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丰国赵美琳(阿拉善右旗文化图书馆阿拉善盟737300)
阿拉善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保护、传承与思考
富丰国赵美琳
(阿拉善右旗文化图书馆阿拉善盟737300)
阿拉善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巴丹吉林沙漠横贯全境。总人口2.5万,有蒙、汉、回、藏等11个民族,其中蒙古族人口占三分之一,有和硕特、土尔扈特、喀尔喀、伊斯兰蒙古等部。蒙古族长调民歌是阿拉善右旗蒙古族最精美、典型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阿拉善长调民歌根据地域分布和部落特征分为阿拉善和硕特民歌、额济纳土尔扈特民歌、阿拉善喀尔喀民歌三大类型。其中和硕特民歌中还包括部分信仰伊斯兰教蒙古族的科勃尔民歌。阿拉善民歌中以长调民歌居多。和硕特长调民歌《富饶辽阔的阿拉善》是阿拉善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民歌之一,体现了和硕特蒙古族热爱家园、安居乐业的美好心情,被称为“阿拉善八大民歌之首”。
阿拉善长调民歌根据其内容,可分为历史、哲理、生态、情感四大类,包括迎客、敬酒、喜庆、宴终、送客、娶亲、嫁女、思念、祝愿、赞美、教诲等方面。歌词有较强的哲理性,主要表达了对祖先的崇拜、故土的依恋和大自然的赞美,突出体现天地和谐、团结友善、勤奋向上的思想。在音调方面,比较完整地保留着蒙古族民歌五声调式风格,其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气息绵长、旋律极富装饰性。阿拉善长调民歌里还有一种固定的副歌,即凡唱完一首歌,大家齐唱副歌以增加气氛。
阿拉善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基本来源有四部分,一是从先居地阿尔泰山麓及伏尔加河畔带来的歌曲;二是定居阿拉善后产生于民间的歌曲;三是从邻近盟旗及其他蒙古地方传入阿拉善的外来歌曲;四是20世纪40年代迁入阿拉善境内的蒙古族喀尔喀部的长调。
阿拉善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民歌高手,许多地区举行重大婚宴或大型赛事,都要聘请民歌高手到场助兴。出生于阿拉善的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玛、巴德玛、阿拉坦其其格等,把阿拉善民歌优美的曲调带到国际上。在阿拉善蒙古族长调民歌这片厚土的滋养下,新时期又创作出了带有阿拉善特色的歌曲《苍天般的阿拉善》,享誉区内外。
近年来,阿拉善在长调民歌保护与传承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此我们以阿拉善右旗在长调民歌保护传承方面取得的一些成绩,做一总结与思考,以期关注当下,重视未来,借鉴发展。
1.多方保护,各有侧重,相互协作
2004年,阿拉善右旗长调民歌协会成立,由旗内资深长调民歌研究者额尔登达赖、那顺夫、红鹰、达巴格那等担任协会领导。协会成立以来,深入牧区走访牧民歌手,收集大量第一手长调民歌资料,组织开展了各类活动,推荐众多歌手参加各类比赛,协调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部门及爱好者之间的关系,成为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的火车头。文化图书馆充分发挥群众文化职能,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势头,在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人申报、确定、跟踪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广播电视把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重点播出对象;乌兰牧骑有专门的蒙古族长调歌手。青少年活动中心专门成立蒙古族长调民歌训练基地,聘请专职教师培训青少年学习蒙古族长调民歌,邀请专家讲课指导。阿拉善盟蒙古族中学、蒙古族小学发挥音乐课及第二课堂作用,广泛开展蒙古族长调演唱学习活动,已经形成了一支优秀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小歌手队伍。满达社区每年举办“长调奈尔”活动,家庭登台演唱长调民歌成为一大特色。多方保护、各有侧重、相互协作的良好局面已形成。遇到重大节庆活动或重大赛事,各方在民歌协会的组织下积极参与,通力协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到目前为止,各方在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方面已形成了各自特色,正在向更加完善的方向努力。2010年阿拉善右旗被自治区文化厅批准为蒙古族长调保护基地。长调基地建设办公室设在文化图书馆,负责收集、整理资料,组织、举办比赛、展览及活动,资助传承人外出参加比赛、演出、展示活动,申报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等工作。在现有蒙古族长调重点传承人中确立重点传承户,建立传习所,并给予扶持。现已确立淖尔吉玛、迪瓦、卫东、苏雅拉其其格等八户为重点传承户。在文化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蒙中学、蒙小学建立传习所。
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所深入阿拉善右旗就“非遗”“千校万户”保护计划展开评估,批准旗文化图书馆为长调传承保护单位,争取到经费20万元。蒙中、蒙小学为长调、马头琴音乐传承保护单位,争取到经费各6万元。体现出我旗在长调、马头琴音乐传承保护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和支持。
