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为了遇见最好的自己

2016-04-14 10:15:01张春华
江苏教育 2016年46期
关键词:课堂教师教学

张春华

在路上,为了遇见最好的自己

张春华

教师成长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日臻成熟的一个缓慢过程。要走出“辛苦”的困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高人指点”和“贵人相助”,用常态化的实践、阅读和反思促进专业发展。课堂是师生共同创作的舞台,好教师就是让学生站在舞台的中央,展示自我,享受成长的愉悦。好教师就是这样在与学生共同奔跑的路上,不断完善自我,遇见最好的自己。

思想发育;示范引领;课堂建构;最好的自己

一直很喜欢听刘欢的《在路上》,这首歌当中的几句歌词与我的心路成长颇有几分相似之处。23年前大学毕业,准备回乡安心从教,却不料吃了闭门羹。于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带着懵懂的梦想和脆弱的执着,背井离乡,来到“充满温情和水”的无锡奉献青春。那些年,除了与同样来自异乡的三五好友相伴之外,书籍便是我教学之余化解思乡之情的精神寄托。

就这样在教书和读书的日子里度过今生?尽管教师的职业很普通,我却还是渴望和朝气蓬勃的孩子们共同成长;尽管教师的生活很平淡,我却还是渴望借助书籍的智慧,让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和深刻。

我的工作经历比较丰富,先后教过初中、职高和高中语文。从2010年开始,先后经历了怀仁中学、羊尖高级中学、荡口中学和天一中学各具特色的教学文化的洗礼,拥有了与区内许多高中教师同事的缘分。经历过从组长到校长多个管理岗位的历练,适应过各类学校的教育工作与生活。在职称晋升、学术荣誉和行政管理发展的路上,也都有过“破格”或“跳级”的幸运。我坚信,教师要成就学生,首先要拥有丰富的自我,只有具有自我意识的教师,才能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呵护学生的自由成长。这些丰富的教育经历,都成为我追寻“最好的自己”的过程。

坚信只要心不苦,你就不辛苦

工作第一年,学校安排我教高一和初二各一个班的语文。江南的生活习惯尚不适应,地域文化差异很大,加上没有教学经验,首战即遭遇“滑铁卢”。振翅欲飞的教育梦想雪上加霜,几乎击垮了我初为人师的自信,甚至一度产生了逃回故乡的念头。幸得学校领导、同事们的鼓励,我才重拾勇气继续上路。“路上的辛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教育路上,任重道远。对于天资并不出众的我来说,多做事更容易获得锻炼的机会,才更容易快速成长。于是,只要学校工作需要,不管是否职内事,也不管当时多忙,都爽快地答应,从不推脱。

工作第二年,学校为激励我们这些小年轻,组织了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三字一话”竞赛,并且大造声势,把活动搞成了“群英会”。我们个个收敛了惰性,像要见丈母娘一样郑重其事地精心备赛。我找了个小黑板,在课余时间翻来覆去地抄一首首诗词;用白纸打上格子工工整整地摘抄教育名言;或是找个僻静处清嗓子练演讲。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我获得了综合比赛第一名,这给了茫然的我以极大的鼓舞。

接下来的日子,就像是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航标,突然拥有了身为人师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决定沿着这条“基本功”之路执着地走下去。工作两年后,我担任校团委书记,兼任初三班主任和两个班的语文教学,还一个人承担学校宿舍管理员的工作,开启了“连轴转”的生活节奏。每天早晨六点喊学生起床,和学生一起跑步锻炼,晚自修结束后督促他们及时就寝。或许是年轻力盛,或许是找到了职业的成就感,或许是享受这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连年超负荷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竟没感觉到辛苦。记得2002年开始,我担任由苏北贫困生组成的“阳光班”的班主任,成为40多个贫困孩子名副其实的“家长”。从开学到学期结束一直陪伴,直到三年后以办学史上最优秀的成绩把他们送进大学。除了寒暑假,家几乎成了旅馆。也就在高三那年,我和学生一起早晚苦读,顺利考上了教育硕士。也几乎没有看到过女儿醒着的时候,更别说陪可爱的女儿一道玩耍或是接送幼儿园了。偶有一次外出开会,顺道送女儿上学。当我把她交给幼儿园老师的时候,女儿突然回头抱住我的肩膀哭了。我焦急地问:“不喜欢幼儿园吗?”女儿摇了摇头,抽泣着:“我要爸爸多抱一会儿!”“等爸爸忙完了,一定好好陪嘉嘉,好不好?”女儿懂事地点点头,我却转头去擦眼角的泪水。

从小农村生活的磨练让我对“苦”有种特殊的感情,有着过苦日子的心理准备,也努力改变着将要吃苦的日子。回望踏实走过的路,发现苦日子好像真的变少了!“苦”也似乎变得有滋有味了。也就是在那段最辛苦也最快乐的日子里,我坚信:只要心不苦,你就不辛苦。

