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中原与突厥贸易研究

2016-04-14 21:14王东健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互市和亲朝贡

王东健

(西南民族大学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隋唐时中原与突厥贸易研究

王东健

(西南民族大学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隋唐是我国历史上大一统时期,是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突厥汗国历经隋唐,是其中最重要的民族关系之一。双方屡有战争,不过并未阻止民族之间正常的贸易往来,在和平时期,两者的贸易更盛。中原与突厥贸易的方式主要有官方之间的朝贡贸易,边境互市往来,和亲中的经济往来以及一些贩运贸易、民间经商等。双方之间的贸易往来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融合,是中国古代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贸易模式。

隋唐;突厥;贸易往来;朝贡

隋唐时期是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突厥是一个曾建立诸多突厥汗国的游牧民族,他们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尤为重要。两者的经济关系是发展中的重要关系,决定了其他关系的内容,是其他关系的基础。隋唐与突厥的贸易关系是在相对和平的时期进行的,在中原与诸少数民族的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中原地区向突厥输送大量精美的瓷器、医药、生活用品等,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突厥人则以牛羊、马匹、棉毛兽皮等,满足中原人们需求的同时也丰富了政府的补给,更多的是一种战略物资。双方之间的贸易发展带来的是一种共赢,满足了双方利益的要求,促进了双方的发展。虽然双方之间兵戎相见是常事,但仍阻挡不了双方贸易的热情。这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相互碰撞,相互补充,随着双方贸易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沿线商路的发展,对其他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朝贡贸易

所谓“朝贡贸易”,是指接受番邦朝贡后政府给予一定回赠的贸易形式。进贡者谋求获得政治上的依托及巨大的物质利益,而回赐的中原王朝则希望通过这一手段来加强对番邦的管理掌控,稳定边疆,巩固统一。自丝绸之路开辟以来,中原与西域的贸易往来日益加强,朝贡贸易作为其中的重要贸易方式也逐渐兴盛起来。到了隋唐时期,尤其当中原王朝把版图逐步扩大到整个西域时,双方的贸易联系空前兴盛,有了强大的政治和军事保障,双方的朝贡贸易更加活跃,史载当时“万国来朝,贡贸不绝”[1]卷148。隋唐时继承了历代王朝朝贡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的实质经济交往更加强烈。隋文帝开皇年间,突厥多次与中原进行贸易,隋文帝开皇八年,阿波可汗遣使朝贡,同年九月,沙钵略可汗也向隋朝进献方物。[2]卷1之后,沙钵略可汗的东突厥遭受袭击,向隋朝请求往南内迁,隋文帝则“给以衣食,赐以车服、鼓吹”。[2]卷84同时,开皇八年,突厥“贡马万匹,羊二万口,驼牛各五百头。”[2]卷51隋炀帝时期,史书也记载了大业四年,“处罗矍然而起,流涕再拜,跪受诏书,因遣使者随君肃贡汗血马”。[3]卷181大业十年,“处罗从征高丽,赐号为曷娑那可汗,赏赐甚厚。十年正月,以信义公主嫁焉,赐锦彩袍千具,彩万匹”。[2]卷84

唐时,朝贡贸易更是空前繁盛。史籍载“又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4]3948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贸易的盛况,是不同于以往的一种大繁荣状态,得力于贞观之治的影响。《旧唐书》记载:“贞观十三年,高丽、新罗、西突厥、吐火罗、康国、安国、波斯、疏勒、于阗、焉耆、高昌、林邑、昆明及荒服蛮酋,皆来朝贡。贞观二十年来朝贡的有铁勒、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多滥葛、思结、阿跌、契苾、跌结、浑、斛薛等十一姓”。[1]卷59当然在这种朝贡贸易中,接受朝贡的一方地位往往高于朝贡的一方,就当时的隋唐帝国来说,突厥是在被征服后,屡屡向中原王朝进贡的,目的是为了换取一些民族生存的必需品,在使节来往的朝贡贸易中同样也混入了大量胡商从中获得商业利益,而且在这种贸易中往往中原回赠给突厥的物资是其朝贡的数倍或者更多。突厥也在这种朝贡贸易中获得了其种族生存发展的一些必要物资,客观上促进了其种族的发展和延续。

二、“互市”贸易

朝贡贸易有其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贸易对象,一般一次赐与的物品仅仅只能供部分人或者部分部落消费,不能满足突厥民间的大量需求。民间一种更为直接、便捷、高效的贸易方式——“互市”贸易应运而生。