2.主动搜集,原生态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阿拉善右旗就搜集整理出版了《阿拉善民歌》《蒙古民歌丛书——阿拉善盟集》《巴彦哈鲁纳的马驹》《阿拉善蒙古民歌集》等一批书籍。
1995年至1996年,阿拉善右旗文化工作者着手搜集传唱在旗内各地的蒙古族长调民歌。额日登达赖、孟和巴依尔等走遍了全旗7.3万平方公里所有苏木、嘎查、牧户,共调查歌手200多人。200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开始,文化图书馆成立田野调查队回访、重访、补访长调民歌手100多人次,利用社区“长调奈尔”、长调比赛、敖包会、马背文化节、赛驼会、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游节、广场消夏活动等采录100多场次的演出;原生态采集流传在阿拉善右旗的蒙古族长调民歌280多首,有300多名歌手的演唱曲目及个人资料记录在案。其中,阿拉腾朝克苏木的喀尔喀蒙古族老艺人迪瓦,就会唱60多首蒙古族长调民歌,她的《桑色尔古勒登吐如勒》《脑明哈》《阿布日勒德格都音古勒本保古德》三首是喀尔喀民歌曲目《艾子目》中的歌曲,目前阿拉善右旗只有迪瓦一人会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她演唱的部分曲目被收录进出版的《阿拉善喀尔喀蒙古族长调》一书中。对于取得的第一手长调民歌资料,早些年主要采取录音机录制,后来经过数字化处理变成数字资料,通过刻盘、录入电脑等形式有效保存。近几年,我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大投入,购置了摄像机、录音笔、照相机等设备,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搜集、整理、保护更趋多样化。到目前为止,共拍摄录像达2000分钟以上;录音60盘,3000多分钟;制作光盘20多张;照片1000多张;文字记录2万多字。2007年10月出版的《阿拉善蒙古民歌集》收录了其中的174首阿拉善右旗喀尔喀蒙古族长调民歌,200多首和硕特民歌。
3.活动形式多样,鼓励长调民歌手登台演出参加比赛
长期以来,阿拉善右旗就有组织蒙古族长调民歌会的传统,小到牧民家庭、嘎查、社区,大到苏木镇、旗属,都举办过长调民歌会,还有那达慕、节庆集会、祭敖包、牧民六月会、赛驼、赛马会等也有长调民歌比赛。2005年至2014年,阿拉善右旗连续举办了十届“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游节”,每一届都有蒙古族长调民歌比赛。这些长期的、不间断的活动,为长调民歌的保护、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全旗、全盟、全区各类比赛中,涌现出了卫东、吉仁太、苏雅拉其其格、色图雅、布音吉日格勒等优秀的长调歌手。据统计,阿拉善右旗现有蒙古族长调民歌手300多人,旗民歌协会积极发现、鼓励、推荐优秀歌手参加区内外各类长调比赛及文化活动,取得优异成绩。卫东参加旗、盟、区长调民歌比赛,多次获奖,被评为优秀歌手。2008年,那顺夫获八省区长调民歌赛金奖;塔木加布、迪瓦、宝迪其其格、策仁道尔吉、其其格、巴依尔策仁、达格登、淖尔吉玛获八省区长调民歌比赛“沧桑歌手”荣誉称号;其余40多名长调民间歌手获得铜牌;牧民歌手巴特尔被评为自治区百灵歌手称号。
2009年10月8日至10日,中蒙两国蒙古族长调民歌联合调查中,阿拉善右旗举办了座谈会、演唱会、个别采访、长调民歌讲课等活动,对于阿拉善右旗底蕴深厚的长调民歌,特别是喀尔喀长调民歌,中蒙两国长调专家给予高度评价。在长调民歌各项保护活动中,阿拉善右旗旗委、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给参加比赛的歌手提供路费及生活补助,制作演出服装,扶持特困长调民歌手,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长调民歌手重奖。
2012年,旗文化图书馆举办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代表性传承人淖尔吉玛家庭演唱会”,由其家族3代成员分别演唱了喀尔喀蒙古族长调。这场演唱会,不仅是她个人艺术成就的汇报演出,也充分表明蒙古族长调这朵艺术奇葩在阿拉善右旗大地上已是后继有人。
4.保护老艺人,鼓励传承
蒙古族长调民歌要想得到原生态保护,就得首先保护民间老艺人。近些年,我们把塔木加布、淖尔吉玛、迪瓦等确立为蒙古族长调重点传承人,把他们演唱的曲目采用多种手段加以录制保护,以防人亡艺绝。并鼓励老艺人们向年轻人传授技艺,安排专人向老艺人学习他们独有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经常看望长调民歌老艺人,给他们送去生活日用品和慰问金,邀请他们参加长调民歌演唱会,鼓励老艺人带领全家登台献艺,倡导全社会尊重蒙古族长调民歌老艺人。可以说长调老艺人是长调原生态保护的根,对他们的保护就是对长调的保护。
5.举办培训班,传承长调民歌
