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所见国族名与《左传》合证*

2016-04-14 03:31:04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系年左传

李 煜



清华简所见国族名与《左传》合证*

李煜

摘要:清华简价值连城,其中多为经、史类典籍,足以同传世先秦古书合证。经搜集目前所公布的清华简第一至五辑中出现之国族名,取与《左传》比照合观,笺同证异,可以丰富对先秦国族名的认识,于先秦史、汉语史及文献学研究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清华简;《系年》;《左传》;国族名

清华简多为经、史类典籍,对于古史研究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第二辑公布的《系年》*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上海:中西书局,2011年。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即印证和补充《春秋》经传,特别是《左传》、《国语》的记载。”*李学勤:《〈系年〉出版的重要意义》,载氏著《夏商周文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220页;原载《邯郸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系2011年12月19日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二辑成果发布暨学术座谈会”上的介绍辞。本文以《系年》一文中所出现的国族名为主,并搜罗清华简第一辑至第五辑*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伍),上海:中西书局,2010—2015年。文中引用整理者说法,不再一一加注。其他简文出现的国族名,取与《左传》*本文所引《左传》依据十三经注疏本,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注释参考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文中引用杨说随文标出页码,不再一一加注。合证,笺同证异,或补《左传》记载之不足,以丰富我们对先秦国族名的认识,对先秦史、汉语史及文献学研究而言,不无一定的参考价值。

夏,夏国、夏朝。清华简多作“夏”,《尹至》简1:“惟尹自(夏)徂亳。”*本文引用简文除讨论之字外,皆用宽式释文。又称“有夏”,《汤处于汤丘》简12:“又(有)(夏)之德何若哉?”又称“其有夏”,《尹诰》简3—4:“后其赉之其有夏之金玉田邑,舍之吉言。”又因夏都在商都亳之西,故商人又称“西邑夏”,《尹诰》简1:“尹念天之败西邑(夏)。”“西邑夏”可简称作“西邑”,《尹至》简5:“自西捷西邑,戡其有夏。”又称“夏邦”,《厚父》简2:“乃降之民,建(夏)邦。”又称“夏邑”,《厚父》简2:“惟天乃永保(夏)邑。”又“夏商”并称,如《系年》第4章:“周成王、周公既迁殷民于洛邑,乃追念(夏)商之亡由”。《祭公》简14:“天子,监于(夏)商之旣败。”《左传》皆作“夏”,如庄公三十二年:“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故有德神以兴。亦有以亡。虞、夏、商、周皆有之。”偶称“有夏”,昭公二九年:“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襄公四年:“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又称“夏后”(昭公二十六年)、“夏后氏”(定公四年)、“夏家”(襄公四年)。

周,朝代名。清华简多作“周”,《系年》4章:“旁设出宗子,以作周厚屏。”与《左传》同。清华简又作“周邦”,《祭公》简7:“修和周邦。”《祭公》简7:“修和周邦。”《封许之命》简8:“以永厚周邦。”

齐,姜姓国。春秋后期为陈氏所篡。《系年》6章:“(文公)乃齐,齐人善之。”《左传》亦习见。如隐公三年:“齐、郑盟于石门。”

鲁,姬姓国。周公旦之后,都曲阜。《系年》14章:“齐顷公围鲁。鲁臧孙许晋求援。”《左传》隐公元年:“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

毕,《耆夜》简1:“縪(毕)公高为客。”《史记·魏世家》:“魏之先,毕公高之后也……武王之伐纣,而高封于毕,于是为毕姓。”《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

唐,《系年》19章:“秦异公命子蒲、子虎率师救楚,与楚师会伐阳(唐)。县之。”《左传》定公五年:“申包胥以秦师至。秦子蒲、子虎帅车五百乘以救楚”。大败吴军,“秋七月,子期、子蒲灭唐”。《世本》:“唐,姬姓国。”在今湖北枣阳县东南唐县镇。

