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涟水县向阳小学 朱红军
让学生尝到语文课的真味道
江苏省涟水县向阳小学 朱红军
【摘 要】
【关键词】
学生 语文课 真味道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情感和执着追求真理、捍卫真理的精神。而怎样的语文课才能上出符合新课标精神的真正的语文味道呢?珍馐佳肴,色香味全。一堂好课,五味俱全,才能让人感觉酣畅淋漓。在这里我暂且撇开容易出“味”的语文讲读课和自读课不论,选几个边缘课型加以探讨,如练习讲评课、试卷分析课和作文讲评课等。这些课与考试密切相关,似乎与我们所说的“味”无关;它通常是老师不愿意上,学生不愿意听;而又不得不上、不得不听的课。很多时候,由于教师被其课型特征所限,上得枯燥乏味,变成消磨学生斗志甚至拖垮学生的耗战,其实约束我们的不是外在的枷锁,恰恰是我们自己,只要我们不要拘泥于其工具性和技术性本身,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赋予其更多的人文内涵,可以让这些课变得有味道。
在语文课堂上,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语文的兴味,在于他们是否具有积极参与的热情和兴趣,要具备这一点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就不要代劳;能让学生自己表述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就不要多费口舌;能让学生自己摸索的规律,教师就不要急于给出结论,如此等等,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从中体会到参与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那么语文课要想没有味道也难。
对于语文老师而言,追求教学方式的生动,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赋予课堂更多的内涵,才是硬道理。
例如练习讲评课,以往的做法是老师照本宣科宣读答案,学生机械地对答案,这种一成不变的方式,是语文课的最大硬伤,它把学习变成机械劳动,把鲜活的思维,扼杀在僵化的训练中。如果换一种方式,把纯粹的对答案,变作探索答题规律;把对答案的崇拜,变作对答案的质疑,其课堂效果便会不可同日而语。考试强调结果的准确性,而学生探索问题却是绕开结果,体验过程,这看起来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其实恰是在寻找获得真理的钥匙。学生在探索、质疑的过程就是自我领悟的过程,由于这些所得是自己在参与过程中获得的,他们便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快感,继而焕发出内心的自信和喜悦,这比被动的接受效果好得多。
试卷分析课,有些语文老师不把它作为一种课型来上,其实这是一个不小的失误。考试分析对处于升学阶段的学生非常重要,而学生自己分析要比老师分析更加有效。我们有些老师喜欢代替学生分析,这样学生永远不会自己改正错误,高明的老师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然后改正错误。试卷分析课不是检讨课,它是激励学生的课,对于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会让学生内心产生极大的动力。比如每到作文部分讲评时,推荐几篇表现出色的学生作文,让学生宣读,然后由学生自己来评价,每当这个时候不但被评点的学生受到鼓舞,没有被表扬的学生也会被这种氛围感染,而产生积极向上的欲望。在这里,老师无须评论试卷的优劣,学生便会由衷激发起反省的力量,当他们面对试卷的分数时,他们从中感受到的已经超越了考试本身,分数已经是次要的了。
至于作文讲评课,同样也可以把主动权下放给学生。高明的老师,要善于让学生把写作当作自己的事,把批改和讲评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批改和讲评过程中,掌握到写作的规律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最简单的圈出错别字、画出精彩的句子、修改病句到写出自己对这篇作文评价,这个过程是学生学会修改和学会鉴赏的过程,这个过程学生驾轻就熟,那么老师也就无须去讲太多的写作技巧了。这样的课,最精彩的部分是在好文推荐上,以往是老师直接推荐,改由学生自己推荐,再让学生讲述推荐的理由后,这个时候,便成了课堂的兴奋点,当他们的作文得到大家的肯定时,对于写作、推荐和批改的同学都是一个无形的激励。而在作文讲评课里,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作文的技巧,还有做人的道理,比如批改别人作文时,如何去尊重别人,如何用委婉的语言向别人提出建议,如何从别人的人生体验中汲取有意义的东西,等等。
升学考试是人生的一场搏弈,它未必都是灰色的,精彩的人生也可以在语文课堂里呈现,关键是语文老师如何赋予它超越单纯考试训练的意义。试想一下,当学生在质疑答案中学会了发现、学会了怀疑;在分析试卷中学会了自省、学会了激励;在作文批改中学会了尊重、学会了欣赏,这何尝不是人文的、诗意的、唯美的?
不是风花雪月、名山大川、唐诗宋韵、鸿篇巨典才可激起课堂的韵味。灰色、机械、僵化、沉闷的应试,也可散发出理性、思辩、内省、激赏的兴味。而兴味来自教师对生活的态度,它营于教师之手,发之于学生之心,变成语文课堂美丽的歌谣。
【参考文献】
【1】张鸿苓.关于语文教学体系的科学化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06)
【2】张彤辉.张志公语文教育理论及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00
【3】黄文贵.论叶圣陶教育理论的科学观和人文观【D】.西南师范大学,2001
【4】何更生.知识分类学习论和教学论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
【5】任桂平.文化视野中的语文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6
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个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师生双方得到共同发展。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第一味是“语文味”,第二味是“人情味”,第三味是“书卷味”。 而语文的兴味来自教师对生活的态度,它营于教师之手,发之学生之心,变成语文课堂美丽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