为了教学上少吃弯路,我主动邀请师傅来听课,一年至少上五六次公开课。在师傅的指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的教学技能也日臻成熟。有外出培训的机会,我就主动争取。回来之后就在自己的课堂上搞点“小动作”,让学生课堂演讲,办手抄报,自创格言比赛,辅导学生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偶尔也把自己发表的散文或者诗歌“卖弄”一下,把自己喜欢的书籍借给学生阅读……想尽各种办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路遇“高人”指点,“贵人”相助

当不知道自己的教学之路怎么走时,我开始留意名师专业发展的轨迹,从他们的专业发展历程中去寻找启示。每个人的成长路上都会遇到影响自己人生走向的“关键性人物”,也都会经历很多影响人生高度的“关键性”事件。当我把魏书生的“埋怨环境,天昏地暗;改变环境,天高地阔”作为班级的座右铭时,其实早已把它深深地刻在心里。如果总把成功的原因归于自己,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别人,帮助你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如果受挫时总能从自身找原因,而把成功的喜悦与人分享,就能赢得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我之所以没有甘于平庸,能够朝着“好教师”的方向不懈努力,多得益于一路上的“贵人”相助。那些直接帮助过我的领导和同事,那些躬亲示范的名师,那些发人深省的名家思想,都曾给我带来无穷的力量……

身边的同事就是生命中的“贵人”。当我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屡获进步时,一位老教师的赞赏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小张啊,你很要强,又踏实能干,今后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这句温暖的话语,给了我极大的力量。也是在我最沮丧和最无助的时候,校长把班主任的担子压在我身上,并拍拍我的肩膀对我说:“你有做班主任的潜质,不能荒废了。”在这样的激励和鞭策下,勇敢地挑起了这副担子。

阅读让我有机会得到更多“高人”的指点。刚工作时,在学校图书馆发现了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教学工作漫谈》等著作,字字句句振聋发聩,好像一下子遇到了最好的老师。一边读,一边做卡片札记,发现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的难题在这里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所以,后来一遇到难题,就会到这些书里面翻翻看有没有什么锦囊妙计可以帮助我化解危机。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成为我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有幸“结识”众多语文教育名家的第一本书。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张富的“跳摘”教学模式、蔡澄清的“点拨”教学法、于漪的“教文育人”、宁鸿彬的“四步教学程序”、钱梦龙的“导读”艺术等。他们的《统筹方法》《荔枝蜜》《故乡》《晋祠》《七根火柴》《愚公移山》等都成为我反复阅读的经典课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在这些“高人”的“指点”下,我渐渐地站稳课堂,并开始在公开课上登台亮相。

反思与阅读是心意相投的孪生兄弟。我把自己很不满意的几节公开课作为反思教学的起点,结合名家教学思想和经典案例“剖析”课堂失败的“症结”。《故乡的榕树》备课时把注意力过多集中在多媒体制作上,课堂优美有余而灵气不足;《一碗阳春面》则过于注重情感宣泄而淡化了文本内核,课堂失去了“语文味”。主动反思使我较快地走出了迷惘。在市评优课上执教舒婷的《这也是一切》,带动学生在诵读对话中咀嚼诗歌意蕴;在课型研讨会上执教《群英会蒋干中计》,和学生共同探索批注式阅读方法;在魏书生教学思想研讨会上执教《发现》,与《死水》《忆菊》整合尝试“以文解文”的教学新方法;在“呼唤名师”观摩会上执教《人生三境》,教学生“知人论世”细读文本;在全国“四方杯”展示课上执教《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借伽西莫多的“只眼”剖析人性的美与丑;在“名师工作室”示范课上执教《雷雨》,从“好地方”与“好人物”入手追溯主要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在省“名师课堂”上执教《留侯论》,借古典文论一窥搭建议论文写作的思路津梁;在省“师陶杯”论文颁奖会上执教《渔父》,在“裸读”与“对话”中深入解析“儒道”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2003年参加无锡市锡山区教学能手研修班培训,我有幸成为赵宪宇先生的徒弟。师徒的缘分让我有了更多向他当面请教的机会。我钦佩他读书写作黎明即起的勤奋,也仰慕他在语文教学方面高屋建瓴的见识。他以自己的教育杂文《爱哭的唐朝》为范本上的批注指导课,让我脑洞大开。我开始将自主批注与探究性学习整合到阅读教学中,尝试进行不同文体的课型建构,并以此作为支点,从一地鸡毛走向研有专攻,从问题现象趋向问题本质。近几年又以课题研究和课例为抓手,向语文自主阅读的深处漫溯。

2006年,锡山区教育局举办“呼唤名师——首届优秀青年教师成长推介会”,我有幸成为中学语文教师的代表上课和汇报。2009年被评为无锡市名教师,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2012年被评为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无锡市教育名家培养对象,2014年被评为中学正高级教师,2015年被确定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专业上的进步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向名家现场请教,也结识了更多优秀的同道,获得了更多更高层次的学习研修机会。

