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文化对建构榆林城市文化的新策略

2016-04-14 19:15张妮娜
考试周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城市文化转型升级

张妮娜

摘 要: 随着城市竞争的日益激烈,城市文化的打造日益占据重要地位。重视城市形象的构建,打造城市文化,对于推进城市的整体发展,更好地推介城市,传播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影像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以期推动转型中的榆林城市文化发展。

关键词: 城市文化 影像文化 转型升级 内容生产

科技进步带来了传媒产业的迅速发展,影像传播手段无处不在,其作用和地位日趋重要,社会各个领域都争先恐后地想利用影像文本来为己所用,影像文本的平台也从电影、电视、网络、平面衍生到移动终端,在城市的众多公共场所已经随处可见,高楼大厦上的LED大屏装饰着城市的色彩,电梯、地铁、公交、机场、高铁、火车站、商城等人口密集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影像的宣传,无论其内容是什么,影像已经变成城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形成独立的影像文化,为城市的建设增添色彩。

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城市榆林,矿产资源富集,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色独具一格,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转型升级”被认为是应对榆林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如今榆林市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决定大力发展地方文化产业,并着手从多个方面深化转型政策,发展榆林城市文化建设,打造富有文化内涵、城市特色的书香榆林。

一、通过影像文化构建城市文化需具备的生产要素

(一)影像需传递城市的价值观念。

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城市文化是衡量标准之一,每座城市都有特属的价值观念,要通过硬形象和软形象齐头并进来抓。当今社会,科技的进步带来了影像文化的产生,利用影像手段表达和传播具有城市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无疑是恰当的选择。

陕西榆林地处陕蒙交界,地域文化浓厚,民风勤朴,在历史的纵流中,形成了独特的城市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若能借助影像手段通过各种社会化媒体表现、传播,则对于影像叙事本身也是一种提升,同时可以使我们所处的城市空间升华,让榆林这座城市的身影和灵魂附着在影像中呈现,为榆林城市增添自信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是榆林“转型升级”的核心竞争力。

(二)影像需折射城市的共同理想。

城市的发展就是要将传承与创新、强市与富民、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城市品质提升与城乡区域统筹、推进事业发展和加强党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榆林是一座现代化的“能源新都”,被称为中国的“科威特”、“区域性中心城市”、“陕西省重要一极”。影像文本的介入必须承载这座城市的理想,用影像符号赋予城市文化的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一定的社会内容和精神文化内容,利用影像呈现一个具有自然条件多样、资源、矿产丰富、农林牧资源独特、地域文化多样的榆林,为“转型升级”中的榆林城市文化注入现代化都市发展模式的血液。

(三)影像需继承城市的历史变迁。

当下,影像传播的媒介类型丰富,科技的发展迅速,短时间内可能还会出现更先进的传播载体,通过影像践行带动城市历史发展的内涵与外延,无疑是传播效果最广最直接的方式。影像作品的不同类型和题材,传达着不同时间段的城市文化内涵。

2015年根据著名作家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改编拍摄的大型陕北题材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一播出,收视率就逐渐升高,网络总播放量达到6.51亿次,剧中展现了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陕北的风土人情、生活生产条件,如陕北秧歌、陕北民歌、陕北方言、陕北窑洞、陕北人民的饮食服饰等这些陕北文化元素,从这部电视剧中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展现,让观众了解了榆林历史变迁中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同年,由榆林大地影视有限公司投资的电视剧《边关烽火情》以上世纪30年代的榆林为背景,讲述了在西北边镇中一位女性的炽烈情感和人生成长。该剧在中央电视台第8频道播出后获得一致好评,让观众又一次领略了塞上驼城榆林的别样风采,这也是榆林近年来打造的地方文化精品之一。

影像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是多样化的,要打造榆林城市文化,需要从一个城市的历史变迁中去发掘,去沉淀并取精去拙,打造榆林城市文化的品牌影像作品。

(四)影像需表现城市的精神面貌和财富。

作为榆林文化重要构成部分的影像文化,要将城市品牌化,将城市的精神面貌对外宣传,形象宣传片是规范和强化榆林城市文化的最好的影像表达方式。

形象宣传片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是城市推销自我、展示传播理念和城市精神面貌的一种方式,是对城市的整体形象进行一种外在形式要素的规范和强化。它可以突出表现城市个性特征和特点,确立并增强城市文化的鉴别能力,彰显城市的价值。

榆林的城市面貌有外部环境,同样有内涵韵味,特色不在多,而在精深,深入挖掘独特、易识的城市形象,通过特色折射城市地域自然风貌、人文景观、风物人情,对城市文化的打造无疑是锦上添花。

(五)影像需标榜城市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

城市文化的影像符号表达,无论使用什么方式表现,都会体现一种城市群体的归属感,可以直接被城市群体认知,这是一种具有共性的意识群体。这种意识一旦建立起来,群体成员就与群体外的人有了明显的区别感,对群体有了相应的期望和归属意识。

不同题材和形式的影像文本通过对这些城市群体意识的描绘、设计,形成的作品就是影像和城市的公认规范,长此以往,具有地域群体意识的影像文化就会形成,并与城市文化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二、转型中的榆林城市文化建构问题

曾经资源给榆林的城市文化带来了持续的动力、海量的生产及开放的社会结构,但经历了煤炭“黄金十年”发展后,如今的榆林受经济下行的“严冬”考验,已进入近年来少有的困难局面。推动榆林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转型升级”是发展榆林城市文化建构的机会。

