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旭洁
世界只因一个晚上就可以改变
——论《垫底辣妹》中的教育观
秦旭洁
《垫底辣妹》是由土井裕泰导演,桥本裕志编剧,村架纯、伊藤淳史、吉田羊、田中哲司、野村周平等演员演绎的,于2015年5月1日在日本首映的一部青春励志剧情片。该片主要讲述了一个成绩垫底,虽身为高二学生但实际的知识水平仅在小学四年级的辣妹在一年内将偏差值[1]提升40%并成功考取了庆应义塾大学 (亦称庆应大学,简称庆大)的故事。
现下影视圈异军突起,国内各类青春励志片更是层出不穷。一方面,青春励志片以其或华丽或清新的演员阵容吸引着大批观众;另一方面,其所表达的 “草根 ‘殊死’奋斗成功逆袭”的人生历程也往往给在奋斗中遭遇瓶颈的芸芸众生以希望。因此,较之其它题材、类型的影片,青春励志片以其独有的优势逐渐占据了稳定的市场配额。另一方面,其泛滥化的增长态势亦使得剧情的演绎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循环往复的 “怪圈”之中:每当剧情难以为继时,主角总会突遇情感纠葛、生老病死、无端祸患,即使面对较为严肃的高考题材、教育题材也同样不能例外……虽然故事的结局总是主角战胜了一切的困难和诱惑走向了成功之路,但过于戏剧化的外力的强行干扰同样使影片不自觉地陷入了尴尬境地,面对相似的剧情,观众往往会产生审美疲劳而难以引起共鸣——毕竟拥有戏剧化人生的人只是少数。但 《垫底辣妹》却一改青春励志片的常态,将剧情焦点放置于沙耶加个人成长变化的发展历程,而不强行植入任何人为的外力干扰,老师和母亲也仅作为辅助者而非监督者适时出现以提供帮助。剧情的强烈冲突表现在信心百倍、一心想要考取庆应大学的沙耶加在接触庆应大学考试真题后屡屡受挫时其心路历程的转变。人物的内在心理变化使得剧情具有了强烈而不突兀的张力,这一处理方式将矛盾归还给学习本身,也正是笔者将要重点阐述、呈现的教育理念。沙耶加所遇到的困境也是每个人在个人的学习历程中切身体会过的实际问题。影片 《垫底辣妹》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此,它真实地展示了常人均可能遇到的困难并以大众可以选择、可以做到的方式战胜它,虽同样预知结局,但如此之设置却能够穿破风沙磨砺的坚硬包裹而触及人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同时,在阐述教育理念时,《垫底辣妹》同样不显得干涩生硬,通过沙耶加与坪田老师的互动、明里妈妈与多位老师的交谈,不仅鲜明地展现了不同的教育理念之存在,也进一步增添了故事场景的真实性。在众多泛滥的青春励志片中,如此的故事能轻易地脱颖而出也就不是运气了。
片中有一句台词很好地诠释了其间的教育观——“世界只因一个晚上就可以改变”。然而,这一质变更是由背后的量变所促成的,因此,笔者在下文将着眼于 《垫底辣妹》一片中所展现的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的教育观念及其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展开论述,并试图进一步挖掘其深刻的内涵。
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2]“自我教育”这一概念的提出已有多年,但学界对其内涵始终没有公认的界定。目前学界流传较广的对 “自我教育”的解释有三种,即作为德育的方法和途径的自我教育、作为教育体系构成部分的自我教育、作为教育目的和结果的自我教育。笔者在此将基于 “德育教育”意义上的自我教育进行相关阐释。自我教育并非是个体在生命成长中所接受的最早教育,但其所具有的独特的内在张力使个体生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其对个人道德素养的规约也促使生命个体向着良善的方向发展。
影片中,沙耶加的自我成长经历了几个阶段:刚上小学的沙耶加胆小懦弱,常被同学欺侮、排斥,因而造就了其自卑、孤僻的性格,恰因此也反向刺激了其对友情的渴望与珍视;进入明兰女子中学后她结识了三位好友,沙耶加与朋友相识而变得活泼开朗,但也因常年忽视学习成了徒有外表自暴自弃不学无术的女孩;进入青峰塾补习则是沙耶加的第三个成长阶段,也是其自我成长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在辅导老师坪田的帮助下,她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价值,进而激发自己考取庆应大学的愿望。
父亲的忽视与同学的排挤使得年幼的沙耶加在潜意识中对友情、爱与被爱有着超乎常人的渴望,亦因渴望,故当朋友遇到危险时会升起不自觉的保护欲。这种因珍视而产生的保护欲,实则是个体进行无意识的自我教育的第一阶段。在吸烟被抓,校方要求沙耶加说出 “同伙”时,沙耶加宁可接受休学处分也不愿出卖朋友,这与校方冰冷生硬、忽视情感只重视结果的教育方针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一方面,沙耶加的无意识自我教育使她在面临迥异的价值判断时有力量去做出自己的选择;另一方面,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仍能坚持 “自己认为对的事”,这恰恰反映了自我教育对个体强大的支撑力和影响力。因而,明里妈妈面对校方强硬的态度之时仍能温和而坚定地说出这样的一句话:“为了自己而出卖朋友,就是这个学校的教育方针吗?……对于什么都不说的女儿,我深感自豪!”
