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开课: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有效路径

2016-04-14 15:15张治勇
大学教育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公开课学分教育资源

□ 张治勇

网络公开课: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有效路径

□ 张治勇

网络公开课是一种新兴的在线课程模式,是高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它为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有效路径。我国高等教育存在权利和机会的不平等,资源配置的失衡,公平与效率的掣肘等不公平问题。网络公开课对实现高等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具有促进作用。其途径包括:加强网络公开课建设,需更新课程观,合理定位课程目标;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高校自主建设,名师深度挖掘课程资源;精心设计学习者自主学习支持系统;创新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以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

高等教育公平;互联网+;网络教育资源;网络课程

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作为分配社会资源和实现社会各阶层合理流动的高等教育,其公平与否,不仅直接影响着青年一代的发展机会,而且也影响着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早在2002年就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获得了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高等教育公平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就非凡。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种种矛盾和问题,如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入学机会的不公平、优质教育资源的失衡、教育公平和效率的掣肘等,制约了高等教育公平的进一步落实。网络公开课作为互联网+时代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新形式,其开放共享的创新教育理念,新颖独特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满足了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保障了学习者的学习权利和机会,打破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失衡,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和效益,为促进高等教育公平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一、网络公开课与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分析

网络公开课是一种新兴的在线课程模式,是高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1]。它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正在打破学校之间的壁垒,让更多的学习者分享优质教育资源。网络公开课具有三大优势:个性化学习、增加学习机会和成本控制。个性化学习是指学习者根据个体独特的需求进行量体裁衣式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定制的或个性化的,其目的是帮助学习者达成学习目标。增加学习机会意味着学习者可以打破空间上或地理上的阻隔,免费获得自己需要的课程资源。成本控制是指网络公开课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机会,无须增加成本就可以使每一个学习者得到与单独辅导相似的学习体验。网络公开课的这些潜在好处,正在为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创造条件和机遇。

“教育公平是涉及多学科、多层面、多因素的复杂问题,仅从某一方面难以把握全貌”[2]。研究者从不同的学科视域阐释教育公平:第一,伦理学视角。研究者受到罗尔斯公平三原则的影响,主要引用“公平”的概念对现存社会制度进行道德评价,重视资助弱势群体,以改变弱势群体的不利境遇,实现教育公平。第二,法学视角。主要研究法律法规对教育公平的规定以及普及教育权作为人的基本权利的问题。第三,经济学视角。既强调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又重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第四,社会学视角。主要关注学习者受教育机会的均等。第五,教育学视角。主要借鉴胡森和科尔曼的观点,将教育公平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高等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构成和延伸,其内涵与形式都应与教育公平保持一致。高等教育公平既是权利和机会的平等(即起点公平),也是公平地享有教育资源,每个学习者都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教育(即过程公平),有效促进学习者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即结果公平);既是公平与效率的和谐统一,互促共进,又反映着教育利益在人们之间的分配关系;既是理想、价值、应然的追求,又存在现实、事实、实然的差异。

二、高等教育不公平的现状剖析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权利和机会的不平等、资源配置的失衡、公平与效率的掣肘等方面。

1.权利和机会的不平等

权利和机会的不平等是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核心问题,其具体表现为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不平等。我国有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等五大高校密集的区域,高考招生制度允许高校向其所在省份倾斜招生,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最大限度利用教育资源,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却使高等教育落后省份的考生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远少于高等教育发达省份的考生,考生同样的考试成绩却不能享有同样受教育的机会,形成了区域之间高等教育权利和机会的不平等。城乡之间大学生的比例不是在缩少,而是在逐步扩大,农村大学生的比例逐年呈下降趋势。有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大学1999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6.3%,2013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4.2%,比1999年减少了2.1个百分点;北京农业大学2002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33.66%,2013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24.34%,比2002年减少了9.32个百分点。”[3]。北京大学刘云杉教授的调查显示,“1978年至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成下滑趋势,2000年至2011年,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此外,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对农村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受教育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寒门难出贵子”的现象更加普遍。