教师发展学校,学校成就教师,教师成全学生。身边很多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与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时一样胸怀教育梦想,又一样懵懵懂懂。茫然中最需要有人指明方向,挫折中最需要温暖的鼓励,举步维艰时渴望得到指点,取得进步时希望被人认可。梳理自己的点滴进步,无不得益于“高人”指点,“贵人”相助。所以,每当与青年教师交流时,我总是甘为他人作嫁衣,不遗余力,有求必应。有的在上课前给予提点,有的在上课后指导反思成文;有的在班级管理遇到难题时适时开导;有的在取得成绩时真诚祝贺;有的在写论文前交流构思;有的在论文写就后帮助修改,有的将优秀的文章推荐发表……就在我这篇文章快要成文的时候,小王老师发来短信:“得知您在出差,不该打扰您,我还是忍不住向您表达我的感谢,我今天刚收到教育杂志社寄来的样刊,看到了自己的文章发表,真的非常开心,非常感谢您的指导和帮助,我以后会继续好好写文章的!”当年我在语文特级教师陈绍忠老师的指导下,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第一篇论文时,那种欣喜激动的心情与她何其相似!

课堂是师生共同创作的舞台

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要经历“上得好课,带得好班,写得出文章,出得了成绩”的层层考验。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在起步路上往往需要“四项全能”,只关注某一条路,可能会走得很快,但很难真正走远。

一些教学观摩课,看似完美无瑕,但是仔细推敲,发现课堂上只有教师的身影,学生往往成了配角甚至“道具”。“教”本来是引导学生学的艺术,却成了教师个人表演的“独角戏”。课堂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作的一部作品。教育成人之美,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成长,美美与共。教师有时要走在学生前面引路,有时要站在学生旁边相伴欣赏,有时要站在学生中间共同学习。但不能抢占学生的舞台,更不能挤兑学生体验的时空。

我总是尝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给学生宽容的学习环境,从兴趣和方法入手,给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三分钟演讲,让我看到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更让我发现了学生无尽的潜能。课堂上给学生读的机会,给学生写的动力,给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倾听别人。学习《十八岁和其他》,让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交流思想,家长和学生都在活动中增进了了解升华了感情;学习《今生今世的证据》,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回忆被自己忽略的成长印记;阅读《我为何而生》,和学生一起用随笔探寻生命的意义……师生共同经历课堂的酸甜苦辣,语文不仅远离了枯燥,还唤醒了学生真切鲜活的内心世界。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和享受站在舞台中央的愉悦,我还给学生自己上课的机会。一位同学挑选了余华的《十八岁去远行》,模仿老师边读边讨论的方法,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独特的理解,引发了强烈共鸣。他兴奋地写下《语文课原来也可以这样上》的随笔,字里行间洋溢着站在课堂中央的喜悦之情。另一位同学上杜甫的《旅夜书怀》,她别出心裁地把题目四字“旅·夜·书·怀”分解开来做文章,从“事·景·意·情”中读出与教师别样的风味。同伴作文互助点评,让学生学会彼此欣赏,学会辩证地分析优劣,学会在比较中提升水平。我经常让学生自己默写,有人担心同学会抄了交给我,但我相信学生,相信他们不会轻易给自己脸上抹黑。给学生多少空间,给学生多少信任,就能创造多少奇迹,收获多少诚信。教师绝不能只看到分数,而应看到一个个完整的丰富的生命,教学中也绝不能为了分数而忽视学生的心智发育。

在工作的前几年,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效果显著上升,于是信心大增;教了五六年以后,习惯于已有的教学程序,进步的速度就不像以往那样快,甚至有逐步下降的趋势。工作十年之后渐至佳境,但也是压力骤然增大、感觉最累的时候,往往会面临专业提升的“高原现象”。这个阶段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最紧密的时期,是成长为研究型、智慧型教师的关键时期。如果稍有懈怠,则可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自鸣得意,或是畏惧于尚未攀登的路程裹足不前。教师的职业倦怠不容回避,除了越来越重的职业压力,除了教师职业的终身化发展,除了熟能手巧带来的熟而生厌,是否还有教师淡忘了和学生共同成长的使命?《谁是优良的教师》中指出:“如果不进修,即使再教20年,也不会有多大进步,到后来就会出现衰退的现象。”如果你不愿意学习和成长,没有人能帮助你;但如果你决意要学习和成长,也没有人能阻拦你。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终身学习者,即使再忙也不忘记读书学习,不忘记给自己“充电加油”。不管身处“高原期”,还是功成名就,都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那些永葆教育激情和活力的教师,总是主动学习研修让自己的思想保鲜,让自己的生命不断丰盈。

“在路上”就是保持青春活力的秘诀。“在路上”是一种生活姿态,也是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每一个站台,都会遇到生命中的“贵人”,“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在路上,只为温暖我的人”,也许“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既然青春留不住,在奉献自我的同时,不要忘记保持“在路上”的姿态,用最好的方式做最好的自己。

G451

B

1005-6009(2016)41-0065-04

张春华,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无锡,214101)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课堂教师教学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24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美在课堂花开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8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