“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是 《垫底辣妹》中除励志外的又一重要主题,这一观念深刻影响并改变着沙耶加的生命轨迹。作为影片女主人公的沙耶加开放却不堕落,外表成熟却内心单纯,偶尔叛逆但懂得感恩,永远年轻,永远温暖,永远保有爱意。如此向上的力量,是自我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规约的结果,而刻意或无意的规约,实则是对自我道德的塑形和完善。当个人世界与主流社会之间产生不可避免的异化关系之时,个体为适应社会而进行的自我教育的修正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当然,自我教育的作用并不止于德育教育。自我教育在生命个体发展中的外延力量常使教育收获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效。然而多年来学界似乎更注重家庭、学校、社会对受教育者的作用,聚焦点常集中于教育的单向度传授而忽视了作为教育承接者的 “人”的力量。“通常所谓的教育是指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者施予受教育者的外部影响。应该说,教育的本义就是他人教育。”[3]然而,教育过程应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共同完成的,受教育者既是教育事业的基础,也是教育的主体对象,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及其持续性,而个体主观能动性的高低则往往来自于个体自我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在如此语境下,受教育者的力量不应也不能被忽视。
普遍观点认为,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为知识的学习,主要指相对学校教育而言不成系统的知识传授,即体现为答疑解惑;二为家庭环境的构建及家庭氛围的营造,以此影响个体的行为习惯、处世为人、道德情操,使个体在不自觉的接受中形成对社会、世界的原始认识及促成价值观念的初步塑造。
中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谨慎,务使自己堪有作则之价值。”他主张要时时、处处、事事给孩子做出好榜样。[4]这里指出的 “做榜样”实则即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父母的行为准则即是孩子的第一模仿主体,直接影响子女行为习惯及价值观念的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则有助于协助个体塑造积极心态,建立正向的心理暗示。影片中的明里妈妈是个温柔、贤淑的传统日本女性,但她同样坚毅、懂得维护儿女。当爸爸一再刺伤沙耶加的自尊心,一再奚落她时,一向温和的明里妈妈严肃而生气地教训爸爸:“不要自己随便就断定了这一切,做父母的就该相信子女!”正如明里妈妈所言,面对女儿沙耶加,她始终展现积极乐观的态度、全心全意相信女儿,在女儿需要时提供帮助并一再告诉她 “做让自己开心的事就好”,也因着明里妈妈善良但又坚强的性格的影响,沙耶加在成长的过程中愈加明显地展现出与妈妈相同的性格特征。明里妈妈对女儿发自内心的关心与爱护也使得沙耶加在父爱相对缺失的环境下仍能形成单纯、快乐的性格。正因如此,沙耶加虽然外表 “不良”但却在见到坪田老师时仍能主动鞠躬行礼,虽然 “固执木讷”却拥有着虽不完整但却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合理的价值观念。
教育是塑造人的根本,家庭教育更为其中源流,优秀受教育者的培养自始于此。“一个人的思想的发展,知识的丰富,品德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5]
影片中故事发展的重要场所之一即为 “青峰塾”。“塾”——日本一般称其为“私塾”,是一种类似于 “补习班”的与官方教育机构平行且互为补充的教学机构。“私塾”就其办学宗旨和主要的社会效果而言,大致可分为升学塾、补习私塾、综合私塾和援助私塾这几种类型。升学塾的办学宗旨和宣传口号主要是围绕“升学”展开的,即通过学习,帮助学生考入一流的学校。补习私塾主要是辅导一些学习成绩不好或不擅长自学的中小学生。综合私塾兼具以上两种私塾的功能。援助私塾主要是配合学校教育展开的辅助教育机构。[6]影片中坪田老师任职、沙耶加参加的补习班即为 “升学塾”。
日本的高考教育在选拔制度上与我国的高等教育考试选拔存在某些相似之处。大学的招生时间不尽相同,考试方式主要分为中心考试(国家统一考试)和各大学的个别考试两种,考生可根据报考大学和专业的不同选择各自的参加中心考试的科目。大学亦会根据教育的不同指向组织个别考试且一般情况下个别考试成绩在选拔中所占比重要高于中心考试成绩比重。同样以统一考试的方式选拔学生,因此日本的高考与中国教育亦有着相似的弊端。
学校是学习能力还有性格完全不同的学生们聚集在一起接受教育的地方,以统一的教学方式面对整个学生群体、用量化的考试的方式来检测学生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由于多方条件的局限,跟不上课程的学生其实有很多。教师需要面向学生答疑解惑,然而,部分学生个体存在的长期的知识空白因未能及时填补而造成的缺失状态必然使得教师这一职责在某种程度上打了折扣。
《义务教育法》的推行使得教育的对象扩大至所有适龄的未成年人,生源日益庞大、教师资源短缺、教工人员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水平参差不齐成为学校不得不直面的挑战。学生在教育环节中的地位应该被重视,而怎样面对各不相同的学生,改变教学方法使之能够相对轻松地在同等条件下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怎样发挥并善于利用学生的兴趣点,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正向条件;怎样有效教学,挖掘学生潜能;怎样在基础的通识教育与尊重学生个性培养的兴趣教育、精英教育之间寻求平衡;怎样达到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的协调,促进教学方式的升级及与教育对象的配合……凡此种种,均是学校必然需要跨越的障碍。
