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辉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通典·职官典》献疑十四则
黄光辉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摘要:《通典》是研究制度史的必读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虽详加校勘,但依然存在史事记载失实问题。今仅就《通典·职官典》记载十四则失误,略作辨析。
关键词:杜佑; 通典;职官典;校误
杜佑的《通典·职官典》是一部系统的官制通史,上起传说中的唐虞时代,下迄唐天宝年间,尤详精于唐制,堪称了解唐玄宗以前官制的必读之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通典》“每事以类相从。凡历代沿革,悉为记载,详而不烦,简而有要,元元本本,皆为有用之实学,非徒资记问者之可比”1694,给了很高评价。但使用该书时,亦当注意该书因内容庞杂,时间跨度长,不可避免存有若干问题,中华书局点校本虽然校勘、考订详细,但笔者依然发现存有一些问题,从而不利于使用《职官典》。兹将笔者在阅读《职官典》时所发现的史实记载失实问题,选择十四则,整理成此文。引用《职官典》为中华书局1988年点校本,校误内容照原书顺序排列,括号内为原书页码。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1隋氏门下省统城门局,校尉二人。炀帝大业三年,又隶殿中省。(558页)
案,“殿中省”当为“殿内省”之误。隋文帝杨坚为避其父杨忠名讳,改殿中监为殿内监,改殿中省为殿内省,故隋并无殿中省一说。《隋书》卷28《百官下》作:“城门置校尉一人,降为正五品。后又改校尉为城门郎,置员四人,自殿内省隶为门下省官。”2795且《唐六典》卷8《门下省》亦记载:“隋氏门下省统城门局校尉二人,从第四品下。隋炀帝三年,又隶殿内省。”3249故可断定“殿中省”当为“殿内省”之误。
2炀帝时,韦冲为民部尚书。(636页)
案,“炀帝”疑为“文帝”之误。据《隋书》卷47《韦冲传》载:“仁寿中,高祖为豫章王暕纳冲女为妃,征拜民部尚书。未几卒,时年六十六。”21270仁寿乃隋文帝年号,故可断定韦冲拜民部尚书当在隋文帝时。
3大唐永徽初,复改民部为户部,庙讳故也。(636页)
案,贞观23年唐高宗即位,为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即改民部为户部。《唐会要》卷58《尚书省诸司中》记载:“贞观二十三年六月二十日,改民部尚书为户部尚书。”4859《旧唐书·高宗纪上》亦载:“(贞观二十三年六月)辛巳,改民部尚书为户部尚书。”566故此处作“永徽初”必误。
4(乾元)二年十二月,吕諲为兵部侍郎平章事,充勾当度支使。(637页)
吕諲为兵部侍郎平章事下有一校勘记:“‘兵’《旧唐书·良吏传下》四八二四页,《新唐书·吕諲传》四六四九页作‘武’。”未按是非。今案,此处《通典》为是,吕諲在乾元2年为兵部侍郎,非武部侍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改兵部为武部,兵部尚书、侍郎为武部尚书、侍郎,肃宗至德二载武部复为兵部4875-876。至德为肃宗第一个年号,乾元为第二个年号,故可断定吕諲应称兵部侍郎为是。
5贞观末,御史中丞李乾祐以囚自大理来往,滋其奸故,又案事入法,多为大理所反,乃奏于台中置东西二狱,以自系劾。(660页)
案,“御史中丞”当为“御史大夫”之误。《唐会要》卷60《御史台上》作:“贞观二十二年二月,李乾祐为(御史)大夫,别置台狱,由是大夫而下已各自禁人。”4888考《旧唐书·高宗纪上》:“(贞观二十三年)六月甲戌朔,皇太子即皇帝位,时年二十二……七月丙午,有司请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566及同书卷42《职官一》载:“(贞观二十三年)七月,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改诸州治中为司马,别驾为长史,治礼郎为奉礼郎。”51786由此可知,李治即皇帝位后,为避其名讳,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故贞观22年,李乾祐不可能任御史中丞。且《旧唐书·崔隐甫传》亦载:“贞观年,李乾祐为御史大夫,别置台狱,有所鞫讯,便辄系之。”54821故可断定“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之误。
6其举郡国孝廉第四科云:“有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668页)
案,“第四科”为“第三科”之误。据《后汉书》卷114《百官一》记载汉代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63559可知“有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为第三科无疑。
7大唐初有理礼郎四员,掌设板位,执仪行事。至永徽二年,以庙讳,改为奉礼郎。(694页)
案,“理礼郎”实为“治礼郎”,杜佑为避唐高宗李治名讳而改。《唐会要》载:“奉礼本为治礼,贞观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七日,改为奉礼。本四员,减二员。”4968《旧唐书·高宗纪上》记载:“(贞观二十三年)七月丙午,有司请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诸州治中为司马,别驾为长史,治礼郎为奉礼郎,以避上名。”566-67 由此可断定改“治礼郎”为“奉礼郎”当在贞观23年,非永徽2年。
8天宝六年四月,敕改《仪制令》,……上柱国带职事三品、上护军带职事二品若中都督、上都护,门十二戟;国公及上护军带职事三品若下都督诸州,门各十戟。(701页)
案,“诸州”当为“诸中下州”之误。唐朝根据各州户口的多少、地区的位置、事务的繁闲,将州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级别,而此处诸州当为中下州,并不包括上州,因为上州门十二戟,非十戟。《唐会要》卷32《舆服下》载:“天宝六载四月八日,敕改《仪制令》,……上柱国、柱国带职事三品,上护军带职事二品若中都督、上州、上都护,门十二戟;国公及上护军带职事三品若下都督中下州,门各十戟。”4508《唐六典》卷4《礼部尚书》3116记载同。故可断定“诸州”当为“诸中下州”之误。
9汉主爵中尉属官有都船令丞,水衡都尉有檝棹令丞。(771页)
