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庆荣
(福建省莆田第十八中学,福建 莆田 351162)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新诗有效教学策略
蔡庆荣
(福建省莆田第十八中学,福建 莆田 351162)
高中语文教学应重视新诗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实中的新诗教学并没有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情况不容乐观。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一步强化新诗教学。多元解读意象、引导查阅资料、有效拓展延伸和加强写诗训练,是强化新诗教学的有效策略。
新课标;高中语文;新诗教学;有效策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感受·鉴赏”部分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1]。高中语文教学应重视新诗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2]。然而,现实中的新诗教学并没有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情况不容乐观:有的只重视朗诵,有的只将新诗用散文化的语言予以复述,有的直接结合时代背景对诗进行政治性说教等。高中语文新诗教学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呢?在此,笔者结合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浅见。
意象是诗表意的基本单位,诗人选择此种物象入诗,而不选择那种物象,一定是看中了此物象与其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志具有某种相似性特征。这种相似性特征往往是隐蔽的,甚至是只有作者自己才知晓的。因为诗用以传达意思的文字很少,而其中的内涵却很大,它们之间构成了一个意义的空白。这种空白给读者的猜测、重构、想象再创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这也是读者对新诗开放性解读的大舞台。诗中的意象蕴含情感有表层和深层之分,表层是我们读者可以通过读诗,对诗中文字的分析即可领悟到的意象所蕴含的感情基调。如教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其中对“云彩”这一意象的分析,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云彩”这一物象从表意上说只是要写“云”,那为什么后面要加一个“彩”字呢?有了这一个字也就让我们领悟到了作者此时看到的“云”是具有五颜六色的美感,诗人看云的美与赏云时的喜悦心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中一定有诗人喜悦之情的表达。而深层则是作者主观上想用这种意象来抒发什么情感,表达何种志向,而且诗中不一定有直接的明示,而是要通过背景分析、诗人经历等外围因素的介入才能体会到的,即意义空白点。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诗的意象时,特别要注意引导他们对新诗从表层到深层的开放性解读。仍以教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我们先可以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其中有“西天的云彩”“夕阳”“金柳”“艳影”“青荇”“水草”“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这些意象的艺术特征。这一讨论过程有可能会产生丰富的答案。如“夕阳”,有些人认为是日落时分的太阳,其中蕴含着伤感;也有人认为夕阳下的光辉呈现出橘红色,有时又是绯红,不断变化,比其他时间的太阳光更加绚丽,更让人着迷。那么对诗中的这些意象的艺术特征应取何意呢?这就要让学生根据他们对诗的理解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鉴赏了。因为意象在诗人的修辞格作用下,浸透着诗人的情感体验,只有认真玩味才能进入诗的情感内核,才能真正体会诗的美妙。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解读。
当然,在新诗教学中也不能把诗中的意象单个地肢解分析,既然在一首诗中同时使用了几个不同的意象,那么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与单个意象的表意效果一定会有不同。就象人体的头、手、脚等同时构成一个完整的身体时,它才名符其实,才具有其实在意义,才能发挥其真正意义上的作用。所以对诗的意象分析也应注意到意象组的整体表意功能,只有把这个组合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其产生的“情感场”才能显露出来。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云彩”“夕阳”“虹”“星辉 ”这一组天上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种宁静、安祥的天幕,同时这些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虚幻之景。与这组天上虚幻之景相对应的另一组意象组“金柳”“艳影”“青荇”“水草”,这是地上的实景。诗人构思这两个意象组合的用意是什么呢?对这些词语应取本义、比喻义、引申义还是象征义?其中大有文章可作,这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老师千万不能越俎代疱,只作为一个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必要时作些点拨即可。讨论了这些意象组后,接下来再让学生体会“我”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而又“不能放歌”这组矛盾组合。相信学生一定会有很多看法,只是我们在分析指导中要给予学生话语权,让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意象的深层含义会不断被挖掘出来,意义空白也在学生的讨论中逐步被补上。于是,学生在体会到参与文本建构的乐趣的同时,也激发了对新诗阅读的兴趣。
查阅资料是为学生领悟诗意,感受诗情进行再创作服务的,在阅读新诗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教读新诗中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查阅与诗意理解有关的资料,至少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社会背景、民俗习惯等,因为读诗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解读文本;二是引导学生查阅前人对诗意理解的资料,因为对一个问题的研究应有继承和抛弃,应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这是新诗本位特点决定的,也是新课程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尝试[3]。