楚,国名,芈姓。简文习见。如《楚居》;又如《系年》7章:“楚王舍围归,居方城。”《左传》亦习见。如桓公二年:“始惧楚也。”《左传》鲁庄公世,经皆称“荆”,至僖公元年始称“楚”。关于“楚”之国号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各家说法参王光镐:《荆楚名实综议》,张正明主编:《楚史论丛》(初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0—35页。。《楚居》记载了楚国称“楚”之由来:“穴熊迟徙于京宗,爰得妣厉,逆流哉水,厥状聂耳,乃妻之,生侸叔、丽季。丽不从行,溃自胁出,妣厉宾于天,巫咸赅其胁以楚,抵今曰楚人。”(简2-4)此外,西周早期之周原甲骨亦见“楚子”、“楚伯”之记载*曹玮编著:《周原甲骨文》,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2年,第14页H11:14,第63页H11:83。,故“楚”当为楚国之固有国号。

缯,国名。《系年》2章:“曾(缯)人乃降西戎。”此“曾”不见于《左传》,但见于《国语·郑语》:“申、缯、西戎方强。”《史记·周本纪》:“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此“缯”应在宗周附近,可称为“西缯”,文献多作“缯”,只有《国语·晋语一》“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写作“鄫”,韦昭注:“鄫,姒姓。禹后也。”《左传》有“鄫”,宣公十八年:“邾人戕鄫子于鄫。”《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说“缯县在沂州承县”,今地在山东枣庄东,此为山东之曾。此外,金文中还有我们熟知的湖北随州之曾。关于此三曾的关系,可参董珊先生文*董珊:《从出土文献谈曾分为三》,载氏著《简帛文献考释论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88—95页;原刊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12月26日,htXC://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51。。

越,国名。《系年》20章:“戉(越)公句践克吴,戉(越)人因袭吴之与晋为好。”《左传》宣公八年:“盟吴、越而还。”《良臣》简7作“雩(越)王句践”。

商奄,《系年》3章:“飞廉东逃于商盍(奄)氏,成王伐商盍(奄),杀飞廉……”整理者注:“商盍即商奄。《左传》定公四年记封鲁:‘因商奄之民’。《括地志》:‘曲阜县奄里即奄国之地。’”今按,《左传》定公四年:“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杜注:“商奄,国名也。”杨伯峻引马宗琏说:“奄本殷诸侯,故曰‘商奄’。”(第1537页)“盍”与“奄”为阴阳对转。

陈,妫姓国,都宛丘。《系年》5章:“蔡哀侯取妻于陈。”《左传》庄公十年:“蔡哀侯娶于陈。”

顿,国名。《系年》5章:“焉取邨(顿)以赣(恐)陈侯。”《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楚成得臣帅师伐陈,讨其贰于宋也。遂取焦、夷,城顿而还。”杜预注:“顿国,今汝阴南顿县。”今河南项城之西南顿故城。鲁定公十四年为楚所灭。

梁,《系年》6章:“文公奔狄,惠公奔于梁。”整理者注:“《国语晋语二》韦昭注:……‘梁,嬴姓之国,伯爵也。’梁,或称‘少梁’……在今陕西韩城境。”《左传》桓公九年称梁国国君为“梁伯”。

韩,国名。原在河北固安县东南,后迁陕西韩城县。《系年》6章:“秦公率师与惠公战于倝(韩)。”《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邘、晋、应、韩,武之穆也。”

赵,国名。晋之大臣赵衰及其后代。《系年》21章:“晋魏斯、赵浣、韩启章帅师围黄池……二年,王命莫敖昞为率师侵晋……魏斯、赵浣、韩启章率师救赤。”整理者言二年,即楚简王八年。并引《楚世家》:‘简王……八年,魏文侯(斯)、韩武子(启章)、赵桓子(嘉)始列为诸侯。’《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左传》文公八年:“先克曰:‘狐、赵之勋,不可废也。’”

魏,国名。参上“赵”条。

徐,《系年》第18章:“灵王先起兵,会诸侯于申,执?(徐)公,遂以伐?(徐),克赖、朱方,伐吴,为南怀之行。”《左传》僖公十五年:“楚人伐徐。”古徐国在今安徽泗县西北五十里。