2.资源配置的失衡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仅影响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而且影响学生的就学和未来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主要体现在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和城乡之间三个层面,而且相互叠加。一方面,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区域之间不均衡。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差距较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高校众多,办学规模大,条件好;而中部、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高校数量少,办学规模小,条件差。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国家投入的教育经费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导致“最需要教育资源的地方,却最缺失教育资源;最需要接受教育的群体,却离教育资源最远”[4]。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上国家投入经费的差异,致使越是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得越快;越是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越发落后,教育不公平的剪刀差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有“985”、“211”和地方高校之分,有“一本、二本、三本”之分,有重点大学与非重点大学之分。这些不同的划分,意味着其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享有不同的话语权,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在校际之间有显著差异。另外,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也存在显著差异。我国高校布局主要集中建立在城市,农村几乎没有大学,高等教育资源极度匮乏,而城市缺乏反哺农村的机制,农村的高等教育资源愈发凋敝。

3.公平与效率的掣肘

“教育公平发展的实质是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的相互促进与和谐统一的发展。”[5]教育公平既求公平,又讲效率,两者互相促进。但在实践中,高等教育存在公平与效率的掣肘现象。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效率至上和公平至上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要么单纯地追求效率而忽视教育公平,要么就是走向追求绝对的教育公平而忽视了教育效率。效率至上的价值导向下,高等教育成为稀缺资源,考生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争夺愈发激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其真实写照,实现教育公平难上加难。公平至上的价值导向下,高等教育不再是象牙塔,考生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大幅增加,可带来的往往是教育效率的低下。如在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影响下,一些高校不问市场需求,不问办学条件的许可盲目扩招,一窝蜂兴办大量的同类专业,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低,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而且也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难。

三、网络公开课对高等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

网络公开课作为国际上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发展的最新形态,秉承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核心理念和最高愿景,将开放、共享、创新的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其对高等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高等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公平

网络公开课以网络为传递工具,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学习者即使没有迈进高等教育的门槛,只要你愿意学习,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有网络作为支撑,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获取优质教育资源,选择相关的课程进行学习。可以说,网络公开课降低了高等教育的门槛,为所有学习者打开了高等教育之门,打破了高考招生名额限制,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求选择名校名师的名课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满足。毫无疑问,网络公开课以其独特的开放共享优势,为保障学习者的高等教育学习权利和机会提供了有效的解决路径。

2.促进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均衡发展

高等教育公平意味着每一个学习者在享受公众教育资源时能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在传统高等教育时代,这是难以实现的梦想。而在互联网+时代,个人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将产生大规模的信息分享效应。在此观点的影响下,网络公开课作为开放性的教育资源,向学习者提供免费共享的课程应运而生。网络公开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互联网技术,把优质的教育资源传输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正如翻转课堂的创始人萨尔曼·可汗所说,拥有先进技术和教育资源能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世界顶级的教育,谁都可以享受世界一流的免费教育。网络公开课破解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突破了传统教育资源不足的瓶颈,可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实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3.有效解决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公开课与传统课堂走向融合是当下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一些高校已将网络公开课融入大学课堂、扎根大学课堂,探索开展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把在线学习和面对面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既体现学习者自主控制和调节学习的时间、地点、路径或进度,发挥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利用面对面教学加强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帮助学习者获得整体的学习体验。高校混合式教学实践有效提高了高校课堂的生命活力,提升了师生的学习生活质量,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质量公平。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两者之间因此而形成良性互动,有效地促进了二者的和谐统一。

四、加强网络公开课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公平

网络公开课建设既涉及课程理念问题,又涉及课程实践问题。加强网络公开课建设,需更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更新课程观,合理定位课程目标

互联网+时代,网络日益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新常态。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就是传统面对面教育与在线教育深度融合。互联网+教育引发了教育的变革:一是信息的传递方式由传统的纸质媒体传播走向网络传播,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传递的主导方式;二是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传递——接受的被动学习向个性化、碎片化的自主学习方式转变;三是学习反馈、评价的方式从依据小样本数据的结果性评价向依据大数据的学习性评价转变;四是教学模式由传统面对面的教学向混合式教学转变;五是高等教育的教材从纸质教材向纸质教材和数字化学习资源结合转变。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深刻变革是由于课程观的变化引发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运动。受开放课件运动的影响,在线课程、慕课、微课等网络公开课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网络公开课揭示新的课程观:课程不仅仅是一种开放的、具有层次和特色的学习资源,也是一种教与学的方式,还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因此,加强网络公开课建设首先需要树立新的课程观。

