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从华 吕毅光
基于支架设计与使用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实践探索
王从华 吕毅光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在支架研究中,设计支架的帮助行为是多种多样的,有研究者将帮助手段概括为以下六种:“示范、应变管理、反馈、指导、提问和认知建构”[1]。基于此,在写作教学中,凡是教师运用的能够帮助学生愿意写作、学会写作的材料、问题、活动等,都可称之为学习支架。作为方法、手段的学习支架使用得合理与否,关键要看其与教学内容结合得合理与否,正如巴班斯基所言,“是教学目的和内容 ‘选择方法’而不是其相反。”[2]因此,要讨论写作学习支架设计与使用的合理性,前提条件是讨论写作教学内容的合宜性,然后再根据写作教学内容来探讨学习支架的设计与使用的方法与策略问题。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课程标准层面,由于语文课程内容的缺失,语文教科书为了突出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要求,大多采用“主题单元”的编排体系。这种编排体系在“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的导向下,一方面大幅度精简、压缩原来的陈述性知识和普遍性的言语规则,但又没有补充必要的听说读写的策略性知识;另一方面,以人文话题编排单元,其导语、提示、练习等也主要从人文内容的角度加以编写、设计和安排。从能力结构论来看,这个编选体系没有利用学科的能力发展序列作为体系中纵向发展的衔接和横向发展的联系,因此,单元间就难有合理的顺序。[3]因而,语文教师某种程度上还承担着语文教材二次开发的任务,需要对“主题单元”学习主题进行分解,对课文进行解读,然后再依据“学情”确定合宜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基于此,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为例,来探索基于支架设计与使用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实践的有效路径,供大家参考。
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善于思辨”,写作主题是“学习辩证分析”。在“话题探讨”中讨论“善于思辨”写什么的问题,教科书指出,“说理议论,要做辩证分析,避免片面性”,接着对“怎么避免片面性”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分析要全面”,“二是要避免静止地看问题”,“三要注意对立面”,这是关于“怎么写”的策略知识。在“写法借鉴”部分,教科书设计了《君子言义也言利》讨论活动,目的是理清范文论述“义”与“利”话题的思维方式:(1)纵向分析,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考察“义”“利”内涵及其发展变化;(2)因果分析,君子“罕言利”是果,因是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3)辩证分析,在当代社会背景下,重新界定“义”与“利”的内涵并辨析“义”与“利”的关系,得出“不以言利为耻”的结论。由于这一模块第二单元“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已学习了“(1)纵向分析”内容,本单元应把学习的重点放在(2)(3)两种思维方式的训练上。“写作练习”呈现开放性,共设计了五个习作练习,供学生选择。练习中提到的话题分别是 “扫一屋与扫天下”“老鹰抓小羊与乌鸦抓小羊”“管着与自由”“中国文化的对立现象”和“有路与没路”,这些话题都蕴含着对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发展与对立统一的思维因子,暗示着本单元写作训练点的核心是“学习辩证说理”。
针对“因果分析”和“辩证分析”说理的特点,需要通过学情分析来考察学生的思维特征,进而确定他们“辩证分析”说理的已有水平和困难点。学情调查表由五个问题组成:①“自由”与“管束”、“扫天下”与“扫一屋”、“结伴”与“孤独”、“得马”与“失马”四个相对的概念,如果从两两相对的每组词语选择一个词语的话,你更倾向于选前者还是后者,为什么?②如果要选一组进行讨论的话,你倾向于选哪一组?③你认为你所选择的这组词语是联系多于区别,还是区别多于联系?为什么?④如果让你讨论这组词语的联系和区别,你将从哪些方面来讨论?⑤如果让你以这组词语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你将怎样安排文章的结构?问题①指向学生的情感倾向,高中生的理性思维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在说理时往往带着感情偏好,较缺少理性判断,本题设计的意图就是摸清学生是否具备这种思维特点。问题②意在了解学生愿意讨论的话题,问题③意在了解学生“因果分析”说理的水平,问题④⑤意在了解学生“辩证分析”说理的初始水平和建构语篇结构的困难点。
对学情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1)大部分学生在看待事物时带着感情偏好,缺少理性思考。(2)选择的话题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密切,理性意识明显不足。(3)从问题③④的回答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辩证分析意识”,主要体现在横向思维维度。(4)学生用“辩证分析”构思语篇结构时,存在的基本问题是“辩证分析”的循环圈结构是单向度的不完整的,明显缺乏“横向维度”的“变化发展”的思维意识;段落写作上基本是“观点加事例”语段结构。