“互市”往往是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一种由官方指定的贸易形式,常见于历朝历代中原与少数民族的贸易往来方面,一般由官方指定的边境地区之间进行贸易,常见的又被称之为“边境互市”“榷场”“榷场贸易”等。[5]卷128中原地区往往对突厥的牛羊马等需求很大,而突厥地区则很推崇中原地区的丝织品、瓷器、布匹、茶等,前期双方以绢马贸易为主,至唐时茶叶广为需求,这时候的贸易则以茶马贸易为主。

隋初,突厥即与中原王朝“交市”贸易。《隋书》记载:“开皇八年,突厥部落大人相率遣使贡马万匹,羊二万只,驼牛各五百头,寻遣使请缘边置市与中国贸易,诏许之”,[2]卷84突厥开始大批地同中原地区贸易。隋先后开辟了诸如太原、幽州等边境榷场,便于贸易。随着互市贸易的兴盛,隋朝政府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交市监”,由隋炀帝重臣担任,收归中央管理。同时采取了优惠的政策吸引突厥商人前来互市,在当时的互市重镇如张掖、伊吾等,蕃商往来络绎不绝,蔚为壮观。

唐时继承隋朝的旧制,贞观六年,改前朝“交市监”为“互市监”,主管与边疆突厥地区的茶马贸易。早在唐朝立国之初,唐高祖便下令与突厥互市,在双方摩擦不断的同时也向他们购入了大量的牛羊马等牲口,利于作战需要。东突厥灭亡后,唐朝政府将大量突厥族人迁往内地,这些内迁的突厥族人很自然地就会与当地的中原汉族人民发生贸易关系。武则天的时候,突厥再一次强大,时朝廷惧怕突厥的兵锋,“尽驱六州降户数千帐,并种子四万余硕、农器三千事,以与之”。[1]卷194到了开元年间,朝廷为了稳定边防,决定再开边疆互市,同时互市成果颇丰“每岁斋缣帛数十万匹,就市戎马以助军旅,且为监牧之种,由是国马益壮焉”。[3]卷213

三、“和亲”推动的贸易

“和亲”历来是中原王朝为了缓和与游牧民族政权之间的矛盾而采取的缓兵之计。从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至隋唐时,这种和亲政策已经绵延近千年,目的是一样的,只是形式略有变化。隋文帝时,突厥经过与中原王朝连年的征战已渐显疲态,于是急于与隋朝联姻以此来换得修养生息。因为之前突厥与北周千金公主有联姻在前,而且千金公主作为周室王族对杨坚窃取大周天下深恶痛绝,所以屡次挑拨突厥与隋的矛盾,隋文帝鉴于此便想利用和亲来分化突厥,于是就开出条件,要突厥“当杀大义(千金)公主,方许婚。”[3]卷178此时突利为了缓和与隋的矛盾急需联姻便怂恿都蓝可汗杀了千金公主,于是突利便顺利迎娶了隋安义公主,安义公主不久便得病去世,便接着迎娶隋宗室义成公主。隋朝通过此次联姻也成功地挑拨了突厥内部矛盾。在此之后陆续还有信义公主、淮南公主等远嫁突厥。到了唐时,唐太宗为了联合西突厥制约东突厥的势力便与西突厥的统叶护可汗联姻,虽然最后因为东突厥的阻扰并未实现,但也是开了和亲的头。之后唐朝为了不卷入突厥的内乱而一再拒绝突厥方面的联姻请求。后突厥的默啜可汗为了自己的利益曾反复要求与唐联姻,唐朝提出的要求被拒后,便一直拒绝联姻,在后突厥存在的六十多年里也只有一次和亲成功的经历,即默啜让自己儿子去长安向唐玄宗求亲成功。

突厥与中原王朝的和亲,政治上是一种双方利益的需要,突厥方面需要通过和亲来争取时间休养生息和攫取利益,中原王朝则希望突厥方面弭兵并向自己朝贡。所以说这种和亲政策的实行一方面带来既得利益,同时也能够建立一种朝贡体系,这是中原王朝需要的,所以当自己利益得以实现,便能够顺理成章地和亲。突厥方过来迎亲往往带来大量突厥商人,这些商人的目的就是来与中原王朝进行以物易物的贸易,一次迎亲突厥方除了带走中原王朝赏赐的大量金银珠宝外,还能通过民间贸易带走突厥方需要的大量生活用品、粮食、布料等,同时送亲的队伍还给突厥地区送来了种子、先进的技术、书籍文化等东西。中原王朝除了能获得突厥方带来的大量牛羊外,还能得到数年的朝贡,双方贸易往来便在这迎来送往的过程中蓬勃地展开。