郧,国名,后为楚县。《系年》16章:“晋景公会诸侯以救郑,郑人止郧公仪……一年,景公欲与楚人为好,乃说郧公,使归求成。”《左传》八见。如桓公十一年:“楚屈暇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在今湖北安陆县一带。

褒,《系年》2章:“王又取孚(褒)人之女,是孚(褒)姒,生伯盘。”《左传》昭公一年引《诗》:“赫赫宗周,褒姒灭之。”金文有孚公枤甛(《殷周金文集成》918)、浮公之孙公父宅匜(同上10278),赵平安先生据清华简读“孚”、“浮”为“褒”,两器属于褒国青铜器*赵平安:《迄今所见最早的褒国青铜器》,载氏著《金文释读与文明探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69—174页。。《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褒国故城在梁州褒城县东二百步,古褒国也。”在今陕西勉县东南。

群蛮夷,蛮族夷族合称,《系年》7章:“令尹子玉遂率郑、卫、陈、蔡及群(蛮)(夷)之师以邀文公。”《祝辞》简2:“号(皋)!旨(诣)五(夷)。”《左传》文公十六年:“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庸人帅群蛮以叛楚。”今按,《祝辞》整理者疑指武夷,笔者颇疑指众夷、群夷。五夷不见于《左传》。

狄,清华简作“翟”,与“狄”音近相通,《系年》4章:“翟遂居卫。”或益以邑旁作“”,《系年》4章:“周惠王立十又七年,赤(狄)王(起)师伐卫。”《系年》6章:“文公奔(狄),惠公奔于梁。”又作“又易”,《保训》简8:“昔微假中于河,以复又(有)易(狄),又(有)易(狄)服厥罪,微无害,乃儥中于河。”《楚辞·天问》:“昏微遵迹,有狄不宁。”王国维认为“有狄”即“有易”。*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观堂集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20页。

戎,西方民族,《左传》习见,《左传》文公三年:“遂霸西戎。”清华简亦屡见,《系年》1章:“(宣王)立三十又九年,戎乃大败周师于千亩。”又称“西戎”,《系年》2章:“缯人乃降西戎。”还有“群戎”之称,《系年》7章:“文公率秦、齐、宋及群戎之师以败楚师于城濮。”又有“奴之戎”,《系年》第3章:“西迁商盍(盖)之民于朱圉,以御奴之戎,是秦之先。”李学勤先生认为即见于甲骨文的“方”或“虘方”,在今甘肃东北部泾水上游一带*李学勤:《清华简〈系年〉“奴 之戎”试考》,载氏著《夏商周文明研究》,第19—21页;原载《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2期。。又有“赤之戎”,《说命上》6:“一豕地中之自行,是为赤之戎。”《左传》亦见相似文例,如“陸渾之戎”(僖公二十二年)、“伊雒之戎”(文公八年)等,“陸渾”、“伊雒”皆为地名,指戎之所居之地。“赤之戎”亦当为“赤”之地戎族,唯“赤”之地待考。

清华简中,国族名号资料至为丰富复杂,通过同《左传》等传世文献的比照合证,匡谬补阙,其价值一定程度上得以展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华简在这方面的学术意义也将越来越得以彰显。

【责任编辑:张慕华;责任校对:张慕华,李青果】

DOI:10.13471/j.cnki.jsysusse.2016.02.009

作者简介:李煜,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州 510006)。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局重点项目“岭南地区出土战国秦国汉文字资料辑证”(2012B034)

*收稿日期:2015—11—01

猜你喜欢
系年左传
《左传》“其无晋乎”补证
江海学刊(2024年1期)2024-03-14 09:09:58
《左传》《国语》所见旧有繇辞及临时自撰繇辞考辨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从清华简《系年》看《左传》的编纂
古代文明(2017年4期)2017-10-14 00:28:41
试论清华简《系年》中的“周亡”及相关问题
古代文明(2017年2期)2017-04-10 16:57:00
柳宗元湖湘诗歌系年考辨
湖湘论坛(2016年2期)2016-12-01 04:22:54
乐山大佛二题
袁宏道《瓶史》系年及创作原因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