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
2012年12月31日,《江苏省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高考方案》公布。该方案指出,从2013年起,凡在江苏省取得普通高中学籍并有完整的普通高中学习经历,均可在江苏省报名参加普通高考。这个方案对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难”以及“异地参加高考”问题起到重要的作用。
这项政策在惠及许多家庭的同时,也对高中学校常规管理带来新的变化和影响,特别是为高一起始阶段的班级管理带来新的思考——“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适应高一学习生活问题。
一、学习适应
学习适应,是指这些学生在学习方面适应高中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这些学生的家长一般情况下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对孩子照顾比较少。中考结束后,许多学生打乱了生活秩序,开学后进入高中很难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进入高中后,不论学习的内容、形式、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的学习需要更多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如果仍旧按照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的话,就会出现很多的不适应。随迁子女在学习遇到困难时不会积极求助于教师,很多学生不敢与老师交流,他们也较少与同学讨论问题。
二、人际关系适应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人际交往中和本地学生以及教师存在一定心理距离。家庭背景的不同及言语等文化因素的差异,随迁子女在主观心理上缺乏对所迁入城市的归属感,流入地的繁华生活与流动人口拮据的经济条件之间的差距,以及由经济条件差异带来的本地学生对随迁子女的疏远,导致这些学生无法融入迁入地的生活。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随迁子女难以融入环境的问题,使他们与同伴的交往不十分顺畅。
三、心理适应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经常会出现入学心理不适情况。首先,进入高中,看到的环境不再是自己熟悉的地方,会产生焦虑的心理。其次,高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使得一部分学生感到惊恐和不安。最后,在小学和初中,很多高中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成绩比较优秀,一直都被当做“优秀生”,中考后,部分学生还领到高中新生入学奖学金。但进入高中后,在高一新的班集体中,许多在初中阶段优秀的学生,会感到很不适应,感觉自己有许多弱项,特别是在特长方面,初中时是“优秀生”,高中变成了“后进生”,这难免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失落感,产生自卑的心理问题。
四、方法与对策
针对以上现状的分析,教师只有细心观察、耐心引导、用心帮助,才能使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入高一获得良好的适应性。
1. 帮助他们明确目标,从容学习
高中阶段,已经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为将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做准备。因此,教师要引导这些学生,不仅要提醒他们树立长远的目标,更要有近期的目标。进入高中后,很多学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摆正心态,进入学习状态。进入高中,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足够的时间来提高成绩。
2. 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高中生都非常有个性,更独立,也更难相处,要引导随迁子女给自己定位。第一,要用积极主动的态度与班级同学交往。不能够事事等待别人来关心自己,更不能孤芳自赏。第二,学会互帮互助。当其他同学有困难时,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在学习上或者日常生活中多关心他人。这样,就会收获友谊与快乐。第三,班集体活动要积极参加。班级的主题班会、运动会等,不仅要主动参与,而且要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班级争光。
3. 提醒他们合理地宣泄自己,缓解压力,学会独立
宣泄是人类心理的“安全阀”。学会宣泄是调整心态的关键。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积极地缓解压力,即体育锻炼、写日记、微笑、向好友倾诉、伤心时不妨流泪、下课时到操场上大喊、画画等。独立的人格是支撑独立生活的基石。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不麻烦别人,学习和掌握一些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从依赖别人的生活方式转变为独立的生活方式。
4. 抓住和他们家长交流的机会,家校共进
学校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庭生活情况,解决一些影响他们专心学习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家长开放日”和“校信通”,和家长沟通联系,最大限度地取得家长的支持。
5. 结合情商、逆商教育,保驾护航
情商教育可以让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更好地觉察别人、认识别人,了解别人。逆商教育可以真正能激励他们奋发向上,不断寻求挑战,激励自己。
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社会问题,而且其规模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这正在成为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持续存在,其成因既有社会制度上的根源,又有经济动因。高一适应程度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这些学生的学业成功和身心发展,更会影响到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期望。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