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总有一些机会属于职业教育

2016-04-14 20:44王寿斌
江苏教育 2016年44期
关键词:机器换人换人机器

王寿斌

“机器换人”:总有一些机会属于职业教育

王寿斌

机器换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日前,浙江省农业厅印发《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推进行动计划(2016—2018年)》,明确提出,该省将实施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示范工程,通过三年努力,创建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10个、示范乡镇(园区)100个、示范基地300个;到2018年,智慧农机建设深入推进,全省新增各类农机装备30万台(套),农业各产业、产业各环节机械化、设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而早在两年之前,该省就已发布《浙江省经信委关于2014年加快推进“机器换人”工作的意见》(浙经信投资〔2014〕78号),全面落实“555机器换人”推进计划,深入推进“机器换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全省产业国际竞争力。计划当年完成技改投资5000亿元,工业技改投资和设备工器具购置费用占工业投资比重分别超过60%和40%,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10%以上。

将“机器换人”由工业产业推广到农业领域,浙江省可以说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浙江省的“机器换人”推进步伐堪称全国的一个缩影。

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机器换人”已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首选路径,也是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多次提到“机器换人”。据相关媒体报道,“机器换人”现象在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制造业发达省份已经比较突出,各地工业机器人扶持政策也纷纷出炉。近日,广东省正式宣布将在2015年至2017年,推动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计划,并挑选龙头企业开展“智能工厂培育建设试点”,准备在3年内投入9430亿元用于工业技术改造。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来推动“机器换人”在制造业领域实现常态化,已不是计划方案,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统计资料显示,2015年广东省机器人保有量达4.14万台,占全国18.8%、全球2.49%。其中,2015年新增机器人1.82万台,占全国25%、全球6.9%,广东已然成为“机器换人”大省。

随着“机器换人”时代的到来,各种臆测也随之兴起。其中,比较乐观的观点主要有:“大规模‘机器换人’蓄势待发,产业结构性矛盾有望突破”;“‘机器换人’使效率提升10倍,还不用发工资”;“‘机器换人’有望破解‘用工荒’难题”。而比较悲观的观点则认为,“‘机器换人’浪潮将会带来就业危机”;“‘机器换人’看起来很美,真正实现尚需跨越N道障碍”。也有一些比较中立的观点认为,“‘机器换人’是‘双刃剑’,失业大潮与就业激增将会双双来袭”。

综览各方观点,担心“机器换人”会影响就业,直至影响职业教育的声音所占比例相对较大,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作为一种大众认知,其思维逻辑非常简单,即“机器换人”普遍了,企业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工人,就业将会越来越难。而且,“机器换人”的结果是企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提升,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同步提高,以培养流水线工人为主要使命的职业教育亦将步入困境。

此番推论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是,作为一种科学缜密的判断,我们则需要以发展的眼光,前瞻、全面、客观地分析“机器换人”给我国职业教育所带来的趋势性变化。“机器换人”越来越普及,它究竟会对职业教育产生什么影响,职业教育能否从这一划时代的社会变革中找到新的机会,是大众关注的焦点。

“机器换人”将会给职业教育减分,还是能够正面促进职业教育转型升级,最终要看我国“机器换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从目前各地政府公开的信息,以及各类媒体对已经逐步实施“机器换人”计划的企业的追踪调查来看,眼下政府层面推行“机器换人”主要是基于打造智能制造强国的长远战略考虑,而企业热衷“机器换人”,则更多的是迫于“用工荒”的压力,旨在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期望在一定的年限内通过缩减用工数量来收回用于“机器换人”的超前投入,同时也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此外,亦有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瞄准了以“机器换人”来保证产品质量,一些多年经营尚算成功的低端制造企业,期望通过“机器换人”实现转型升级,彻底摆脱对人口红利的长期过度依赖。

从上述分析来看,我国的“机器换人”目前正处于起步发展的特殊阶段,既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挑战,又提供了机遇,广大职教人只要能够认清形势,把准脉搏,时时都能找到机遇,处处都能遇见“商机”。

首先,针对机器换人的现实需求,精准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机器人的设计制造将逐步走向高端水准,机器人的品种将越来越多,产量也越来越高,企业“机器换人”将成为常态,技能简单、重复单调的操作,肯定会逐渐被机器人所替代。这一形势反馈到育人环节,服务于机器人的专门人才的需求必将量质齐升。它将倒逼职业院校重视创新办学理念,提升育人标准,实施教学改革和教法创新,提高师生科研能力,精准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引导国家在战略层面更加重视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积极做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工作,对部分技能水平和科研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必要时可以延长学制,完善5年本科教育,甚或上升至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

其次,针对机器不能完成的任务,错位育人。撩开机器人的神秘面纱,目前,我国“机器换人”大多处于“机器省人”状态,而并不能真正取代所有劳动力。一方面,机器真要代替人来工作,其实现难度仍然比较大。仅以一个机械手对工件的“抓取移送”为例,就必须要在立体三维坐标内精准实现前后、左右、上下6个方向的转动和3个维度的来回平行移动,每增加一个动作功能的实现,机器人的成本都会成倍提升。另一方面,在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中,并非所有的工作都能顺利实现“机器换人”,或在短期内根本无法实现。尤其是酿造等传统制造业,注定不可能实现全自动化,即便有些环节能够运用“机器换人”,也不会一步登天,只能是不断积累生产自动化的相关经验,逐渐提高自动化的程度。据此,职业院校在加强“精准育人”的同时不能忽视“错位育人”,及时调整专业设置,重视培养那些机器人暂时不能完成的工作的从业者。

再次,针对培训需求大增的实际,应时育人。“机器换人”的直接后果是许多员工因“岗位不够”“不再需要”而被裁员,也有部分专业技术工人因为不再有施展身手的机会而被淘汰。对于企业来讲,裁剪普通员工或许并不可惜,而技术工人却往往被视为珍宝,不会轻易让其由于工资下降等问题而自动请辞。因为他们技术功底好、综合素质高,曾经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所以很多企业在不得不进行“机器换人”的同时,大都会创造条件为这些人员提供转岗培训,让其逐步适应机器生产的发展方向。再者,“机器换人”的日益普及,需要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员加入到面向机器人使用、维修、保养的培训大军中来。前所未有的培训需求,为职业院校带来了“应时育人”的大好机遇。

最后,面向新时代的淘汰规则,也倒逼职业院校加强素养教育。众所周知,“机器换人”的结果必然是一部分员工会被裁员,失去饭碗。而谁应该被淘汰,谁最先被淘汰,却不是抽签随机决定,而是有章可循的。站在企业管理和运营的角度,必然是那些平时工作懈怠、不思进取的员工最先被淘汰。这样的形势下,职业院校要让自己的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让已经拥有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不被淘汰,就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这是职业院校由片面重视技能教育,向素养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的重要转型。

总之,“机器换人”势不可挡,它对职业教育来讲挑战和机遇并存。善于在“危”中寻“机”,是职业院校应变能力和“野战”能力的重要体现。只有面对现实,通盘考虑,精准分析,积极寻找和抢抓机遇,职业院校才能通过培植新的增长点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G717

C

1005-6009(2016)39-0035-02

猜你喜欢
机器换人换人机器
机器狗
机器狗
梅钢公司“机械化换人 自动化减人”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未来机器城
中国制造业基于成本控制的“机器换人”问题研究
新华网:杭州未来5年推3000个“机器换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