“辩证分析”是一种要求比较高、难度比较大的思维训练方式,“学会辩证分析”训练的要点是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分析问题。“辩证思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指的是“以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矛盾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观察问题,把客观事物及其在人脑中反映的概念都看成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着的,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4],可以进一步细化分解为横向维度的“联系思维”、纵向维度的“发展思维”和综合性的“对立统一思维”或“矛盾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是思维运动的高级阶段,而“对立统一”或“矛盾”的思维则是辩证思维的最高形式。[5]学习“对立统一”或“矛盾”的思维的前提是先掌握“联系”思维和“发展”思维。辩证思维是一种圆形思维,它和具有线性特点的逻辑思维(即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共同构成议论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依据单元主题、学情特征和辩证思维的复杂性,本次写作教学的目标可定为:(1)理解“联系”思维和“发展”思维的内涵、联系与区别;(2)学会运用“发展思维”展开议论。针对目标(1)选择的教学内容是:第一,趣味讨论,提出问题,引出“联系思维”和“发展思维”两个概念;第二,出示《塞翁失马》的故事讨论“塞翁”用了何种思维方式,概括出“发展思维”与“联系思维”的联系与区别。针对目标(2)选择四个教学内容:第一,阅读《戏曲与流行音乐》,填写范文“发展思维”的构思图表;第二,布置写作任务,以“‘扫天下’与‘扫一屋’”为话题构思一篇议论文,指导学生填写构思图表,然后在班内交流;第三,提出写作过程的建议,指导学生当堂写作;第四,提供自评自改任务清单,指导学生自改自评习作。
在支架研究中,设计支架的帮助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概念支持、元认知支持、过程支持和策略支持。[6]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学习支架的不同功能、类型和特点,结合写作教学的对象、内容进行合理设计,从而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在“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课例中,笔者分别设计了 “问题”、“解释”、“范文”、“构思图表”、“写作策略”和“修改清单”六个学习支架,并尝试把教学内容整合在学习支架中。
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本课例在课堂导入环节和展开环节分别设置了两个问题支架。(1)在“创设情境,引入主题”阶段出示两则小故事,猜测故事一中 “莫瑞说了什么话”(联系思维)和故事二中 “画家是如何作画的”(发展思维),激活学生的思维。(2)在引出课题之后,出示”联系思维”“发展思维”两类思维知识和《塞翁失马》的故事,指导讨论问题:“塞翁”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哪几种思维方式?这几种思维方式之间有何区别?这一问题支架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理解”联系思维”“发展思维”的涵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上文提到的”联系思维”“发展思维”两条思维知识就是解释支架,设计的意图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为后面理解和运用这两种思维方式做铺垫。
本课例设计的范文支架是一篇学生优秀习作《戏曲与流行音乐》,这篇习作充分体现了运用“发展思维”展开议论的写作特点。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立论部分,开门见山,用问题的形式引入论题“戏曲与流行音乐”,为下文分别论述两者不同的处境张本。本论部分,具体论述“流行音乐”和“戏曲”当前的处境及发展历程,分析“流行音乐”发展壮大和“戏曲”苏醒的原因,主要运用“发展思维”和“联系思维”展开论述。结论部分,运用“联系思维”得出结论。设计的意图是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在议论文构思中运用“发展思维”。
构思图表用可视化的方式对文章的构思过程进行描述,非常适合支持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本课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会运用‘发展思维’构思议论文”,因此这里设计了一幅直观的构思图表,目的是分五步帮助学生完成议论文的构思。(1)明确话题;(2)细分为三条思维路径,完成本论部分的构思;(3)完成立论部分的构思;(4)完成结论部分的构思;(5)指导拟写标题。
“写作策略”支架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情,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如本课例中,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有四个:(1)不知如何开头;(2)对写作的内容不熟悉;(3)不知如何选材;(4)得出的结论有些偏颇。针对上述困难,笔者在写作过程中设计了一个“写作过程指导建议”,提供一些写作的策略支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检查修改清单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反思和强化,并养成自批自改的习惯。如“你在立论部分有没有将A和B联系起来”,“在论述A和B各是什么的时候,有没有时间方面的颠倒和混乱,有没有错误和混乱不清的信息”,等等。