更新课程观厘清了网络公开课建设的理念问题。建设什么样的网络公开课,为谁建设网络公开课?这涉及到网络公开课的目标定位。网络公开课的目标应定位为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去获取知识。因为每个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背景、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和学习特点,只有分层分类建设具有特色和水平的网络公开课,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意味着学习者的学习权利、学习的机会得到了有效保障,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公平才能得到实现。

2.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网络公开课既涉及教育领域,又关联政治思想教育、宣传教育、公共财政等重要领域,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政府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网络公开课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很多应用还在试验中,出现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了解,管得过严、过死,就会阻碍网络公开课的发展。因此,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有所为主要应体现在:做好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支持、鼓励试验、组织评估。在顶层设计方面,政府管理部门应思考我国网络公开课的战略问题,建立健全网络公开课开发、共享机制,出台网络公开课发展的指导思想、框架原则,规范网络公开课管理,厘清政府、高校、社会机构、教师、学习者的权利和责任。在提供政策支持方面,政府通过发布政策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是常态化路径[6]。国家应将网络公开课的建设纳入教育发展规划,政策上有一定的倾斜,财政上给予资金支持,加大投入网络公开课建设的资金比重,特别是重点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有效避免“数字鸿沟”问题。政府还可以通过服务外包的方式,引导一部分的社会力量参与网络公开课建设。在鼓励试验方面,网络公开课的建设和应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尝试。政府主管部门应鼓励试验,特别是鼓励创新的试验。在组织评估方面,政府把评估权利下放,让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来进行评估,以增加评估的信度和效度。政府有所不为主要应体现在:不宜过早出台过多过细的规则、不宜过早强行推广、不宜一刀切。过早的制定详尽的管理规则,会把创新扼杀在摇篮里。网络公开课的发展很快,出现了问题不可能一下子就找出症结。网络公开课的发展需要制定一些规则,但这些规则应是指导性的、框架性的,相对而言应粗放一些,以促进网络公开课的蓬勃发展。网络公开课可以大胆地进行试验,但需要认真总结和评估其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有没有推广价值,值不值得推广。也就是说,推广应用应小心谨慎[7]。我国众多高校参与到网络公开课的建设之中,各高校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别,一刀切的政策,对网络公开课的发展是不利的。国家通过鼓励创新试验,高校根据本校的优势和特色,自主探索建设具有独特性的网络公开课。

3.高校自主合作共建共享,名师深度挖掘课程资源

高校是网络公开课建设的主体。加强网络公开课建设既是高校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内涵式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打造学校品牌、提升学校声誉的有力举措。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自主开发体现自身优势,质量高、品质好、有影响力的精品网络公开课。高校的主体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个性化、精细化、人性化的管理,做好学校网络公开课的设计,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8]。高校自主开发网络公开课的同时,必须冲破狭隘的发展观,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协同创新,探索高校之间合作、共建、共享机制。只有合作、共建、共享网络公开课,才能避免低效重复建设,实现双赢。

网络公开课作为优质教育资源,是名师教育理念的创新,是名师教学科研成果的积累,是名师教学经验、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的体现,是名师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创新。因此,网络公开课建设需要名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学科的发展前沿和自己的教学科研,深度挖掘课程资源,分析学习者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精心设置课堂环节,有效组织课堂讨论,注重学习者的体验和参与。

4.精心设计学习支持系统,加强网络互动平台建设

网络公开课的目标定位于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为主,体现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网络公开课能不能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机,能不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这与网络公开课的学习支持系统密切相关。因此,建设“一站式服务”学习支持系统十分必要。“一站式服务”意味着学习者一旦进入网络公开课学习网站,他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就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一站式服务”学习支持系统主要包括两部分:问题理解和问题解答。问题理解部分的功能主要是分析和理解学习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明确问题是什么。问题解答的作用是依据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向学习者提供正确的答案[9]。通过“一站式服务”学习支持系统清除学习障碍,才能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网络公开课一旦建成,还涉及后续的维护和更新。维护和更新的依据是网络公开课的实际运行情况。网络公开课的实际运行情况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和网络互动平台来了解。利用大数据掌握学习者的课程选择、在线学习时间和节奏、在线交流情况等,通过数据分析学习者的行为模式、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10],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内容和方法,适合学习者个性化学习。利用网络互动平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高校之间的互动。高校之间分享课程建设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有助于取长补短,弥补各自的不足。二是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教师提供专门的网络公开课资源反馈和讨论区,学习者则会为之反馈一些意见及对问题的一些见解。三是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学习者在学习网络公开课之后,讨论与分享学习的心得体会,加深学习者的理解,为促进课程资源的更新提供有力的证据。网络公开课建设需各方互动、合作,共同打造精品网络公开课。

