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贡献

2016-04-14 21:14侯典举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道路特色制度

张 纯,侯典举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贡献

张 纯,侯典举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最先提出社会主义过渡的伟大战略命题,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之路。毛泽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独创性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提出并初步探索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形成的历史和逻辑起点。深入把握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贡献,对于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正确认识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在一般人的眼中,毛泽东总是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等名词相联,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似乎是相对立的。而实际上,毛泽东作为开国领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却是从他开始。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的座谈会上指出:“毛泽东同志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他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提出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制定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思想。”[1]这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根本的制度前提

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具有开拓性和奠基性。薄一波曾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始于毛,成于邓”。[2]毛泽东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初步探索,为我国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提供了根本的制度前提。

(一)领导确立了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率先提出社会主义过渡的伟大战略命题,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具有中国特点的改造之路。1953年12月,毛泽东完整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3]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我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之路,全国上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基本完成了,到1956年底,国营经济、集体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占到国民经济的92.9%,生产资料私有制基本被消灭,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我国确立起来。自1956年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制度在我国全面建立起来,始终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并且得到不断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的确立,为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根本的经济制度前提。

(二)领导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其它各项基本政治制度

毛泽东领导创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写道:“中国人民在几十年中积累起来的一切经验,都叫我们实行人民民主专政。”[4]人民民主专政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1949年9月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郑重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有力地保障了革命胜利果实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此后毛泽东又领导创立了与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相适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针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出:“我们不采取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会制度……在内容上我们和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是有区别的,我们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苏维埃。”[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不同于西方议会制,也不同于苏联的苏维埃制,而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根本保障,为人民民主专政提供了最高的实现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确立以来,始终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不动摇,且不断得到发展和强化。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制度基石。此外,毛泽东还领导创立了其它各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孕育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具有深厚的政治基础。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我们和苏联不同,我们有意识的留下民主党派”[6],旗帜鲜明地走出了一条既不同于苏联的一党专政,更不同于资本主义多党轮流执政的具有中国特点的政党制度。中国的政党制度成为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毛泽东积极领导创立的又一个基本政治制度。据原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回忆,在起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时,毛泽东率先提出,要考虑新中国到底是搞联邦,还是搞统一共和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既符合历史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既合乎国情又顺乎民意,创造性地正确处理了多民族国家的各民族关系问题,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安定团结的国内环境。

(三)初步领导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法律创制活动。为适应并维护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共同纲领》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对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7]此后毛泽东领导并亲自主持了多部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在起草婚姻法过程中,毛泽东曾两次亲自主持召开由中央多部门参加的联席座谈会,讨论婚姻法草案。1950 年4 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婚姻法的颁布实施对于保护男女平等、婚姻自由,革除相沿数千年的封建陋习,建立新型的家庭关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的社会进步。婚姻法公布实施还不到两个月,1950 年6 月29 日毛泽东签署主席令,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工会法的实施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工人的权益,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进一步夯实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在工会法公布的第二天,毛泽东再次签署主席令,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改法的颁布实施,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千年之久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根据毛泽东提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起草委员会。1953 年3 月1 日,以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毛泽东还主持制定了全国人大、国务院、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五个组织法,极大地推动了国家机关的法制化进程。1954年9月20日,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在第一次全国人大通过,为新中国的民主和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毛泽东的积极领导和主持下,到1957 年上半年,经政协会议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制定或者批准的法律、法令共有50 件。从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到1957 年上半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批准的法律、法令约40 多件,刑法草案已起草了22 稿,民法草案的大部分初稿也已拟出。这些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包括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在内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巩固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准备和思想基础

毛泽东在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他以苏为鉴,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建设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思想观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和思想基础。

(一) 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开展,毛泽东率先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亦步亦趋、重蹈苏联覆辙。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要摆脱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的不良影响,要积极主动寻找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3月末4月初,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在我们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现在更要努力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8]毛泽东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要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斯大林讲的对的那些方面,我们一定要继续努力学习。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而且学习一定要与实际结合。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9]毛泽东的这些重大理论贡献,对于突破斯大林模式,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这些卓越的理论和思想观点,为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提供了理论准备和思想基础,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和逻辑起点。

(二) 创造性地提出发达社会主义和不发达社会主义的阶段划分

毛泽东关于发达社会主义和不发达社会主义的阶段划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明确而正确的国情依据,为弄清国情,明确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提供了理论基础。1959年,毛泽东在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10]并得出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的判断,这一时期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有着清醒的认识。这也成为改革开放后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思想源头。毛泽东提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5]301他还多次提出,中国要经过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赶上或超过欧美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毛泽东这些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思想观点,一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明确了基本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设定了长远的战略目标,成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国情依据和理论起点。

(三) 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创新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二者之间基本适应但又有不适应的方面,这种不适应可以通过改革不断加以解决,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还明确提出,一定要正确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是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哲学依据。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决策,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都是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遵循与发展。

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毛泽东在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同时,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并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的伟大战略目标。毛泽东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冲天干劲、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首先,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建国初期,党面临的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工业烂摊子。毛泽东曾不无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现状的真实写照。在毛泽东的带领下,通过制定“五年计划”,我国很快摆脱了“一穷二白”的工业落后面貌。到1965年,我国在电力、煤炭、石油等工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发展,原煤产量达到2.32亿吨,原油产量达1131万吨,彻底摘掉了长期戴在头上的“贫油国”帽子;在钢铁和机械工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更是令人瞩目,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机械工业体系,建成了鞍钢、武钢、宝钢等一大批重点钢铁企业;原子能、航天等尖端工业也在逐渐起步发展。与此同时,我国还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工业布局,大中小型工业、内陆沿海工业、重轻工业均在协调发展。布局相对合理、体系相对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在我国建立起来,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工业现代化水平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

其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农业,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毛泽东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他多次强调:“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农业是工业的基础,没有农业,就没有轻工业”。[5]199在实现农业集体化,让农民加入互助组、合作社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到1965年,黄河、淮河、海河等大河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建成大中型水利设施150多座,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机械耕地比重占全国总耕地的15%,机械灌溉耕地占到24.5%;同时,土壤改良、良种培育等方面都有较大进展。农业发展为建国初期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提升。

最后,大力推动科学技术和国防事业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显著,国防实力大大增强。毛泽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他明确提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要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5]241在毛泽东看来,发展科学技术就是在提高生产力,这也是后来邓小平那句名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初理论来源。在新中国成立的前三天,即1949年9月27日,中国自然科学最高的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成立。此后,毛泽东又指导成立了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并指导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和《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极大地促进了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新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武装威胁和核讹诈的严峻国际形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果断地做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极其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党依然坚定支持尖端科学技术的研发工作。1964年10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5年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6年10月,原子弹和导弹两弹结合实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同时,我国的电子计算机、电子显微镜、氨分子钟以及核潜艇等尖端科技也在不断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和国防科技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也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和国防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和智慧,毛泽东也贡献了其毕生的心血。虽然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够全面和系统,甚至还出现了不小的失误和曲折,但仍然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者和奠基者。

[1]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6.

[2] 薄一波.就毛泽东的探索和邓小平的业绩薄一波答中央文献研究室问[J].党的文献,1995(01).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16.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5.

[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5.

[6]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35.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5.

[8] 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段[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9.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03.

[10]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责任编辑:焦玉奎]

张纯(1964-),女,黑龙江佳木斯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侯典举(1990-),男,山东莘县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研究”(12BKS016)阶段性成果。

K271

A

2095-0063(2016)05-0034-04

2016-05-30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6.05.008

猜你喜欢
道路特色制度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