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生
化大为小破解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境
李建生
王荣生先生说,现在很多语文教师的课堂里是没有作文教学的。尽管这个观点我不是很赞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作文教学采取 “无为而治”的语文教师可能并不在少数。全国优秀语文老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说:“全国中学语文教师中,对作文教学比较有信心的人,我敢肯定情况决不乐观。但这也全怪不得语文教师。并不是语文教师偷懒,而是由写作的规律,由作文教学的规律,由作文教学的现状,由语文教师们所面临的种种困惑所决定的。”[1]作文能不能教,哪些能教,该怎么教,都不是能够轻易下结论的,但思考写作的基本规则,寻找作文教学的基本策略,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以为,作文教学之现况不容乐观,以下两方面原因不可忽视:
黄厚江老师说:“目前的作文教学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我们以为,诸多问题之中最根本的问题是作文教学的基本定位不明。”[2]所谓作文教学的基本定位,就是中学作文教学的课程价值是什么,或者说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再通俗一点说,就是中学作文教学的责任是教学生写什么样的文章。黄老师从写作动力的角度,将写作的类型分为三种:一种是外驱力写作,又称指令性写作,即完全是由外在动力的驱使而进行的写作活动;一种是内驱力写作,又称为自由作文,即完全是由内在动力的驱使而进行的写作活动;三是双驱力写作,又称专业写作或职业性写作,即是由内外两种动力的驱使而进行的写作活动。第一种称之为 “作文”,指学生的写作;第二种称之为 “写作”,主要指业余的写作;第三种称为 “创作”,主要指专业的写作。很明显,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作文竞赛一等奖,不是培养未来的作家,中学生的写作活动应以第一种、第二种写作类型为主。据此,黄厚江老师提出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定位应该是:“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训练学生掌握常见文体的写作,让学生能够写好平常文章。”[3]我们认为,这个定位是准确的,这也是本文谈论作文教学的一个前提和基础。
由于定位模糊,导致哪些能教,该怎么教,哪些先教比较合适,哪些后教比较妥当,都是一个个惑而不解的问题。
邓彤老师曾将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问题精辟地概括为“三无行为”[4]——无序、无招、无效。无序,即作文教学随意性极大。各类语文教材中在作文教学上均缺少系统的安排,教师日常作文教学更是常无章法,一个学期随便安排几个题目给学生写作即算应付过去。这样的作文教学大概禁不起如下追问:本学期为什么要布置这些作文?这些作文何以一定要在这样的学期与这样的班级中布置?无招,即没有“方法”。语文教师也为学生提供了不少写作“方法”,但是这些所谓的 “方法”大多限于一般的行文技巧层面,是为俗招,比如如何拟题,如何开头,如何起承转合,如何增加文章的文采等等。这些知识当然有用,但是,这些内容组合起来真的就能形成作文能力吗?如果希望作文教学能够更加科学化,那么我们必须为作文教学确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知识 (内容与方法)系统。无效,由于以上原因,作文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早已成不争的事实。经过数年语文学习,最后还写不出一篇中规中矩的文章,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而少数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又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自己作文能力的提高很少得益于学校的作文教学。
这些现象不得不令人深思:作文教学的出路何在?