四、民间商贩贸易

民间商贩往来贸易也比较频繁。史书记载:“京兆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3]卷180隋朝时长安城便分布有许多突厥商人,他们从突厥来到中原,携带有突厥地区的特产在城里贩卖,一般固定在某一地方,唐朝时长安城西市是专门的胡商聚集地,许多突厥商人在此贩卖货物。这些突厥商人把从突厥带过来的东西卖到中原,然后再在中原买入大量突厥人需要的东西拿到突厥地区贩卖,从突厥过来的多数为胡商,也有很多中原人到突厥地区从事贩卖活动,双方你来我往从事贸易活动。突厥地处丝绸之路的中心地带,商业繁荣,贸易兴盛,南来北往的胡人与中原人穿梭其中,中原有很多人在丝绸之路上从事贩运贸易,他们往往组成一个大的商团,用骆驼或马驮着物资到这里进行贸易,以获得巨额利润。

来中原从事贸易活动的突厥商人有分在政府固定地点经商的坐商,还有一种沿街叫卖的行商,不过在隋唐政府严格管理下大部分还是固定经商的形式,少数突厥商人从事流动性的买卖,在突厥地区的汉人也是如此。不过双方亦可以从事大宗货物的交易,相当于经销商的形式,固定的买入和卖出,不过主要还是小规模的民间贸易。这些交易活动主要发生在人们的日常交往活动中,不是主要的贸易方式,史籍记载的相对也不多。除去政府组织的边境“互市”,这种民间的小规模私下设市的活动也可以说是“互市”的延续。除去隋唐长安城的胡商贸易外,在一些汉胡杂居的地区,中原与突厥边境地区等,这种民间的商贩贸易都是比较发达的。这种民间的贸易往来是更贴近双方人民生活的一种经济形式,其中零零散散的交易甚至可能比官方的贸易更加丰富,在突厥与中原的贸易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地位。

小 结

从双方的经济发展方式来看,中原的农耕文明有北方游牧民族需要的粮食、布帛等物,而北方游牧文明有中原需要的马匹、牛羊等物,这是种经济互补关系,还是两种文明的激烈碰撞,所以说突厥与中原的贸易是文明发展的必然,同时有助于双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隋唐时主要是一种绢马贸易,不管是朝贡、互市、和亲、商贩等都是围绕着绢马交易展开,是一种互利互惠的行为,伴随着政治、军事的需要,已不是单纯的贸易往来。

正常的贸易往来,不仅使得突厥民族的经济社会得到发展,更使得突厥民族接受到中原地区先进文化知识的影响,能够进一步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本民族的强盛,还潜移默化地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中原地区人民可以接受到先进的畜牧文化,对农耕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这也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原人穿胡服、欣赏胡舞等等,将这种突厥文化带入到日常生活中,丰富了民众的日常生活。

总之,双方的贸易往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是功不可没的,同时这种经济交流更是扩大到整个中亚、西亚地区,对于中原王朝处理好与西域各国的关系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对于今天发展“一带一路”上的伙伴关系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 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 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89.

[5] 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 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 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8]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六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9] 卢勋,萧之兴,祝启源.隋唐民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10]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1] 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2] 许序雅.唐代丝绸之路与中亚历史地理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

[13] 李斌城,李锦绣,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4] 崔明德.中国古代和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5] 樊保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与丝绸之路[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

[16] 魏明孔.西北民族贸易研究―以茶马互市为中心[M].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焦玉奎]

王东健(1990-),男,江苏镇江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史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2015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CX2015SP204)。

K24

A

2095-0063(2016)05-0107-03

2016-03-01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6.05.025

猜你喜欢
互市和亲朝贡
中国边民互市研究回顾与述评
辽属女真与北宋的朝贡隶属关系
兵不厌诈:和亲公主是间谍
加快河口县边民互市贸易转型升级
试析十六国北朝和亲的特点
丝绸之路上的和亲
唐代涉蕃诗中的和亲联姻
二元并存,多层参差:探寻两宋时空交错朝贡运行之力作
——黄纯艳《宋代朝贡体系研究》评价
明代蒙汉互市贸易的建立及发展演变——以市口变化为中心
明代蒙古朝贡使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