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秣陵初级中学 何学梅
运用文本中的“描写和对比”指导学生写作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秣陵初级中学 何学梅
初中语文课本中选编的课文多是名家文质兼美的佳品,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既能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又能给学生提供写作技巧,是学生读写结合的范例。可以说指导学生学好课本就基本能让学生学会写作。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认为,我们可以运用文本中的“描写和对比”来指导学生写作。那么如何运用呢?
好的细节描写,逼真、生动、鲜明、具体、精妙,常常是一篇文章的闪光点,也是文章借以显示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一种技巧。人们读文以后总忘不了那些精雕细刻。在讲课当中,碰上这些对学生的写作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精彩片断,我就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它的表达效果,“沉浸浓郁,含英咀华”(韩愈语)。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对紫藤萝的描写。先是对紫藤萝花,站在远处作总体描写:“从未见过”“辉煌的淡紫色”等具有鲜明色彩的词语,尤其是“瀑布”这个不寻常的比喻:“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把紫藤萝花写得是如此生动、美妙、非凡。不仅如此,作者还对花进行细节的、细腻的刻画,让人惊叹作者观察的细致、深入,描绘语言的准确、生动,修辞运用地恰当、形象。如:“每一穗花都有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象那紫色沉淀下来,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如果没有对紫藤萝花精细的观察,这样细微的变化是写不出来的。“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挑逗”一词用得不仅准确、形象,而且传神。给静态的事物,赋予了生命的活力,让人感到这花是有先命的,是有情感的,是在和人进行着对话交流。鲁迅的《孔乙己》对孔乙己的描写;刘成章《安塞腰鼓》中对安塞腰鼓的描写……对此,我让学生细细筛选分类、归纳,予以评注,制成卡片,并通过写教材评论和读书会等语文活动,督促学生经常读一读,想一想,练一练。谁在作文中借鉴变通,创了一点,引进得好,就及时反馈,大张旗鼓地鼓励、表扬,增大赏识效应。久而久之,学生见得多了,琢磨得透了,无论是平时的作文训练,还是“战时”比赛作文和考场作文,也就化难为易了、一挥而就。
我们平时训练后,学生就不再畏惧写作了。他们也喜欢在写作时进行描写。比如有学生模仿《紫藤萝瀑布》描写《夏之景致》:“台上翠绿的大幕,慢慢变成了深绿,然后缓缓拉开了。啊,夏出场了。夏似一位生气勃勃的少年,健步走上台来。夏的眼睛灼灼发亮,环视着台下的大地,大地上顿时出现一片火热的阳光。大树张开无数的臂膀,遮住夏火热的目光,洒下一片荫蔽。夏的目光到达那里,那里就是一片酷热,一片骄阳。夏施展过自己的绝技,满意地收起了目光,退下台来。深绿的大幕也随之闭拢了。”就描写的非常细腻、生动、传神。
笔者在指导学生描写方面也做了很好的探索。例如,在上《描写让写作更动人》作文指导课时,首先对学生强调了要学习课文在细节描写中凸显人物形象的方法,深化情感体验。接着通过回顾经典——《背影》片段,让学生模仿课文选取“感动的瞬间”进行描写。在此过程中,一部分学生抓不准“最感动的一幕”,就应提示学生:1.你抓准动情点了吗?2.你选择的对应细节重点刻画了吗?让学生明白重点写什么,怎样写出重点去感动人。经过对学生这样不断的指导和训练,学生就明白了描写什么,怎么描写。学生修改后的习作也上了一个台阶。
经典课文的修辞也用得精当、巧妙。这里着重说对比。例如《济南的冬天》一文开头主要用了对比这种修辞。第一段运用对比,突出“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今天我们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就引导学生注意文中多次用了对比手法,运用也很独到、恰当。如开始“我”和父亲对家庭变故的态度对比,突出了父亲的坚强、爱子;第二次写父亲对“我”的关切与“我”对此的不理解形成对比,表达出父亲对儿子的牵挂之情;第三次是父亲的穿着与“我”的衣着形成对比,突出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第四次写“我”当时对父亲言行的不理解与现在的理解作对比,突出父子深情。其实文中对比有很多,仔细阅读就不难体会其突出了真挚的父子情感。因为我们语文组老师在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学生学了以后也能适当运用。一位学生写《有一种爱让我泪流满面》,内容写妈妈用心给“我”做饭。他先写妈妈给放学回家的“我”拿出冰镇西瓜,让“我”在凉爽舒适的空调房写作业,而她自己却不顾天热在闷热狭小得跟蒸笼似的厨房里忙着给“我”做营养晚餐。这里“我”的凉爽舒适和妈妈的闷热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妈妈一心为了子女不顾自己的慈母情怀。还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关于她朋友的作文《镜子》的:“一个勇于创新的好朋友,一个值得我敬佩的好朋友,她就是一面镜子,我在她身上看到了可贵的、金子般的光亮……在平凡的生活中,各种琐事多得让人头疼,而我这个人却总是丢三拉四的,所以在我身上总是有故事发生。”用自己和朋友来对比,就突出了朋友的优点。
总之,从课文里学作文,以读课文促写作,以写作促读课文,双管齐下,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