过去,阿拉善右旗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主要在生产生活及小型歌会中相互学习与传承。近年来,传承有了较大发展。2008年至2009年,阿拉善盟民歌协会主席巴德玛在阿拉腾朝克苏木连续举办两届蒙古族长调民歌培训班,参加培训的牧民歌手200多人,传承了蒙古族长调民歌,提高了牧民歌手的演唱水平,营造了以阿拉腾朝克苏木为中心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演唱氛围。2007年,著名歌唱家阿拉坦其其格在她的故乡阿拉善右旗成立了蒙古族长调民歌培训中心。至2013年,受训儿童300多人,受训成人200多人,为培养蒙古族长调民歌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自治区及阿拉善右旗共计投入资金230万元,在阿拉善右旗建设的阿拉坦其其格蒙古长调传承培训中心,于2014年正式落成启用。培训中心占地面积1755平方米,是集排练、展览、宿舍、食堂、学生实践等为一体的全国首个青少年蒙古族长调传承培训中心。中心吸引了很多学生参加培训,并外出参加比赛,在全国、自治区等各类大赛中均取得优异的成绩。先后参加中央电视台、内蒙古电视台等录制演出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进一步推动了蒙古族长调传承教育工作的发展,为培养新一代原生态蒙古族长调演唱技艺专业传承人起到积极的作用。
2009年9月,中蒙两国蒙古族长调民歌联合田野调查期间,蒙古国歌唱家朝伦其其格、道尔吉塔格瓦以及我区蒙古族长调专家布和朝鲁、格日勒图为阿拉善右旗蒙古族长调民歌爱好者亲自示范、讲课,把我旗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推向了新的高度。
6.少年儿童传承
充分利用学校这块阵地开展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传承十分重要。2014年至2015年,旗文化图书馆在蒙古族中学、小学举办蒙古族长调比赛,并颁发证书和奖金,给予鼓励。还邀请我旗蒙古族长调代表性传承人,不定期深入蒙古族中学和小学,利用下午活动课时间开办长调培训班,向学生传授蒙古族长调民歌。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参加蒙古族长调民歌训练班的学生不断增加,一些孩子已能登台演唱,这是阿拉善右旗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的希望,也是我们今后努力加强的重要方面。为此,每逢旗里举办蒙古族长调民歌演唱会,我们总不忘组织学生参加观摩,给小歌手登台的机会,鼓励他们传承蒙古族长调民歌。
7.传承人传承
目前我旗已有国家级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2人、盟级10人、旗级14人,他们对传承蒙古族长调民歌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塔木加布是我旗的蒙古族长调民歌重点传承人,在她的教导下,她的儿子那顺夫已成为我旗最优秀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手,她的孙子也正在学唱蒙古族长调民歌;苏雅拉其其格曾多次参加蒙古族长调比赛并获奖,她的女儿(9岁)在她的熏陶下,也学会了蒙古族长调。2008年,母女二人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节目,把蒙古族长调通过屏幕介绍给了更多的观众,这就形成了有传承人带动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诸如此类的传承还有很多。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通过一代一代的民间艺人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很多曲调、演唱方式随着民间艺人的去世而失传,所以传承人的问题是长调生存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有1万元的传承补助,但自治区级、盟级代表性传承人尚无补助,若能给予一定的支持,那么就会带动更多的人主动参与到保护、传承长调中来。其次是生存环境。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草原、与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部分牧民进城定居,大大改善了牧民的生活质量,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这方面讲,未必是福音。蒙古族长调来源于生活,离开牧民的生活及其环境,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针对如此状况,我们想每年组织孩子们到牧区生活,参加牧民生产劳动,感受牧区苍凉广阔的环境,倾听骑马牧羊的长调歌声,如此必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撒下一粒长调的种子。第三是保护人才。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特殊性决定了保护并传承它需要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去发现人才并加以培养。人才培养要分两方面,一是教师,二是学生。建议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全区音乐教师长调培训,解决当前师资之需。学生这方面,重点在持续不断地营造学长调、唱长调的氛围上下功夫。培养兴趣是当务之急,让有潜力的孩子在自豪的氛围中脱颖而出。最后要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蒙古族长调的认知度和自觉参与保护的意识。在重视和发挥传承人核心作用的同时,借助文化遗产日、传统节日等平台,广泛开展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传承,以及演出、培训等活动,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保护意识,真正做到社会公众自觉参与保护,并在保护中共享保护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