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燕
一、情况分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实施之前,我园的餐点管理都是整齐划一的,幼儿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起吃相同数量的点心,这样直接导致的后果是:有的孩子三口两口很快地吃完自己的那份,然后眼巴巴地看着你,舔着嘴唇追着老师说:“我还要吃。”有的孩子皱着眉头,喃喃地念念有词:“老师我吃不下,我只要吃一半。”甚至还会有些孩子偷偷将点心扔垃圾桶或藏到你不易发现的地方。这时候的老师犹如打仗,想尽各种办法讲故事、情境表演,向孩子宣传餐点的生产过程、营养价值等,但效果不尽如人意;还有的老师失去耐性,大声训斥,孩子只能眼泪汪汪地吃完。每天的餐点时间是孩子出招,老师接招,再想尽办法去拆招,想说“爱你”都不容易,怎一个“累”字了得。
二、产生原因
(一)囿于框架,老师习惯走流程
幼儿园管理层为了便于检查,都会根据实际情况给老师搭一个框架,安排好一日活动时间。这种模式能让教师知道各个时间段应该安排哪些具体的活动,引导孩子做些什么,以便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幼儿餐点就是一日活动安排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久而久之,老师将框架当作“拐杖”,进而依赖“拐杖”,变成约定俗成的习惯,不想也不愿再去有所改变。
(二)便于管理,老师过于重视一致性
良好的班级常规,离不开班上三位老师的通力合作,让规则意识内化为幼儿的自觉行为,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每天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统一吃餐点,不但能长期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文明习惯,而且所有的孩子都在老师视线范围内,谁吃餐点,谁不吃,都在老师的掌控中,没有一个“漏网之鱼”。
(三)安全束缚,老师不愿意放手
近年来,幼儿园的安全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再加上现在都是独生子女。老师迫于压力,工作时畏首畏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总是不停地叮嘱:“不要这样,不许那样,不能忘了……”在这种形势下,幼儿园统一进行餐点管理就一点都不奇怪了,既省事,又省心。
(四)迎合家长,老师忽略了“以人为本”
我园有很多留守儿童,爷爷奶奶来接孩子时最关心的是今天吃了什么点心,什么午餐,吃了多少。问多了,老师就将家长的话记挂在心上,吃餐点时不管孩子的实际需要,强迫孩子吃下去,生怕哪个孩子漏吃了。
三、解决策略
《指南》颁布实施以来,我园组织教师学习讨论,逐一解读目标要求。在《指南》健康目标指导下,我们知道我园原来餐点管理搞“一刀切”的做法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限制了孩子自主发展的权利,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提出了以下解决策略。
(一)我的时间我做主
我们对小、中、大班每个幼儿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做了一个调查,调查发现双职工家庭孩子起床早,早餐早;而留守儿童及隔代教育家庭孩子晚睡晚起,早餐也晚。实施《指南》应把握的重要一点是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幼儿。于是我们延长孩子吃早点的过程,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确定吃早点的时间,做到“我的点心时间我做主”。这样晚来的孩子由于刚刚吃饱就先去游戏区游戏,中途想吃点心了就出来洗手去吃;反之早来的孩子由于家长赶着上班,没有充足的时间吃早餐,这些孩子就先吃早点,吃完后再去游戏。这样一调整,孩子们一下子欢呼雀跃,卸下了包袱,每天不再为早点发愁,而且真正满足了每个孩子的实际需要,有利于每个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