5.创新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

如果学习者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自觉学习网络公开课,完成了课程任务并通过了课程考核,那么他能获得什么样的评价和证明呢?这就涉及到网络公开课学习成果的认证问题。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这说明在线课程学习成果的认证问题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当下网络公开课学习成果的认证主要包括:非学分认证和学分认证。非学分认证有课程证书认证、自我认证和项目证书认证三种方式[11]。学分认证是将网络公开课的学习结果认定为大学学分。对于网络公开课非学历学习者的非学分认证基本能满足其需求,而对于学历教育的学习者,学分认证还存在诸多的障碍。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高校学分管理制度。目前高校学分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在校大学生面对面的学习,学习者考核通过,给予相应的学分,却没有将在线教育纳入高校学分认定范围之内。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日益受到高校重视的情况下,探索改革高校的学分管理制度显得尤为迫切。高校可以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如美国教育委员会通过了5门慕课学分认定申请,并鼓励美国高校和社会大众接受慕课学分[12]。国家开放大学已经实行学分银行制度。因此,我国普通高校可以试点实行网络公开课学分银行制度。学习者成功学完网络公开课,就可以进行学分认定、学分积累和学分兑换,如果一旦达到高校学位授予的资格,甚至可以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

[1] 张治勇,李国庆.对建设网络公开课优质资源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3(1):91-96.

[2] 朱永东,叶玉嘉.我国教育公平研究之十年[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7-18.

[3] 王长恩.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现状和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2011(5):238-242.

[4] 允春喜,金田野.网络教育与社会和谐[J].理论探讨,2011(1):19-23.

[5] 郝文武.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量化指标与关系状态[J].高等教育研究,2010(8):47-55.

[6] 刘晖,汤建静.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研究进展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16(1):100-105.

[7] 汤敏.慕课革命互联网如何变革教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10.

[8] 瞿振元.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需要大视野大格局大繁荣[J].中国高等教育,2015(24):1.

[9] 高丹丹,张际平.学习支持系统(LPSS) [J].中国电化教育,2014(10):13-16.

[10] 路丽娜.“翻转课堂”:传统课堂面临的挑战及变革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14(6):66-70.

[11] 樊文强.MOOC学习成果认证及对高等教育变革路径的影响[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3):53-63.

[12] 罗生全,李红梅.MOOCs审思:理念、问题与趋势[J].高校教育管理,2015(7):62-68.

(责任编辑 李震声)

Online Open Course: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Realize the Equity in Higher Education

ZHANG Zhi-yong

Online open course is a new mode of online course, and it is a kind of high 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 which is free and open to the public with the us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eans and tools. It provide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promote the equity in higher education. There are some questions in our higher education, such as unequal rights and opportunities, imbalance of resource allocation, constraints between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Online open course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qual rights and opportunities, to rationally allocate education resources,to achieve the unity of higher education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online open course, it is necessary to update the curriculum concept and position the course objectives reasonably; government should do something but not everyth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self-construction, and famous teachers should excavate the course resources deeply; the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upport system should be carefully designed; credit authentication and credit management system should be innovated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quity in higher education.

equity in higher education; internet plus; online education resources; online open course

G642

A

1672-0717(2016)04-0081-06

2016-03-22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安徽高校MOOCS再设计、开发及应用研究”(SK2015A446);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项目“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2015zdjy203);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6185);阜阳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网络公开课共享模式与管理机制研究”(2014FSSK01ZD)。

张治勇(1975-),男,湖南永州人,教育学博士,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公开课学分教育资源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学分美食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