在写作教学中,学习支架不仅需要紧扣写作训练的目标和内容来设计,而且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特别是要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关键学习事件,抓住时机恰当地呈现、使用和撤销学习支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根据格式塔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全身心地参与课堂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的变化,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意变化。具体做法是:(1)在导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通过出示既有趣而又蕴含辩证思维的小故事,在绘声绘色的演读和激疑中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2)在学生讨论不得要领时,教师提示学习支架中的关键词,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如讨论 “塞翁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哪几种思维方式”这一问题时,学生对“思维方式”的理解出现分歧,教师适时解释并提供范例进行化解。(3)构思图表是本次作文课最重要的学习支架,在教学中,教师不宜直接呈现出来,而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梳理出来,这样做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4)在布置写作任务时,需要创设具体的写作情境,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的目的、要求和读者对象,降低写作的难度。如本次教学任务可设计为:
最近校园里出现了一些乱丢垃圾、破坏花草树木的现象,校报记者通过跟踪调查采访发现,有些同学认为,丢垃圾是小事,不值得大惊小怪,同学们在学校里好好学习才是关乎个人、家庭和学校发展的大事。这里少部分同学的观点和前人“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的观点何其相似。请阅读“‘扫一屋’与‘扫天下’”材料,针对这种现象,从校报评论员角度以“‘扫一屋’与‘扫天下’”为话题写一篇评论性文章。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学习支架是有主次之分的,教师需要充分运用好主学习支架,帮助学生生成关键写作能力。本课例中的主学习支架是“构思图表”,其他学习支架都是为这一学习支架的运用服务的。如在指导学生梳理 《戏曲与流行音乐》的构思图表时,学生就“戏曲”和“流行音乐”的认知发生了矛盾,如果不巧妙化解,必然影响下面教学的展开。以下是这节课的教学片断:
学生1:我认为流行歌曲中加入戏曲元素很无聊,一点也不好听,我不喜欢。
学生2:我不同意×××的观点,我觉得《贵妃醉酒》《菊花台》都挺好听的,你不懂音乐不要乱说。
学生3:我觉得×××说得有道理,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我对流行音乐和戏曲都不感兴趣,听那玩意儿多耽误时间啊。
……
这时候,学生已经陷入到对范文内容的讨论了,如不及时调控,必然影响主支架的呈现和使用。因此,语文老师需要适时把话题引向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哈哈!同学们开始对作者谈论的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很好嘛!说句实话,我对这个问题也有自己的观点。如果大家对这一问题感兴趣的话,下课再去讨论。这里,我们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
学生(齐声):“理清这篇作文的思路。”
本课例中的构思图表是针对教学的核心内容“学会运用‘发展思维’进行构思”而设计的。在使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呈现时机,适时呈现、转化和撤销构思图表支架,把写作学习引向深入。在讨论范文时,在名表范文的话题、全文结构和第一部分思维特征后,首次呈现构思图表(见表1)指导学生理清范文的思路。范文写作构思图表讨论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作者的思维特点,并在概括提炼的基础上转化成新的构思图表(见表2)。布置完写作任务之后,再次呈现经过改造的构思图表(见表3),指导学生完成一篇议论文的构思。这样,构思图表三次呈现,又做了三次转化,教学效果能显著提高。
表1 《戏曲与流行音乐》构思图表
表2 “联系思维”与“发展思维”相结合的构思图表
表3 《“扫一屋”与“扫天下”》议论文构思图表
注释:
[1]张如珍:《“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教育研究》,1999年第 9 期,第 73-76 页。
[2][苏]巴班斯基:《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张定璋、高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页。
[3]何文胜:《语文教科书编选体系的构建》,《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11期,第46-50页。
[4]赵总宽、苏越、王聘兴:《辩证逻辑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2页。
[5]王振宇:《发明创造学》,中国工人出版社,2014年,第108页。
[6]转引自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祝智庭,第229页。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语文教师话题PCK改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编辑:李运
责任编辑:金润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