北京市特级教师、语文学科带头人管然荣老师指出:“为了更科学更有效地实施母语教学,作为笼统宽泛的综合性 ‘大语文’观念的反拨,特意提出一种追求科学有效的 ‘小语文观’。”[5]我们以为,作文教学的 “无为而治”,的确很大程度上源于作文教学的不可把握性,而这种不可把握性或许正在于管然荣老师指出的综合性 “大语文”,这种综合性“大语文”既源于 “传统文化中过分注重宽泛模糊的综合性思维”,也源于长期以来的 “玄妙幽远的‘高大全’意识”[6]。我们觉得,要理清作文教学的思路,完成中学作文教学的 “基本任务”,必须化“大”为“小”,“小语文”化,追求作文教学的清晰性、可操作性、具体化、科学化,拒绝笼统空洞的、“大跃进”式的 “大”论,反对过分地从大处着眼、从宏观出发,以致误入“大”理论观、“大”哲学观、“大”作文观的空洞无效之境,具体来说,就是要构建较为清晰的、具体科学的、操作性较强的作文教学序列。而构建作文教学的序列,首先必须厘清哪些是适切的作文教学内容。
首先是思维。
思维是写作的核心,是作文的灵魂,抓住了思维就抓住了写作教学的根本。说到底,写作是一种思维的活动,文章是思维的果实。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认识过程,是人的认识能力向事物本质深入的一个复杂的辩证过程,是人脑反映事物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是大脑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象创造的过程。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写作过程实际上是信息处理的流程,整个过程无不体现作者多方面的思维能力”。比如在选材定题时,需要观察力和直觉力,在炼意构思时,需要推断力和想象力,每一环节的深入,都是思维的推进。刘心武曾对文学青年说:倘若仅仅是有生活,而不对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形成对生活的某一方面的独到的、深刻的见解,那么,写出的作品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深度。刘心武说的思考就是思维。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成于 “笔前定型”,其意就是在写作成文之前,必须有思想的定型;张志公先生也说过,学生的文理不通多半是因为没有想清楚;而苏霍姆林斯基更是断言:传统作文教学存在的最大弊端是语言脱离思维。
因此,思维就成为写作教学的先决条件。语文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思维是作文的第一要素,是作文的前提。我们不反对作文技巧,但我们必须明确,诸多作文技巧其实都是思维的外化。
其次是规范。
梁启超在 《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说:“现在教学中的最大毛病便是不言规矩而专言巧”,所以 “中国旧法教学没有什么效果”。[7]孟子说得好:“大匠能予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文章做得好不好,属于巧拙问题,巧拙关乎天才,不是可以教出来的。而如何做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的事,是极平实简易且经过一番分析有途径可循的,是可以教可以学的。因而,要达到巧必须先懂规矩,懂了规矩之后,便有巧的可能性,正所谓 “入乎其内,方能出乎其外”。换句话说,“合格”的作文可教,“一流”的作文不可教。
前面提到过,中学作文教学的任务不是出几个作文尖子,培养几个文学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教他们写作的基本素养,让他们形成基本的写作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培养会思考、能表达的人,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积极探索、勇于创造的习惯、意识和精神品质。这些都是 “合格”的基本内涵,而 “规范”却是通向 “合格”的必由之路。
那这规矩到底是什么?按照梁启超的说法,就是 “作文的法则”。他把作文法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任何文章都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就是怎样构成一篇妥当的文章的规矩”。[8]比如每篇文章都涉及到选材立意、结构布局、语言表达的问题,甚至是书写文面的问题,这些都是 “一篇妥当的文章的规矩”,这些首先必须给学生以规范,将这几项基本的作文能力通过三年贯穿下去。第二个层次是各类不同体裁的文章的不同作法,即写不同文体文章的特殊规矩。梁启超认为记叙文必须遵守的两大原则是:一要客观的真实,二要叙述有系统。议论文也有两个最紧要的条件:一是耐驳,二是动听。这就告诉我们有时必须分文体展开训练序列,即按照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不同展开训练,这也是常用的训练序列。
第三是实用。
中学写作教学应从实用出发训练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和素养,这是近年来学界形成的基本共识。《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学生的写作要求是能写一般体裁的文章,并明确指出 “能针对社会现象、生活现象,用议论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人、记事、状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并能恰当地展开想象和联想,扩展写作的内容”。每年的 《高考语文考试手册》也明确指出,作文的考点是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说明文和应用文教学操作起来相对简单,只要相应的陈述性知识作为铺垫,学生按部就班练习几回应该不成问题。这里面最为实用的应该算记叙文和议论文,这两类文章也是学生日常生活和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使用最多的文体。梁启超当年也曾强调 “中学以上的学校里要重在指导学生写作记载文和论辩文这两类使用价值最大的文章”[9](按:即记叙文和议论文)。他批评当时的作文教学不求实用是一大积弊:“学问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纸的学问,一类为事的学问。所谓纸的学问者,指书面上的学问,所谓纸上谈兵是也。事的学问,乃可以应用,可以做事之学问也”。“学而不能应用于世,无论如何勤学,终是纸的学问。其结果纸仍是纸,我仍是我,社会仍是社会,无益处也”。[10]