案,“主爵中尉”当为“中尉”之误。考《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景帝中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风,治内史右地。”7734可知主爵中尉职责跟军事没有任何关联,故其属官不可能有“都船令丞”。而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有两丞、候、司马、千人”7732,职责跟军事有关,属官当有“都船令丞”。且《汉书》明确记载了:“(中尉)属官有中垒、寺互、武库、都船四令丞。”7732《唐六典》卷23《都水监》亦记载道:“汉中尉属官有都船令、丞,水衡都尉有辑濯令。”3600故可断定“主爵中尉”当为“中尉”无疑。
10晋、宋、齐、梁、陈又有建武、奋武、广武等将军。(786页)
案,建武、奋武将军名号,西晋以前均已有之。《汉书·冯奉世传》曰:“弋阳侯任千秋为奋武将军。”73298《三国志》卷9《魏志·夏侯惇传》云:“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同传下文云:“太祖自徐州还,惇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复领陈留、济阴太守,加建武将军。”8268
11度辽,汉武帝初以范明友为度辽将军。(803页)
案,“武帝”当为“昭帝”之误。《汉书·昭帝纪》作:“(元凤三年)四月,以中郎将范明友为度辽将军。”7229同卷亦载:“(元凤四年)夏四月,诏曰:‘度辽将军明友前以羌骑校尉将羌王、侯、君、长以下击益州反虏,后复率击武都反氐,今破乌桓,斩虏获生,有功。’”7229元凤乃汉昭帝年号,故可断定“武帝”当为“昭帝”之误无疑。且《后汉书·明帝纪》明确记载了:“昭帝拜范明友为度辽将军,至此复置焉。”6111
12大唐贞观五年,皇太子上表请置史职,用司箴诫,乃于门下坊置太子司议郎四人,精选名士以居之。(826页)
案,“贞观五年”当为“贞观十八年”之误。《唐六典》云:“太子司议郎四人,正六品上;贞观十八年置。”3665《唐会要》亦云:“(贞观十八年十月四日)门下坊置司议郎四员,以敬播、来济为之。”4998考《旧唐书·敬播传》:“(敬播)寻以撰实录功,迁太子司议郎。时初置此官,极为清望。中书令马周叹曰:‘所恨资品妄高,不获历居此职。’”54954又考《旧唐书·太宗纪下》:“(贞观十八年八月)丁卯,散骑常侍清苑男刘洎为侍中,中书侍郎江陵子岑文本、中书侍郎马周并为中书令。”556可知,马周为中书令在贞观18年,即可佐证敬播为太子司议郎在贞观18年。且同书《来济传》亦作“贞观十八年”52742。故可断定《通典》此处“贞观五年”当为“贞观十八年”之误。
13永徽元年,以太子名“忠”,改诸率府中郎将为旅贲郎将,其郎将改为翊军。(838页)
案,“永徽元年”当为“永徽三年”之误。《旧唐书·高宗纪上》载:“(永徽三年)秋七月丁巳,立陈王忠为皇太子,大赦天下,五品已上子为父后者赐勋一转,大酺三日。”571可知,唐高宗册封李忠为皇太子在永徽3年,故为避太子李忠名讳不会早于永徽3年。且《旧唐书·高宗纪上》明确记载:“(永徽三年)九月丁巳,改太子中允为内允,中书舍人为内史舍人,诸率府中郎将改为旅贲郎将,以避太子名。”571《通典》卷29《职官十一》亦云:“永徽三年八月,避太子名,改中郎将为旅贲郎将,又改为翊军郎将,寻复旧。”9808故可断定“永徽元年”当为“永徽三年”之误。
14自至德二年至大历三年,食实封者二百六十五家,凡食四万四千八百六十户。(869页)
案,“至德二年”应作“至德二载”。据《旧唐书·玄宗纪》载:“(天宝)三载正月丙辰朔,改年为载。”5217据《全唐文》所收入的《改年为载推恩制》可知,唐玄宗天宝3年为了表示李唐所继承的是上古三代唐虞的正统,遂改“年”为“载”10282。直到唐肃宗乾元元年2月丁未,复改“载”为“年”。故从天宝3年(744)至乾元元年(758),应称“载”而不应称“年”。又乾元乃唐肃宗第二个年号,至德是唐肃宗第一个年号,故“至德元年”当为“至德元载”。
参考文献:
[1] (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 (唐)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3] (唐)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4] (宋)王溥.唐会要[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5] (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7]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 (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9] (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0] (清)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责任编辑:孟凡胜)
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25(2016)04-0104-03
作者简介:黄光辉,男,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6-01-16
Correction of Fourteen Errors inTongdian·Zhiguandian(ComprehensiveLawsandRegulations·RosterofOfficials)
HUANG Guang-hui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100872, China)
Abstract:Tong dian(Comprehensive Laws and Regulations) is the required book to study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ancient China. The book proofread and published by Zhonghua Publishing House has gained great achievement in correction mistake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errors in it.This paper corrects fourteen mistakes found in Zhiguandian(Roster of Officials).
Key words:Du You; Tongdian(Comprehensive Laws and Regulations); Zhiguandian(Roster of Officials); corr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