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鸣凤
摘 要: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认真钻研教材”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做好的备课环节。那么开展文本细读,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而且可以促使同学们找到学习的支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可以完善学生的读书方法,形成读书能力。本文主要探讨文本细读如何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 文本细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文本细读是指通过对文本材料的仔细阅读,并进行精确、细致的语义分析,进而实现对文本材料更深刻的解读。其中语文课程目标是指:学习语文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也就是说语文素养怎么样;语文课程内容是指:语文需要教会学生什么,也就是说为了实现语文课程目标,教师应该教些什么内容;语文教材内容是指:针对现有教材应用什么形式教,也就是说教材编写者选用什么文本有利于语文课程教学;语文教学内容是指:根据所教学生素养,使用什么最佳方法进行教学。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通过文本细读强化教学效果。因为同学们可以通过文本细读读出文本内容,并读出对作者的理解,读出对作品的理解,读出文字表面的意思及背后的含义。本文主要从说明文和散文角度探讨文本细读的重要性。
一、文本细读强化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效果(文本来源:《海底世界》三上;《太阳》四下)
方法一: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太阳》这节内容,让学生真切感受太阳的高温,太阳的表面温度是6000℃,相当于钢铁靠近它立即变成气,再想想人的体温是36℃左右,如果发热到40℃就算高烧,则需要立即退热处理。另外,水要是加热到100℃立即会沸腾,若是皮肤碰到则会立即红肿或者出现水泡的可能性。那么太阳的表面温度是开水的六百倍,钢铁靠近它会变成气,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让同学们体会太阳的温度是难以想象的。
方法二:换字挖句进行文本细读。《太阳》这一课中的第一段写道: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引导学生发现说明文用引词手法,发现使用了“差不多”和“二十几年”,那么同学们通过自读或者是朗读可以体会到这两个词语并不是通过天文学家的准确计算得来的,而是估算,通过文本细读可以潜移默化地感悟说明文的写作特点。
方法三:通过图例演示进行本文细读。因为说明文中常常会涉及一些科普知识,但是这些知识通常是枯燥无味却又深奥难懂,那么教师必须通过形象且简单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教师需要对学科进行有效整合,根据两门学科的特点因材施教。例如针对《太阳》这一教学内容,发现太阳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可以通过图例演示风雪雨云的形成,让学生真正感悟正是因为有了太阳才有这些自然现象,才有了不一样的天气,不一样的季节。
二、文本细读强化小学语文散文教学效果
方法一:抓线索,理思路。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找出这些零散材料的内在关系。因此,必须抓住散文的主要线索,有助于理清散文的写作思路和作者的写作思想,也是鉴赏作者谋篇布局的本领。为了透过散文的“形散”的线索找到神的精髓,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立意。其中小学阶段的散文主要分为抒情和叙事类散文。抒情散文主要是根据作者的思想感情所发生的变化为线索组织文本材料,习惯性用以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物现象、人物活动或是感情发展变化作为线索来写作。叙事散文主要是按照人物的活动或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安排结构,表达中心的。
方法二:品语言,悟语境。散文最大的特色是语言美。好的散文都是语言优美凝练、思想自由灵活。优美的散文就更富有诗情画意。其中散文的语言生动活泼、自然流畅、清新明丽、意境优美,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会更加深刻。细读散文语言的朴实自然、细读散文语言的含蓄、散文语言的诗情画意,而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往往都各具语言风格。因此,教学散文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仔细品味字、词、句,相互点拨,深入体会作者在用字精炼上下的工夫,同时对语言细节特别是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进行赏析。让学生注意体会作者的各种表达方式,培养学生最终运用语言的能力。
方法三:借联想,领神韵。散文的联想都是源于细微的观察和精细的描述。散文的画面尽量力求得见摸得着,让人读后如身临其境。另外,由于语言表达含蓄深邃,使人读后如临境生情。作者勾勒画面使得读者想象空间大、意味深长,散文诗意芬芳浓烈取决于作者丰富活跃的联想。思想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思想情感来源于生活与作者心灵的碰撞,使生活与作者心灵连通的桥梁正是联想。联想的方式多种多样,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营造情感气氛,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深一步感悟散文中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作者所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方法四:借背景,深思考。通过作者创作历程,可以有效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品都是对社会的折射,内容都是源于生活。了解文本的相关背景,相当于拿到了鉴赏散文的金钥匙,增强学生阅读散文的吸引力。欲要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文章作者和写作背景的深入了解,不但不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时间,反而适时适当地呈现有利于学生更容易快速了解作者,走进时代,跨越时空,与诗文名家产生情感共鸣,能够更深切地体会文章内容,帮助学生更清楚深入地理解课文,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感受作者独有的情思。
参考文献:
[1]邓振英.通过文本细读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6):58-60.
[2]郭海燕.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策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6):8-10.
[3]谢玉梅.基于素质教育背景探究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语文建设,2013(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