因而,在确立作文教学序列的基础上必须着重突出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写作教学与训练。
第四是范文。
写作要靠一定的范文引路,从而使学写作者在心里形成一定的图式。传统观点也认为作文能力来自阅读。巴金回忆说,自己从熟读《古文观止》中 “慢慢摸到了文章的调子”。周作人说 “作文还用教吗?你只要选择30至50篇优秀的古文,让他去背,他背熟了,自然就会写了”。传统主张读写结合,要想会作文,就要读范文,通过阅读典范文章,从中汲取思想情感营养,感悟文章写作方法,进而转化为写作能力。
这就首先要求在阅读教学特别是经典篇目的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写的转化,除了积累思想、语言材料营养之外,还要看它题目怎样确定,如何开头,如何承接铺垫,情境如何营造,如何拓展深化,如何巧妙结尾,看它每一部分如何遣词造句,如何组织语气语调,如何安排详略,语脉怎样贯通等等。总之,要通过言语进入文本,去积累语言和思想,进而推进由读到写或以读促写的转化。其次是要通过补充一定量文质兼美的时文强化读写转化的意识。要从范文的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语言表达等方面引导学生认识、掌握、理解带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感悟范文的写作三昧,并进行模仿借鉴以及自己的创造。甚至在每次写作练习之前下发一到两篇经典的范文或时文进行引写,营造情境,写时忆读,读时导写。这样前面所说的 “规范”也更容易达成。
从以上确立的四点适切的作文教学内容出发,我们按照 《课程标准》和 《高考语文考试手册》中关于作文 “教”与 “考”的要求,分学段制定出以下初步的三年作文教学序列。
三年作文教学序列的具体目标是:高一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保护学生思维和表达的活力和生动性;高二培养学生基本的辩证思维方法,落实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高三训练短时间内把握题意的准确性和迅速组织材料切合题意的正确性。
三年的具体规划如下:
高一年级
上学期:主要以命题或话题作文的形式重点训练记叙文。基本完成叙事、描写、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的打磨以及想象与联想、再现与表现等能力的培养,调动作文材料的积累,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培养积累生活的习惯与能力。大作文要求不少于6篇 (不包括期中、期末考试),辅之以随笔和小作文练习。具体分阶段练习如下操作:
1.道出一点感受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涉及文章立意)
2.画活一个人物 (侧重写出人物的个性)
3.写出一个事件 (侧重写出事件的波澜)
4.描绘一段风景 (侧重写景状物)
文题不作统一规定,但要从自我、集体、家庭到国家、人类、自然等方面选择命题,引导学生由近及远,逐渐扩大生命关注的范围,学生关爱生活,关注社会。
下学期:分两个阶段进行,前半段主要巩固强化上学期的作文训练任务,并训练两次复杂记叙文的写作;后半段切入到议论文的作文训练,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掌握和形成议论的能力,同时完成多向思维和求同、求异思维的训练培养。本学期兼进行说明文和应用文的训练各一次。大作文要求不少于6篇 (不包括期中、期末考试),辅之以随笔和小作文练习。具体分阶段训练如下操作:
1.夹叙夹议、枝繁叶茂 (让议论、抒情成为点睛之笔)
2.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条理要清楚、语言生动形象、兼用多种说明方法)
3.应用文写作ABC(主要为常用应用文)
4.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 (议论文的论点要鲜明)
5.有理有据地说理 (学会摆事实、讲道理)
文题也基本不作统一规定,议论文的训练侧重于宏观上的体认。
高二年级
上学期:主要以命题或材料作文的形式重点训练议论文。议论文的训练侧重于微观上的指导,同时完成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纵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大作文要求不少于6篇 (不包括期中、期末考试),辅之以随笔和小作文练习。具体分阶段练习如下操作:
1.选择议论的角度 (正确的角度、新颖的角度、有针对性的角度)
2.选择恰当的论据 (典型的、新鲜的、多样的)
3.论据的使用与扣合 (详略结合、恰当分析、扣合论点)
4.使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 (例证、引证、喻证、对比论证)
每一次训练按照括号内的分解点适当进行分解训练,分解训练可以小作文或片断式作文的训练方式进行,然后再进行大作文的训练。
下学期:以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形式继续重点进行议论文微观上的训练和指导,同时完成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同时兼带完成各种文体的审题立意的训练,为高三作文教学作好铺垫。大作文要求不少于6篇 (不包括期中、期末考试),辅之以随笔和小作文练习。具体分阶段练习如下操作:
1.学会议论中的叙述 (力求简明概括)
2.学会横向展开议论 (并列组合式结构)
3.学会纵向展开议论 (递进组合式结构)
4.学会对比展开议论 (正反对照式结构)
5.学会做点辩证分析 (起承转合式结构)
另外,在高一高二年级实验班进行 “时评写作”的训练。“时评写作”分两阶段进行,高一集中进行 “校园快评”的写作,对学校发生的事件和现象作迅速反应与评论,文字要求短小精悍和耐人寻味,每周两篇。高二进行“热点时评”的写作,就是在开展读报活动的过程中,将语文学习的视野由校园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去关注社会的热点、吸收科学理念和先进思想,进而发表自己见解和思考的评论性文字,表达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和真知灼见,每周一篇。“时评写作”的最终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操练学生的思想。
高三年级
整个学年在贯穿审题的基础上以高考作文的训练为主,同时辅之以片断或专题作文的训练。要求60分钟内写出800字以上,基本符合高考标准的作文。逐渐加大作文的训练量,大作文要求每学期不少于10篇 (包括期中、期末及联考)。具体分阶段练习如下操作:
1.强化作文的审题和立意 (重点为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
2.重温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写作规范
3.提升立意,学会写得深刻
4.选材组材,学会写得充实
5.语言有味,学会写得有文采
6.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
7.升格训练,找寻自己的短板
为实现作文教学的清晰性、可操作性、具体化和科学化,我们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以上粗列的高中作文教学序列进行了再细化,形成了以下高中作文教学 “七十点”。
高一 (上)
1.单一人事景物的描写
2.写景状物的角度与技巧
3.叙事写人的角度与技巧
4.想象思维
5.联想思维
6.命题作文与半命题作文
7.复杂记叙文的选材与立意
8.复杂记叙文的构思与布局
9.复杂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10.常见应用文的格式和写作
高一 (下)
11.复杂记叙文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12.复杂记叙文主旨升华(1):“大”与“小”的转换
13.复杂记叙文主旨升华(2):“虚”与“实”的转换
14.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15.事物说明文的写作
16.事理说明文的写作
17.议论段落训练 (1):段落类型和结构
18.议论段落训练 (2):论据和论点的一致
19.议论段落训练 (3):举例论证的方法和类型
20.议论段落训练 (4):引用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
21.议论段落训练 (5):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22.议论段落训练 (6):议论的准确与严密——判断句的调适和复句的运用
23.论点型议论文论点与分论点的表述
24.论点型议论文论点与分论点的逻辑关系
25.论点型议论文的引论与结论
26.议论文提纲的编写
高二 (上)
27.横向展开议论:并列式的写作
28.对比展开议论:正反对照式的写作
29.辩证思维 (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30.辩证思维 (2):现象与本质
31.辩证思维 (3):内因与外因
32.论题型议论文议论角度的选择
33.论题型议论文的论点与引论
34.论题型议论文的写作
35.两个概念为论题的议论文的审题与引论
36.两个概念为论题的议论文的写作
37.读后感的写作
38.评论的写作
高二 (下)
39.话题型议论文规定话题向自拟话题转换的方法
40.话题型议论文的写作
41.引申性议论文的写作
42.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议论文写作
43.辩证思维 (4):必然性与偶然性
44.辩证思维 (5):量变与质变
45.辩证思维 (6):矛盾的对立统一与转化
46.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组合式的特点和要求
47.由表及里递进式议论文的写作
48.由果溯因递进式议论文的写作
高三 (上)
49.材料作文的特点与类型
56.材料的概括与分析
50.材料中心的把握 (1):找关键词语法
51.材料中心的把握 (2):找中心句、关键句法
52.材料中心的把握 (3):由果溯因法
53.材料中心的把握 (4):异同比较法
54.材料作文标题和主旨的确定与表述
55.材料作文的引论
57.材料作文写作中材料的运用
58.新材料作文的特点、类型及审题方法
59.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
60.纵向展开议论:起承转合式的特点和要求
61.“承”的平面展开和纵向展开
62.“转”的平面展开和纵向展开
高三 (下)
63.审题与立意的强化训练
64.切题与规范的强化训练
65.提升新意,学会写得深刻
66.选材组材,学会写得充实
67.语言有味,学会写得有文采
68.注重创新,学会写得新颖
69.不同题型作文的升格训练
70.不同范式作文的升格训练
编写作文教学七十点遵循了如下原则和操作策略:
1.遵循的原则
(1) 重视基础
比如:审题时对材料的解读、一个阶段的写作、怎样开头与结尾、中心句与关键句的拟写、写作前的构思、列提纲。
(2) 培养能力
主要包括思想认识(立意——认识能力)、思维方法(构思——思维能力)、素材积累(材料——辨析能力)、语言运用(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技能(方法——方法技巧的运用能力)等。