解读新诗,至少要研究诗写作的背景、诗人的诗艺主张、当时诗潮、思潮、诗人的生活经历等。例如教学戴望舒的《雨巷》时,在教之前完全可以让学生先去查阅戴望舒的生平简历,查阅他成长的环境、学习的经历、生活的时代等。学生了解这些资料后,自然会把它介入自己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所表达的主题、所透露出的地方文化的过程中;介入理解诗中所描写的内容、展现的意境与诗人的相关性的过程中;介入理解诗中意象的来源,把握诗中感情基调的由来的过程中等。学生把自己的这些理解带到课堂上来讨论,那就一定更有话语了。在课堂讨论之后再引导学生去查阅《雨巷》相关的解读文章,并把它与自己在课堂讨论的理解相对照,就会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在思考中与前人的观点产生碰撞而生发出新的火花。这样既实现了诗歌解读方法的学习,又容易产生对诗歌解读的创意。
至于查阅资料的形式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把语文课堂搬到图书馆,让学生根据既定的目标去查阅文献资料;也可以让学生直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有些涉及时代特征的资料,也可以让学生去采访自己的前辈,了解时代特征、风土人情;也可以到一些博物馆、名胜古迹中去感受相关的气氛,体验诗人当时的情感等等。但不管用何种方式查阅到的资料,也不管这资料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教师都应该作合理的引导,让学生注意取舍,有选择地接受。
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新诗作品较少,这是教材的缺憾,但我们教师在上课时不能因这种缺憾而限制了我们的新诗教学,要对教材进行补充。一方面是对教材的弥补,另一方面也是让新诗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学习新诗的兴趣。这个拓展至少可以有三个方向:一是同一作者在其作品选择上延伸,二是在相同流派不同作者之间的作品延伸,三是向新诗经典篇目延伸。
我们在教读戴望舒的《雨巷》时,可以另选他的一些作品,如《我底记忆》《路上的小语》《林下的小语》等。这些作品是戴望舒较明显表达爱情的诗,让学生把这些诗中“亲爱的,在心中你也感到冷吗?/当你拥在我怀里/而且把你的唇黏着我底的时候”(《林下小语》),“给我吧,姑娘,那在你衫子下的/你的火一样的,十八岁的心/那里是盛着天青色的爱情的”(《路上的小语》)的诗句与《雨巷》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诗句比较,从而探究它们的情感主题,并对其他读者的解读观点批判地接受。这种引入同一诗人不同作品的做法,不但可以训练学生新诗阅读的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还可以激发他们对新诗的阅读兴趣。
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同流派不同诗人的诗作到我们课堂,与课内诗作进行比较。如教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就可以选闻一多的《死水》作比较阅读,让学生去领会新月派诗的艺术特色。当然,在教读高中必修课中的新诗时,也可以把选修课中的新诗拿出来相互比较阅读。这样既拓展了语文课堂,又延伸了新诗教学的内容,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可以把一些经典的、受到人们普遍认可的诗作引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在课堂上让学生利用课内学到的新诗阅读方法去阅读。如在高一必修的新诗单元上完后,可以另选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的《错误》,让学生去领会诗中“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那新奇的比喻,“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中那情与景的融合。
新诗教学如果能在课堂中引入这些内容,相信一定能把语文课堂变成探究的课堂,求知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在我们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个矛盾——每个人都很喜欢诗,都认为诗很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也常用诗来形容美,如诗样年华、诗意生活、诗化人生等,可是对写诗却敬而远之。特别是高中阶段,在各种各样的语文考试中,作文题都有这样一句话:“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就暴露出新诗教学的一个缺憾。可是新课标要求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新诗因其长短皆宜,形式自由,很适合高中生自由抒发情感的特征。而且,新诗最能展现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此外,学生在练习新诗写作时是一种生命本真的释放,能提高人的生命体验水准 。加强学生新诗写作训练,是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这既教书又育人的举动,我们为何能把她排除在外呢?
况且,正如萨特所说:“写作和阅读是同一历史行为的两个方面”,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潘新和教授在他的《表现与存在》中也主张“阅读为写作,倡导言语人生”。那么学生在阅读新诗后,让其根据自己对生活的体验练习写作新诗,让他们的生活体验也得到一种诗意的安居又有何不妥呢?
当然在新诗写作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诗作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微光,也不能让他熄灭在老师、同学的漠视之中。我们可以把学生中较好的诗作让学生点评,老师也要作适当的点评、鼓励,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一种人文关怀,给他们带去诗意人生的快乐。
新诗教学应是具有诗性的彰显、人文的关怀、本位的复归的教学,异于其他语文课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诗的学习,而在时代的物化与异化中,保持一种心灵的净土,是我们高中语文老师长久而伟大的任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蓝香.河源地区高中语文新诗教学现状与策略探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3.
[3] 杨理沛.当下语境中的新诗鉴赏[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1):22-23.
[4] 沈首梅.中学语文新诗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责任校对晏小敏)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8.002
20160412
蔡庆荣(1975-),男,福建莆田人,中学一级,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G632.0
A
1674-5884(2016)08-0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