榆林市狠抓文化产业发展,对于榆林城市文化发展是一个契机,对外可以招商引资,对内充实城市文化底蕴。无论是对内、对外,通过影像文化表达都成为当下最恰当的选择,城市文化的打造需要影视制作的包装,打造影像文化氛围来塑造城市形象,使文化榆林、书香榆林实至名归。对内弘扬发展城市文化建设,涵盖了城市物质文化、城市制度文化、城市精神文化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是由浅逐步深入的,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市容市貌、市民素质、社会秩序、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

榆林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和包容性不足,使榆林的城市文化发展问题不少,如下:

(一)榆林的城市文化产业化发展不成熟。

文化产业的形成,需要城市具备较强的经济能力,经济基础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保障。文化产业本就是一个生产链条,是一个可以自我再生并无限循环的内容生产系统,从内容的创作到内容的生产再到内容的销售,是一个完整的生产链。但近些年榆林的文化演出、影视作品输出、文化娱乐、民间艺术、网络文化、音像制品等文化产业化程度低,虽然打造了几部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为榆林文化产业的形成提供了样本,但这只是榆林城市文化发展的开始,需要秉承包容性、渗透性、创新性,努力实现榆林城市文化产业化发展。

(二)榆林的城市文化发展方向不明确,规划意识淡薄。

城市文化这个概念本身就比较新,在榆林市文化发展探究中,经常会用到区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发展这些概念,很少会用到城市文化这个新词,但对于“转型升级”中的榆林,城市文化正印证了我们对榆林市,这个拥有11个县、1个区、总占地面积43578平方千米的城市文化发展的精准定位。

发展榆林城市文化,榆林市政府和社会都需要发展多元渠道对外合作,明确和规划榆林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学习别人的,弘扬本土的。对于推动高质量的影视作品,要利用一切有效资源,科学规划,带动文化各个领域的联动,拉动榆林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因为城市文化的形成元素是多要素、多层次、多功能和多过程的复合系统。

一部影视作品的成功背后可以拉动的可能是整个城市的文化发展。当年滕文骥执导的《血色浪漫》让一曲曲陕北民歌走进了观众的心里,陈凯歌的《黄土地》将陕北的黄土风貌、安塞腰鼓带入了国际视野。2014年11月25日,我省青年导演白志强执导的纪录电影《边走边唱》斩获“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节最佳导演奖和最佳纪录片奖,他将陕北说书带给了世界,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了贡献。然而,这些作品并未带动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未让陕北民歌借势推出新人,并未让安塞腰鼓文化走入更多城市,并未让陕北说书的境况有大幅度的提升,更没有明确的城市文化发展方向做指引,让榆林的特色文化项目相互带动,共同发展。

城市文化发展意识淡薄,需要与专业的团队进行深度合作,为榆林城市文化发展精心设计规划,让榆林城市文化的各领域业务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那么,离我们的城市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就不远了。

(三)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重视不足。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也是一种精神产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要依靠人,人才的培养和对文化本身的保护同样重要,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大力培养相关人才,创造环境,甚至打造文化领域的人才,增强培养意识,建立培养机制,对城市文化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十分重要。

三、通过影像文化推动榆林城市文化需要注意的方面

文化本身就是在城市历史演变、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是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当下如何将这些文化资源再加工,并利用影像手段、技术手段赋予文化资源新的内涵和功用,让文化资源通过文本制作、内容生产和作品销售,最终为城市文化提供服务。下面就影像文化如何推动榆林城市文化发展给出一些借鉴。

(一)引进影视各领域人才,完善榆林城市文化产业线性发展。

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关键是缺乏人才,通过影像文化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影视、动画、设计、宣发、网络等领域的专业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同样人才的引进需要择良木而栖,影视各领域的人才引进假设用图表形式规划,就按照网状模式发展,垂直线条每一条代表一个专业技能人才,横向线条每一条代表复合型人才,以垂直线性引进人才为主,横向跨界人才及复合型人才引进为辅。科学合理引进人才,提升影像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同时建立有效的城市文化系统管理机制,实行人才引进责任制。对引进的人才实行工作责任制,年度目标责任达标考核制,建立相应的鼓励制度。

影像文化所涵盖的行业较广,涉及内容广泛,市场化程度高,建议成立榆林市传媒产业文化委员会,由政府管理实施调配、组织、指导工作。对年度促进榆林城市文化发展的影像文化发展设定目标责任制,列入考核体系。

(二)整合资源,建立内容制作-生产-销售渠道,打造文化品牌产品。

影像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内容丰富,关联性强,专业要求高,跨领域合作频繁,需要整合各个领域资源,合理科学分工重组,建立专业水平、高规格的知名品牌电影、电视剧、话剧、秧歌剧等多种艺术作品,为每一部作品建立内容制作-生产-销售一体的纵向产业链,并横向与设计好的城市饮食文化、服装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对接,打造特色文化周等,整个人才、资源,打通宣传、发行通道,最终实现榆林城市文化产业稳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柳邦坤.城市形象宣传片对城市的文化建构[J].传媒观察,2013(12).

[2]彭兰.社会化媒体理论与实践解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8.

[3]王徽.影像中的城市:电影对城市形象的塑造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4(8).

[4]王冬冬.城市形象影像文本建构中的城市精神提炼[J].社会科学研究,2013(3).

项目编号:13JK0437

项目名称: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媒体形象构建策略研究——以陕西榆林为例

项目负责人:苏晓暹

承担单位:榆林学院

猜你喜欢
城市文化转型升级
保定市高校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及提升方法研究
城市文化口碑对景点品牌价值的交互式嵌入研究
论我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新时期博物馆的城市功能拓展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
小议衡阳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文化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