的,外部因素的刺激也作为加强融合的有力助推。
2.2.1先进外来理论的刺激
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传入国内,大量新式教学理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些新式教学理念有相同的特点: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部分理论甚至其实现根基即为信息技术支持。大量国外先进教学理论的引入对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产生巨大冲击,同时,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带来了无限可能。
慕课(MOOCs)与翻转课堂等先进外来理论的出现对中国教育注入新鲜血液,以信息技术为根本的教学模式使人们意识到教学活动中也将信息技术作为主体,教学活动不再仅限于教师讲授,而内容与手段也变得灵活多样,教师为主体逐渐向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师的作用也不断向主导转化,传统僵化的课堂教学有了新出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也急需推广与应用。
2.2.2外部软硬件条件的供给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中,外部物质基础是固不可少的,首先,良好的硬件条件对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起到物质保障作用,信息技术教具的使用不仅是教学手段的变化,而且为教学模式的改变提供物质可能,外国先进教学模式中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也将信息技术支持的提供摆在首要部分。
其次,软件的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教师来讲,教学的范畴不仅局限于课内的教学,课前的准备及课后良好反馈的收集也至关重要;而对于学生来说,能够提供课前预习与课后进行答疑的平台也十分必要。建立良好的软件体系,为教师与学生提供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的教学与反馈平台对于信息化教学无疑是如虎添翼的,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也不再局限于在校时间与空间,随时随地的沟通与反馈为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丰富的教学平台的内容与功能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与书本,教学活动得到质的飞越,使信息技术变为教学活动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物质基础。
3.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实现模式
3.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中,一个新兴教学模式兼顾了教学手段的改变与教学模式的革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有力地影响着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其独特的“课前通过视频学习,课中内化吸收”的教学模式,不仅解决了教学手段中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问题,而且通过课前、课内、课后的三阶段紧密联系,将信息技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课前,信息技术作为独特的教师讲解方式对学生进行授课,而教学的主体,不再是教师,而是面对着教学视频的学生。教师制作视频只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指引者,灵活多样、非强制性的教学视频将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学生掌握着“学什么、怎么学”的主动性,不仅加强了信息技术的依赖,而且提高了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质量;课内的内化吸收阶段,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出现在课堂,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巩固提高,视频中的重难点总结使学生再次对知识点的认知理解进行深化,电子版的、通过交互式回答的课堂测试也比普通纸质版、上交后批阅的随堂练习有更高的效率,教师能够当堂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动向,对于传统的教学来说,这无疑是有效且易行的;课后教学中,信息技术不仅发挥学生对教学视频“再浏览一遍”的复习作用,同时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学生反馈的收取与汇总,并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加强课后再学习。
对于我国的现有教学模式来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为信息技术的融合方面提供了极佳选择,其不仅通过独特的教学模式对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进行重新定义,改变传统教学结构中教学各部分模块的内容与职能,而且通过教学重心的偏移将学习的主体向学生转移,教师逐渐变成指导者,教与学的界限逐渐模糊,传统的教与学的硬性关系逐渐向教师主导下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向转变,同时,对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也直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联系变得无比紧密,使得信息技术作为开展教学活动中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变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3.2教学管理网络平台的构建
对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外部条件来说,仅仅大批量购入硬件设备,通过设备数量提高融合度是远远不够的,硬件设备多少并不是融合程度的评判标准,而仅仅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支持,而真正能使得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是硬件设备的使用对于教学活动产生多大促进作用与有利影响,以及是否能通过软件平台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各方面进行掌控。
构建良好的教学管理网络平台则是对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中最好的外部条件支持,完整的教学管理网络平台的应用使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宏观管理。从课前的教学视频的制作、学生观看学习条件的统计、课中资源库的调用、试题构建、课后反馈互动、作业布置等各方面全面进行管理,教师通过平台对学生进行管理,在课前的活动中,教师利用平台作为视频的发布方,不仅可以通过平台制作视频,而且可对学生点击率、观看时间等学习状况做初步统计,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大致把握;而在课堂中,管理平台可以作为强有力的资源库,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内化吸收方面进行有效的知识资源的支持;课后的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再也不受在校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反馈,信息化的作业布置下,学生提交的作业可以通过平台自动评阅并对出现的各项问题进行系统性统计,便于教师对教学效果的掌握。
通过构建良好的教学管理网络平台,可将课前、课中、课内三部分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有机联系在一起,信息技术的平台的搭建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牢牢地结合在信息技术产物之上,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使信息技术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新要素,信息技术终将与教育深度融合,牢不可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S].2012,3.
[2]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2.
[3][7]张永涛,藏志超.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法探讨[J].大学教育,2013,7.
[4]杨宗凯,杨浩,吴砥.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4,3.
[5]何克抗.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
[6]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J].中国电化教育,2012,5.
[8]解文明.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
[9]胡晓松.推进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力行教学创新、办好开放大学[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
[10]李玉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发展需求与趋势[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2.
[11]李仁和.促进融合,实现变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8.
[12]陈凤燕.翻转课堂——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评论,2014,6.
[13]丁书林.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教育技术装备的本质要求[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3,12.
[14]王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放大学建设的重中之重[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