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维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就高中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而言,最为突出的问题恰恰是语言贫乏,缺少素材。那么如何才能更好更快地积累写作素材呢?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思考和实践。
1.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学生作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受众,最希望从自己的老师那里得到丰沛的知识源泉,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想方设法利用好课堂教学过程,在带领学生领悟文本时,做到多拓展、多联系,使学生在同一篇文章里获取更多的积累和收获,进而增长学生的见识。特别是在当前阶段重点高中的学生,获取社会信息的机会不多,辨别信息的能力不强,老师更应引导学生把课文文本与时事热点、社会新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以使学生在各种考试中所引用的材料更新鲜,更具有时代感,进而提高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论辩能力。
老师每天都生活在学生中间,对学生平素关注的热点耳濡目染,肯定有所了解。介绍文本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因势利导,讨论一下这些热点。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就给学生介绍苏轼所经历的“乌台诗案”以及其一生都生活在新党和旧党的激烈政治斗争夹缝中的不平遭遇,进而引出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抒发的或积极或消极的感慨,引导学生思考性格、遭遇与命运的关系。从学生的练笔日记看,有一部分学生对苏轼其人其事感慨颇深。虽说是在上阅读课,这节课却也达到了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
学生学习的时间不能无限扩大,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把教材的学习和课外的阅读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丰富阅读,扩大语言素材的积累。
在课堂上,我还常常大胆放手,构建了“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学习课文——布置课外阅读,拓展延伸”的教学形式。学生围绕所授的内容,提前积极自由地寻找积累相关的内容,为阅读课文做好了铺垫,对课文的阅读兴趣也同步点燃了。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料,使学生有更广的阅读,拓展其所学的内容,让他们的阅读兴趣延伸至课外。
2. 通过课外其他方式,进行语言积累
有效的语文教学不是孤立的,必须辅以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加强语文活动本身与资源资源积累的联系,启迪学生认识并主动利用各种形式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
(1)摘抄好词佳句。每个学生有两本好词好句本子,一本是自备采蜜本,可以摘抄课堂中学到的好词好句,也可以是课堂上同学老师的精彩发言。另一本语文快乐岛,则摘抄课外所积累的好词佳句。
(2)好书推荐栏。目的是让学生博览群书,积累较多的材料。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课外书主动带来充实书橱,如《谁动了我的奶酪》《鸡皮疙瘩》等,另外,对于部分学生自己定阅的《意林》《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也都动员他们拿出来和大家共享,并在班级中形成有书大家看,看后大家一起讨论的好气氛。
(3)开辟“名言”角。在黑板的一角,或专门买一块白板,挂在黑板旁边,为学生开辟一片“名言”天地,让他们轮流展示,鼓励他们把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4)优秀读书笔记。评选优秀读书笔记是促进学生读书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组织学生交换阅读各自收集的资料和笔记,或召开座谈会,交流信息,扩大阅读面,增加知识量,以弥补手头资料的不足。
我常常告诉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强化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意识。并且强调检查落实,每两周检查一次读书笔记情况,既要检查数量又要检查质量。评选的时候,学生互看互评,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表扬或批评,然后选出优秀的读书笔记,加“星”并展览。
3. 观察生活,学会在思考分析中积累
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在生活中只要注意观察和动脑筋思考,并随时作好记录,就可以搜集和积累许多材料。观察要全面、细致,抓住事物的特点。比如到火车站观察一次送别的场面,既要看到整个车站人群的活动,又要注意各种身份,各种年龄的人进站上车的情景,不同关系的人送别的情景,还要重视火车开动时最动人的送别情景,有人低头不语,有人眼眶红润,有人喜笑颜开,有人愁眉苦脸。如果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准确判断出这是父女送别,那是情人送别,这是一般的朋友送别,那是上下级的送别,那么,他们的观察算是比较全面细致的了。
4. 学以致用,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写作训练提高实战能力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不是为了积累而积累,通过各种方法所积累的资料,就像工厂购进原料一样,如果把原料堆放在工厂的库房里,却不去放进机器去加工,这些原料就会慢慢地腐朽甚至消失,永远不会生产出创新的产品而产生新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要带领学生想方设法,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方式方法,通过练笔、片段训练考场作文等方式加强训练,达到为学生的考场作文增色加分的效果
总之,学习语言重在积累,只有有了丰富的、不同领域、不同国度、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语言材料,考生才能准确有力、生动形象、连贯得体地讲述自己的见闻,表达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情感。
(作者单位:河北满城中学)