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欣
【摘 要】 本文以2014年四川大学周鼎教授发表的“自白书”引起热议为切入点,探讨了现代社会教育者职责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建议保障教育者的物质利益,优化学术生态,加强教育者的再教育与教育资格的认定。
【关键词】 四大教授;自白书;教育者;职责缺失;表现;建议
一、引言
教学与科研一直是高校的两个重要环节,教学关乎到教师教书育人的本分职责,科研关乎到学科发展、学校发展的长久使命,教师该如何在二者之间进行选择,是解决当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现状的重要工作之一。
二、川大“自白书”事件与教育者
四川大学周鼎教授在网上发表了自己的“自白书”,在这篇文章中,他带着愤懑的情绪述说了如今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科研与教学孰轻孰重?这是对当前教育的拷问,也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当前教育者角色的再思考。
教师作为现代教育者的通称,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教”这个字在所有包含其在内的词语都说明了在教育活动中,他都处于教育者的一方。如教官、教习、教员等词都包含了这种含义,都是指把一定的知识、技能、品德等传授给别人的人。而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指四种人:学识渊博者、品德高尚者、术业有专攻者、宗教界修道者,他们受到社会的尊敬和推崇。将教和师组合成一个词,既可以彰显教育者的职业特点(教),又很好地表达社会对这种职业所具有的特殊价值的尊重(师)。因此教育者主要指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书育人为主要职责的人。
三、教育者职责缺失的表现
“自白书”只是一个小小的引子,也许闪烁几下就归于熄灭,难以形成燎原之势,但这篇文章却让更多的人对当前的教育者有了更多的思考。反观现实,不可否认教师在很多应属于他们的场合缺席了。
1、教育者主导地位的动摇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尽管现代社会更多的用主体间性这一概念来代替过去严格划分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但是笔者认为主体间性视域下仍不可忽视教育者的主导地位。然而,现实生活中,教育者的主导性呈现出弱化的趋势,在大学教育阶段尤为明显。一方面,广而不深的师生关系削弱了教育者主导性。大学教育的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学生接触了众多的老师,但老师任课的时间有限,在这种“泛泛之交”的基础上,难以有更深入的教育引导。另一方面,教师之间“百家争鸣”的局面也会导致其主导地位的削弱。术业有专攻,每个人研究的领域不同,看待问题的视角也不一致,那么站在各自立场发表的言论会给还未形成正确价值观、缺乏一定判断能力的学生带来困惑,“各家之言”的局面削弱了学生对教师主导地位的认同。
2、教学与科研之争,使部分教师走向功利化
“所有高校领导都在说,我们必须重视教学。他们一边说着,一边看着论文发表的数量”,“最牛逼的教师是拥有最多科研经费的人,而不是拥有最多学生听众的人”这些来自“自白书”的言论也许过于直接,也可能存在“酸葡萄心理”。但不可否认这确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从1808年洪堡大学开启大学进行科研的先例后,科研成为大学的功能之一。但现实中有一种情况值得思考,即现代大学赋予科研太多的功利色彩,科研与教师的职称挂钩,而职称又与教师的工资挂钩。环环相扣的关系驱使教师在科研的路上奋力追逐。但也许追逐者并不是真心想要做科研,驱使他们的动力或许只是科研背后的经济利益。因此,重科研,轻教学就成为教师发展的“潜规则”。
3、教育者意识形态立场不坚定
2014年11月,“掌握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理论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就有人提到高校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公开发表过激言论,公开反对共产党,这些问题应当引起高度关注。此外,在今年10月份,辽宁日报深入北京、上海、武汉、沈阳、广州五座城市的20多所高校,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听了近百堂专业课,写了《致高校老师一封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课》,其中总结了现在课堂上教师存在的三大问题:第一是缺乏理论认同;第二是缺乏政治认同;第三是缺乏情感认同。高校是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教师的思想价值观念会直接的影响到学生,如果让一批怀疑、不信任党的人来教育祖国的未来,将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隐患。
4、教育者师德出现偏差
每天打开网络,会发现很多关于教师作风不正,师德沦丧等方面的报道,对教师圣神的职业使命产生了质疑。尽管说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个人利益诉求,但是,现在很多教师的做法已突破做人的底线。西汉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我国近代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之师表的地步。”[1]可见作为一名教师立德正身是其进行教育的前提条件,如果在这方面缺席了,那就失去成为一名教育者的资格。今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教师师德规定的“红七条”,这是对教师师德出现偏差的一种应对,也是对教师行为的一种规范。
四、对教育者本质回归的思考
川大“自白书”说出了一名教师的心声,也许在文章中个人情感过多,看上去更像是一种宣泄。但不可否认其指出了当前教育存在的部分问题,借此契机可对当前的教育者进行规范引导。
1、保障教育者的物质利益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马克思的需求理论,都认为生存需求是人最低层次的需求。因此,对教育者物质利益的恰当满足是让其更好的投身教育事业的前提保障。如果现实中教师恰当的物质保障得不到满足,让他们在付出巨大努力后看不到相应的回报,而他们作为上有老下有下的家庭顶梁柱,在承受各方压力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做一些违背师德的事,或是在教学过程中功利化倾向明显,只把教学看作是其获得利益回报的形式。因此,保障教育者恰当的物质需求是让教育者无后顾之忧的投身教育事业的基础保障。
2、优化学术生态
要求教育者角色的回归并不是要其放弃科研,一心教学,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这就要求我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良好的学术生态应该是为教学型与学术型人才共同服务的。现实生活中往往用术业有专攻来评价不同的人才,可见擅长教学的人不一定有能力攻于学术;而学术成果突出的人不一定能讲好课。我们应该做的是为教育者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让其能各司其职、发挥所长,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做好自己的贡献。
3、教育者的再教育与教育资格的认定
加强对教育者知识和能力的考核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育关系到文化的传承、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的未来,对教师资格的认定必须严格把关。从今年开始,国家开始重视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规范化问题,改变过去只要是师范院校毕业就颁发教师资格证的方式,这是对教师资格认定严格把关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相信随着这一政策的推行,关于教师改革方面的制度将会一步步推行,使得对教师的吸收和管理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注 释】
[1]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上海亚东图书馆,1928.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
[2] 田正平,章小谦.中国教育者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从“教官”到“教师”称谓变化的历史考察[J].社会科学战线,2007.1.
[3] 致高校老师一封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课[J].辽宁日报,2014.
【作者简介】
聂 欣,女,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