(二)我的地盘我做主
1.创设温馨环境。
《指南》中的教育建议指出:营造温暖、轻松的环境。温馨的餐点环境是培养幼儿自主进餐的前提。为便于操作,各班在靠近喝水区的附近开辟一个生活区,里面摆上两张小方桌,铺上漂亮花纹的桌垫,三三两两排上小椅子。桌上摆着牛奶、饼干、蛋糕等,便于孩子自取。生活区墙壁上贴着师幼共同完成的“今天你吃点心了吗?”各式展板或图片。小篮子里摆着孩子自己制作的个性标牌。在长长的区域游戏时间内,孩子自主吃完后将标牌或插、或夹、或贴在展板相应的位置,这样老师就能了解所有孩子吃点心的信息,并及时提醒还没用点心的幼儿。在这种温馨、亲切的环境中享用餐点,幼儿尤其珍惜劳动成果,吃点心的兴致别提有多高了。
2.满足游戏愿望。
孩子都是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的。在游戏中,孩子愿意做事,想做事,表现得更加积极和专注。例如:中二班的李老师发现孩子喜欢拿着点心,端着牛奶跑到走廊上去吃,百思不得其解,观察后才发现原来那里有一个角色游戏区“休闲一条街”。于是老师撤掉原先的生活区,将孩子吃早点的地方搬到“休闲一条街”,重新创设“茶点吧”。孩子们在吧台上喝着牛奶,吃着蛋糕、饼干,在柔和的背景音乐中和好朋友谈谈愉快的事情,场面真是温馨感人。后来李老师发现孩子从走廊到活动室倒水不方便,就从家里带来小水壶,于是就增加了“茶点吧”的服务员为顾客倒茶、续茶情节,吃点心、喝茶、做游戏三不误,忙得不亦乐乎。大二班的高老师无意中将牛奶、饼干放在了“中华美食”的柜台上,等办完事再回来时,发现孩子自己将餐点取出,在柜台后叫卖起来:“新鲜的豆浆,谁要喝,快来买啊”、“又香又脆的饼干真好吃”,这一叫卖,吸引了众多的顾客前来购买,服务员、收银员各就其位,招呼着客人。就这样,大二班的餐点地点就顺其自然地改在了“中华美食”的商店里,每天都有新的服务员,也有不同的顾客,迎来送往,生意兴隆。
(三)我的伙伴我做主
1.设立好朋友桌。
一日生活皆课程。为减缓小班幼儿的分离焦虑,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在餐点时间我们另外设立一张供两人坐的小桌子——“好朋友桌”,尽可能让每个孩子接触班上的每个人,为他们创造交朋友的机会。幼儿每天轮流做主人,有权利邀请一位新认识的朋友共进早点和午餐,孩子们围坐在桌旁非常轻松愉快,他们都盼望着轮到坐那张桌子。
2.自主选择伙伴。
在交往中互相学习是孩子的学习方式之一。大班的幼儿有了自主选择意识,在游戏中往往会选择兴趣相投的朋友在一起。这不,几个娃娃家的孩子们相约过来了,他们互相提醒要先洗手,你帮我拿饼干,我帮你倒牛奶,就这样几个伙伴边吃边说悄悄话,吃完后互相提醒插上标牌,餐点时间成了孩子一日生活中的快乐时光。
(四)我的成长我做主
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的发展。
大班的孩子独立性更强,针对餐点前后杂乱无序,一片狼藉的状况,我们将餐点管理的主动权下放给幼儿,让他们商量解决。很快方案出来了,每天选两位值日生来为大家服务,和保育老师一起分发食品,提醒幼儿洗手、讲究卫生、不要浪费,吃完后和老师一起收拾餐具、抹桌子。老师“放手不放眼”,以“值日生”的方式,帮助孩子打开自我管理的一扇门。
时间长了,孩子们不再满足于让值日生为自己服务,纷纷表示自己也能动手盛饭、盛汤……老师在讲清要求后就做起“甩手掌柜”。一开始孩子们盛饭的手在抖,汤在泼,菜在洒,不过他们没有退缩,一次次练习,轻轻地盛,小心翼翼地端,从笨拙到娴熟,没有碰撞,没有洒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但给孩子带来快乐和自信,还让自己成为生活的主人,为自己的成长做了一回主。
在《指南》指导下,我们老师学会了用“火眼金睛”观察儿童,用“善解人意”解读儿童,创造了适宜的时机,满足了不同孩子的不同需求,让他们获得了自主成长的空间,让生命轻舞飞扬,让我园原本整齐划一、死板教条的餐点管理变得灵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