或许是源自 “塾”这一非官方教育机构的特殊定位,影片中的坪田老师才得以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某种理想状态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活动,而这一理想状态是官方教育努力追寻却难得其道亦推行艰难的。坪田老师注重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并努力迎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知识不再是复杂枯燥的纯理论的传递,而是凭借漫画教学等方式有了更为丰富的形式;当学生陷入困境也能以恰当的方式触动学生内心而非程式化的励志教育……遇到喜欢玩游戏的学生,坪田老师便在言谈之间将课本内容构造成虚拟游戏场景,攻克难题也成为了有趣的 “打怪、升级”,明星电玩、体育绘画无所不知,纵使面对如沙耶加一般毫无人生目标、没有憧憬的学生,也能以 “学习增加嫁入豪门机率”这般不甚为人所接受的鼓励激发其学习的动力。面对学习,每个个体都有迥异的理由,个体接受教育的目的又何必一味高尚?与其耗费时间纠正其观念,反倒不如在教育过程中使得个体逐渐修正自己,如此而言,教育的结果或许反会呈现更加完整的状态。
在教学传授的方式上,坪田老师与电影《死亡诗社》中的基廷老师有着些许相似之处。面对坚持 “传统、荣誉、纪律、卓越”四大信条的威尔顿贵族学校,基廷老师不遗余力地打破了循规蹈矩的教学常态,他坚持让学生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不再以规训教化学生为目的,亦不将学生的 “顺从”视作教师的荣耀。“坚强、勇敢、向上、自由、快乐、怀揣梦想、不怕失败”或许就是坪田老师及基廷老师希望学生坚守的信条,只要选择了对的方向即使被轻视也不放弃任何可能,而在某种程度上说,教育本就是一件偏执的事业。
学校教育千百年来维护着教育系统稳健运行的状态,然而它所背负的责任也不可避免地使得其故步自封,变成 “保守、固化、无条件服从”的代名词。传统评价体制下的学校教育是否无懈可击,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应被放置于何种地位,或许是 《垫底辣妹》言而未尽的更深的思想内涵。
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施事方与受事方不同,且作用于教育过程的不同方面的三种教育形态。然而,三种形态中的固有角色都是学生个体,生命个体在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由此可见一斑。
其中的自我教育,在此主要指自我激励,在个体教育过程中具有强大的推动力,显著促成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的发展及完成,同时自我激励也能使教育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家庭教育作为教育过程的中间环节既是联结亦是纽带,家庭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对个体思想价值观念的塑造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在此过程中对个体生命的良性塑造;学校教育作为教育过程的主要环节主要作用于个体,其职能亦在于为自我教育提供更为准确和完备的理论指导,使个体的生命具有更多外延的可塑性。教育的目的不应仅仅为知识的传授,更应在这个过程中提出对学生生命更多可能性的探索:教育应该是对可能性的不断挑战。
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换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7]
市场经济的走俏不可避免地对经济体制内的人产生着思想和观念的冲击与影响,与之相协调的是日益高涨的金钱本位及权利本位观念。人作为社会运行体制的一部分同样潜移默化地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其所带来的影响。渴望成功、对爱与被爱的需要、被认可的需求……这些人类的初始欲望亦在当今社会环境下被暴露得更加明显。而市场的浮躁、价值观念的不健全、种类繁多的成功学的引导却常使人陷入某种焦灼的状态中,因而,当通往成功的道路遇到不可预期的障碍对个体进行强烈打压时,青春励志片的出现成为一种必然也就不足为奇了。而 《垫底辣妹》作为其中的一个成功范例,不仅得益于其所具有的多样化视角,也在于其对人性的深刻把握,亦在于其所蕴含并不自觉流露出的丰富且值得思索的教育观。
注释:
[1]偏差值:日本独有的一种对于学生智能、学力的计算公式值,借以反映每个学生在所有考生中的水准。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341页。
[3]钟芸:《自我教育的概念及与教育的关系》,《教育评论》,2011年第 6期,第76页。
[4]转引自邓佐君:《家庭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23页。
[5]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4年,第200页。
[6]燕青:《浅谈〈垫底辣妹〉中的高考》,《学园》,2016年第10期,第81页。
[7][德]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第4页。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编辑:舍予
责任编辑: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