(3) 主次兼顾
从文体看,记叙文和议论文中,以议论文为主;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说明文中,又以议论文、记叙文为主。从思维方法看,训练辩证思维、想象思维、联想思维,其中又以辩证思维为主。从议论文体结构方式看,训练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其中以层进式为主。从片断与篇章来说,以篇章为主,兼顾段落乃至中心句关键句。
(4)循序渐进
主要分两条线,一条是由局部到整体,由简易到繁难;一条是由分解到整合,由基本要求到升格训练。
2.操作的策略
(1) 化整为零
我们从两个 “整体”进行划分:从文章学角度的整体看,化整为零形成材料、立意、结构、语言、方法五个部分;从文章形成的过程角度的整体看,化整为零形成审题、构思、表达三个部分。
(2) 构建系列
从文体分,我们形成四个系列:记叙文写作教学系列、议论文写作教学系列、说明文写作教学系列、应用文写作教学系列。
(3) 形成阶梯
一是单一文体内的教学阶梯。比如记叙文写作教学,可以由单一人事景物的描写到多项人事景物的描写,可以由一二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到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也可以由一般主旨的表达到主旨的转换升华。再比如议论文写作教学,从结构方式看,分并列式、对照式、总分式、层进式 (递进组合式,起承转合式)进行训练。
二是高中三年作文教学的层级阶梯。每一学期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任务要求,学期之间前后衔接,逐步递升,到高三第一学期基本完成教学任务。此外高中前五个学期与后一个学期又形成层级阶梯,在提升学生作文水平的同时,帮助学生进入高考。在期中期终考试时,作文题尽量做到教什么就考什么和评什么。
(4) 重视思维
一是想象和联想思维,这二个节点贯穿高中三年作文教学。想象思维主要运用于写景状物叙事写人,在生动形象中表情达意,增加感染力;议论说理时,举例生动形象,或者进行形象化说理,在生动形象中增加说服力。联想思维则侧重于在写景状物叙事写人中升华主旨(大与小的转换,虚与实的转换);侧重于议论说明时论点出新或拓宽议论思路。
二是辩证思维,这是提高学生感受生活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学生作文升格的难点和重点。我们要求学生准确把握 “量变与质变”、“现象与本质”、“内因与外因”、“必然性与偶然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对立统一与转化”等六种常见的辩证思维方法,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够运用这六种方法认识生活、分析事物,能够借助这六种方法议论说理、表情达意。
(5) 强化训练
比如句子段落的表达训练、审题立意的思维训练、谋篇布局的范式训练、自我完善的升格训练。
作文的序列化不是作文的技术化,也不是作文的技巧化,当然序列化并不排斥技巧,而且还有必要渗透一些写作方法,其实质是将作文规范化。另外在实践中还需注重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过程性。以上列的主要是作文训练序列的能力点,在每次作文训练的具体操作上,可以大致按 “知识导写—例文引写—运用要领—写作实践—回应津梁”的流程来进行。一个能力点通过2-3次的作文训练达成,相同题目如训练效果达成不明显则可适时进行重复写作 (一题多做)。另外,每次训练的重点还可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来强化落实,从而保证训练目标的达成。
二是渐进性。训练由粗犷走向精细,由粗放走向集约,由宏观指导走向微观的规范,使学生初步对各类文体的写作方法、范式了然于胸,力求做到规范写作。
三是灵活性。作文要有序,但又不可一味依赖序列。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水平的提高是悟性而非线性的,必须有一定量的积累才可能有质的飞跃,因此要重视平时的练笔,加强写作练习的量。另外,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基础和达成度灵活调整训练的序列;鼓励教师独创各种个性化的写作模式,只要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注释:
[1][2]黄厚江:《我们能教学生写出什么样的文章——作文教学基本定位的再思考》,《语文学习》,2011年第5期,第53-54页。
[3]黄厚江:《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定位》,《语文学习》,2004年第10期,第55页。
[4]邓彤:《作文教学::从混沌走向有序》,《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2期,第31页。
[5][6]管然荣:《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究竟应是什么——质疑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理念兼谈“小语文”观》,《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 1期,第 9页,第 6页。
[7][8][9]梁启超:《作文入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4-5页。
[10]梁启超:《中国教育之前途与教育家之自觉》。转引自《梁启超国文读写教学构想》,人民教育出版社网,2005年2 月 24 日,http://www.pep.com.cn/gzyw/hstj/gjstj/ghc/201010/t20101014_933869.htm。
(作者单位:上海市崇明中学)
编辑:苏雨
责任编辑:金润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